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範文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説課稿範文九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將心比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將心比心》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八課的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已經能自讀自悟課文。本文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即阿姨幫助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母親鼓勵實習護士扎針,使學生明白“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為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目標

在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第二學段的閲讀方法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課文。”所以我第一條教學目標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本課語言通俗,而且沒有生字僻詞,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從文本中受到德育的薰陶,是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條教學目標是“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在平時的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學段目標為依據,我定下的第三條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這是教學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會文中人物語言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情景導入——初感課文——深入體會——課外延伸。

(一)情景導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廣告——媽媽,洗腳 做為切入點,向學生提出“從片中,你看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發言,從而揭題。這樣的導入設計,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營造課堂氣氛,對揭題鋪下了墊筆。

(二)初感課文

第二學段的閲讀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所以我對學生提出“讀正確、通順,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的閲讀要求後,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提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幾件事?”這個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三)深入體會

在初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找出來用?——?劃出,並寫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誰令你感動?”“阿姨,母親是怎樣做的?怎樣説的?”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課文內容。找出重點語段,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時,我設計了“移情體會”的環節,提出“如果這位阿姨沒有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如果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這兩個“如果”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換位思考,切身體會文中受幫助的奶奶和受鼓勵的實習護士的感激之情,更體會到阿姨“處處為他人着想”和母親對護士的“寬容、理解、鼓勵”高貴品質。這個環節的設計揭示課文的主題,同時實現課文的教學目標和突破課文的重點、難點。

(四)課外延伸

學生受到課文中人物的品質影響,然後讓他們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實際,提出“生活中,有這樣將心比心的事嗎?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描寫,説幾句人物的對話。讓學生交流,説一説,不僅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陶治了他們自己的心靈,同時實現了本課教學的目的,認識到“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為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接着讓學生試着説説“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理解,體會“將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為他人着想。

另外,展示平時看到的一些表示美好心靈的圖片,模仿“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寫一段話,並且聯繫生活實際,你學到了什麼?你又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怎麼做呢?

最後展示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達的含義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本靜態的呈現,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課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親”、“護士”以及她們之間的關係和文中的關鍵詞句做為板書。

8. 將心比心

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阿姨 幫助 奶奶

母親 鼓勵 護士

説課稿 篇2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編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學重點有兩個:1閲讀重點——鑑賞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風格;2文言語法訓練的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類活用。《石鐘山記》是本單元自讀課。就文章本身來説,有兩大特點:一是《石鐘山記》是一篇帶有考察性質的遊記,緣事寓理,把記敍、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是宋代雜記的典範之作.。一是文章對石鐘山命名依據的探索體現出“目見耳聞”才能瞭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確結論的科學態度,閃現出不可輕信傳説或妄加臆斷的求實精神。就作為自讀課來説,《石鐘山記》的教學,應該承擔起整合本單元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責任。

2、教學要求:

閲讀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閲讀能力,間接目標是培養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情操,終極目標在於創造。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編排的意圖和文章本身的特點出發,我把《石鐘山記》閲讀課的目標確定為兩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⑴藉助註釋、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

⑵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瞭解其因事説理,前後照應的寫法。

⑶領會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

學會積累點化舊知,溝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養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語言障礙不多,內容也不難理解,對詞類活用這一知識點,學生在閲讀理解課後知識短文的基礎上,藉助文言知識儲備,通過課文自讀、就能解決,因而,我把這一目標安排在預習時以練習的形式完成。而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本文的特點及其作為自讀課編排體例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定位為把課文作為例子,導之以漁。把重點、難點確定為“一箇中心,三個着力點”。“一箇中心”,就是以指導學生初步掌握自主閲讀的學習方法為中心。這是“教學生會學習”的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為今後閲讀實踐奠定基礎,是本節課的難點。“三個着力點”:一是指導學生運用註釋、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二指導同學通過鑑賞、比較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瞭解其因事説理,前後照應的寫法特色。三是指導同學通過探究,感悟,體會文章體現的哲理。這是教學的重點。因為這是實現本節課能力目標的有效方式。

二、説教法:

首先,我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在本節課中採用“不求甚解”—“含英咀華”—“觸類旁通”——“探究釋疑”的四段式導學法。

“不求甚解”,“含英咀華”立足於文本,

“不求甚解”在於營造讀書的氛圍,讓學生誦讀文章,藉助註釋,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讀通大概意思,引導學生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狀況下,注重整體閲讀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結合語境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繫、比較的能力,使知識系統化、具體化;在於避免閲讀中把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肢解為枯燥無味的語言零件,讓學生學會憑語感感悟,為後面的深入鑑賞作好鋪墊。

“含英咀華”是對重點段落的深入鑑賞。通過設置問題,指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記敍、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後照應的寫法。目的是指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由對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認識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鑑賞,實現對文章的深層的把握。

“觸類旁通”與“探究釋疑”環節是閲讀鑑賞的深化。

“觸類旁通”指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比較分析,強化對宋散文的共性的認識,感悟不同散文的個性特徵。

“探究釋疑”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的探索的片面性這一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在引導中讓學生暢所欲言,發展閲讀個性,學會自主探究。

以上四段式教學的設計,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材”指的是高二學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現,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徵;指的是高二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有較大發展,思維敏捷,世界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年齡特徵;指的是高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審美鑑賞能力的學習特徵。同時,也體現自讀課體例特徵和編排意圖。

其次,在導學過程中,我把自己定位為主導者、傾聽者的角色。這導主要體現在⑴導演:對課堂的環節、學習的目標、閲讀的情境、課堂的部分問題進行預設,並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隨時適度調整。我想這將使本節課鬆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導師:在閲讀過程中採用“點撥法”指導。具體包括,學生在鑑賞思路阻塞時給予思維方法的點撥;再學生理解錯誤,認知不當時,給予知識性的點撥;在討論質疑等表達中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時,給予心態上的點撥。這節課,更多的時間將是留給學生,讓學生閲讀,思考,討論,探究,甚至是爭吵。在這過程中,我將始終懷着滿腔的熱情傾聽,我想這將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性的最好的方法,也應該是當代教育理論中師生課堂關係和諧的極好體現。

多媒體是本節課的輔助手段,將用於展示石鐘山的相關圖片和示範誦讀和探究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對石鐘山有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激發其閲讀與探索的興趣。

三、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育的啟發性原則。在這節課中我將學法確定為以下四種。

誦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依據文本自身的特點,和通過語感整體感知文章的閲讀規律,我將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理解大意,體驗情感,感知思路,並逐漸形成語感。

問題探究法。主要運用於深入鑑賞《石鐘山記》環節。我將設置四個由淺到深的問題,帶着問題細緻閲讀文章,大腦隨時處於興奮狀態,在問題逐一解決的過程中,閲讀的期望逐一實現,在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閲讀興趣大增。

比較法。主要用於第三環節。比較《遊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學生通過比較閲讀可更鮮明感知文章特徵,使分散、模糊的認識逐漸集中、明晰。是閲讀深化極有效的方法。

討論法。我在這節課中我設計兩處討論。一是《遊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的討論,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的矛盾的討論。討論對於提高思辯能力,提升對文章的感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將是極有效的。

四、説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我將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講述故事“蘇東坡‘負荊請罪’”:一天,蘇東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訪,在書房看到一首題為《詠菊》的詩稿,上面只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詩。他認為有悖情理。因為在他看來菊花能傲霜,並不落瓣。於是續了兩句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説與詩人仔細吟。”一走了之。後來,蘇東坡在黃州,連日大風後,與好友一道去後花園賞菊花,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目瞪口呆,後來,蘇東坡為亂改菊花詩的事,專程到京,向王安石“負荊請罪”,認錯道歉。故事引題增強課堂趣味性,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故事體現了《石鐘山記》作者蘇軾的求實精神,扣緊文章的精神實質,使主題更鮮明。

2、誦讀——不求甚解、理清思路。

這是閲讀的初步階段。

導入新課後,我首先要求學生自由閲讀文章,利用註釋、工具書,疏通文意。在課堂巡視中,即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字詞。讀懂文章內容是鑑賞的基礎。經過高一一年的知識儲備,學生應該能較順利地完成。在此之後,由同學誦讀,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氛圍中,理清思路。通過誦讀同學可明顯地看出文章採用的議敍議的三段式結構,是一篇帶有駁論文特點的考察性遊記。這一環節中,自主、寬鬆的學習氛圍逐步形成,學生思路將開始活躍起來。

3、研讀——含英咀華、學其寫法

這是閲讀的深入階段。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課文配音朗讀,接着展示四個問題。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這些問題的設計,無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思維興趣和參與熱情。我將關注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疏通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點,鼓勵學生表達獨特的見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細品文章記敍、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後照應的寫作特色後,對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

4、比較——觸類旁通,感知特色,

這是閲讀的橫向拓展階段。

適時地創設問題情景,將使學生的思維出現質的飛躍。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比較全面的感悟後,我以疑惑的語氣提出了一個問題:《遊褒禪山記》、《石鐘山記》同為遊記。兩篇文章在內容,結構,寫法上有什麼異同。這一問題無疑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三個比較點的確立使學生思維有了明確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也增強了自主探究的信心。

5、討論——探究釋疑,理解哲理

這是閲讀的縱向延伸階段。

在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發展時,我抓住時機推波助瀾。運用多媒體展示在水位下降與上升不同時期石鐘山的圖像,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由於種種原因,蘇軾的考察結論並不完全正確,後人的考察認為,石鐘山是由於山下面有石鍾洞洞型如覆鍾而得名。而今人經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為形狀像鍾,聲如洪鐘兩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麼,你如何看待蘇軾的見解呢?對這問題的探討正是體現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大綱的要求。

6、小結

這節閲讀課,我通過四個閲讀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讀懂了《石鐘山記》,鞏固了對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點化舊知,溝通新知。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根據閲讀終極目標和學以致用的原則,要求學生聯繫實際,圍繞“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求實精神寫篇讀後感。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課標要求:

能熟練的口算表內乘法。能運用數與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做出解釋。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會歸納乘法口訣、並熟練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7的乘法口訣通過拼七巧板的活動,得出連加的結果,並用列表的方式呈現。8的乘法口訣讓學生觀察熟悉的軍樂隊列隊圖,得出連加的結果後呈現在數軸上。在理解並熟記了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本單元第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滲透了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教材通過觀察、分析龍舟賽,並在此基礎上以袋鼠連跳的方式在數軸上呈現連加的結果,同時滲透了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教材呈現了“去科技館租客車是否坐得下”的用乘法解決的實際問題。本單元為後面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奠定了基礎。本節課的整理和複習,不僅是對本單元知識的鞏固,更是對後續學習的鋪墊,對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解決問題的經驗和策略能力的提升。

學情分析:學生對口訣表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不是很大。有一部分孩子能夠自己找出乘法口訣表中的規律,但找不全。可利用數形結合與遊戲的方式幫助記憶。

複習目標

1.通過整理乘法口訣表,促進對乘法口訣的正確記憶與熟練應用。

2.知道利用表格整理知識比較清楚,並利用規律整體記憶全部乘法口訣,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會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

複習重難點

重點:整理乘法口訣表。

難點: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2~9的乘法口訣。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的方法:

情境激趣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我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

優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觀察,小組煥中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決方法,體現方法多樣化,從而選擇最優算法,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靈活操練法:設計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獲得一些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

多媒體協助法:將區多媒體融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直觀有趣和充實。

三、説學習過程

(一)課前設計

複習任務

1.第六單元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你都學會了什麼?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維導圖、表格等)把這個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個單元你學習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2)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困難的是什麼?

(3)你能把學過的乘法口訣編制在一個表格裏嗎?

2.背誦九九乘法表,請家長檢測掌握的是否熟練。

(二)課堂設計

1.導入

第六單元的結束意味着所有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學完了,應該熟練地掌握並且會運用,如何使所學知識更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呢?這節課我們就對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

2.交流成長檔案

①課前同學們已經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複習任務一,並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後推選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展示。

展示小組作品,交流預習任務一的三個問題。

a.7的乘法口訣:編制7的乘法口訣,熟記7的乘法口訣。

8的乘法口訣:編制8的乘法口訣,熟記8的乘法口訣。

9的乘法口訣:編制9的乘法口訣,熟記9的乘法口訣。

解決問題:單價×數量=總價;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問題。

b.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編制的乘法口訣表。

②所有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是亮亮整理的乘法口訣表,仔細觀察並回答問題。

a.説一説亮亮是怎樣整理的,再把餘下的口訣補充完整。(橫着看,豎着看)

b.任意指一句乘法口訣,説出用它可以計算什麼乘法算式。

3.結合梳理,完成思維導圖

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已經把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了很好地梳理,看(出示思維導圖),是不是看起來就更明瞭、更清晰了?這樣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回顧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後每個單元學習之後都能養成這樣梳理的好習慣。

説課稿 篇5

【教學設想】

1、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敍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本閲讀的評價,着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知識教育目標: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徵。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②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3、 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中國建築的“文法”。

教學難點:一,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㈠ 教學方式:

學習説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説明文簡潔明瞭的語言,並把學到的技巧運用於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使本文的教與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通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置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視頻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瞭解説明對象。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㈡ 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通過仔細閲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築的特徵的認識。

對比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視頻。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特徵的視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㈠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作者。

㈡ 課堂教學

1、 導入:

利用視頻《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唐代木亭模型》來引入全文,並且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斗拱”這一概念,以及明確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的傳承。

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建築導入本文,揭示課題,並交代文體,指出其與記敍文的不同。而且簡要地介紹作者。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學生和直觀感受,對學習説明文有極大的好處。

這一個步驟所需時間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學習本文與過去學習記敍性文字有了區別,明確學習目標,初步瞭解本文的説明對象。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歸納全文思路。速讀之前,老師予以指導:這其實就是給文章分段,然後總結段意。明確本文先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接着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快速、獨立解決。

3、精讀課文,思考探究

我們瞭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國建築的具體特徵”卻還撲朔迷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析每一段的具體內容。鑑於此,我給大家出了兩道思考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第一組研究第一題,第二組研究第二題,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這兩道題是:

1、請把樑思成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建築的9大特徵,再從3個角度高度概括一下。並據此,複述中國建築的特徵。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設計過程及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教室,通過詢問了解情況,給予點撥。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遇到分類歸納不準確的情況時,可以人物為例來類比指導;在學生複述的時候,大屏幕出現故宮圖片,創設情境,啟發誘導,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多表現為表述囉嗦、拖沓,這就需要老師提前明確方法;

關於文法問題,老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方法指導:這裏運用了比喻手法,那麼只需找出對應的本體,就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問題更多表現在不夠全面,表述比較混亂,邏輯性不強,我就事先強調學生用筆寫出來。從而,在與同桌的討論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書面的調整中加強語言的嚴謹性。通過這兩道題的設置,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篩選和加工能力,不僅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建築的特徵,加強了文化厚度;而且鍛鍊了學生對使用類文本的歸納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題技巧。至此,學習目標基本達成。

4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科學大師之手,除觀點確實、敍説嚴謹之外,文筆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並結合上下文,説説運用比喻説明的表達效果。

【設計過程及目的】:

這個問題是學生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掌握的説明文語言的生動準確性,這裏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流暢性。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模式。(老師首先板書答題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動形象的説明了……)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賞析,讓學生體會本文敍述説明語言形象生動的特點。

5、對比探究:

利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讓學生分析它們不同的建築特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的認識,以及中國建築發展中的兼收幷蓄問題。

6、檢測目標

本着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的學習目標,制定以下檢測題目。

1、閲讀第8自然段,思考:中國建築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閲讀文章倒數第2自然段,思考: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7、課外拓展:

關注家鄉的建築,可以選擇家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介紹這些建築的特點。

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一)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八冊第十課《公儀休拒收禮物》是一篇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兩條鯉魚的故事。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編排在選文上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條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體現理解和尊重多樣化的新課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劇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方括號裏主要交代人物活動情況。劇本主體是人物對話,叫台詞。括號裏交代的是人物説話時的表情、動作等。按劇情的發展,這個獨幕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公儀休説“只要天天有魚吃,我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公儀休與學生子明的對話反映也公儀休是一個愛吃魚的人。

第二部分(從“幕後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魚下場”):寫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

第三部分(從子明説“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至“幕落”):寫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拒收鯉魚是遵守國家的法紀,要吃魚得自己去買。公儀休的以身作則,清正廉潔、聰明機智的品質躍然紙上。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學情的發展出發,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

3、初步能表演獨幕劇,體會人物的形象。

(四)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體會公儀休的崇高品格。

二、説學情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了這篇課文是獨幕劇以及獨幕劇有哪些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閲讀教學的,首先讓學生大體瞭解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接着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通過“看、聽、找、説、讀、演”的方法來學習本課,理解本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和朗讀能力,從而能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知識。

三、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有地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因此,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琅琅書聲,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以讀為體、讀中賞析、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處理上,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新知,從角色表演中加深體驗,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促讀法、提問法、情境創設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開放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

四、説學法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則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標準》也指出“閲讀是學生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表學生的新聞記者實踐。”而個性閲讀雙是一種體驗性閲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有意識地淡化教師的分析,強化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加強朗讀,讀出個性,培養語感,並能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流程:

基於以上思路,本課教學我共設計為六版塊,具體實施如下: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1、 揭示課題。

2、 範讀課文,思考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 過渡:這節課我們仔細地來討論並演練一下這個劇情。

板書:公儀休

設計意圖:引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整體地,初步地感知劇中情境,為情感的激發,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二)、精讀課文,理解課文。

1、 提出問題。

自由讀課文劇本,思考:(1)公儀休愛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呢?並找出有關句子反覆地讀一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問題去讀課文,使能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講讀第一部分

過渡:公儀休愛吃魚嗎?從哪裏可以看出?

A、 嗯,剛吃過。(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滿意足了。

(1) 指導朗讀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練一練,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板書:愛吃鯉魚

(2) 齊讀這兩段課文

公儀休非常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你來當管家,他又是怎樣拒絕的,誰來當公儀休。)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感悟新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新理念。

3、 講讀第二部分。

(1) 分角讀管家、公儀休的話。

屏幕出示句子:謝謝你家大人的盛情,可這魚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現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請你務必轉告你家大人。(齊讀)

(2) 公儀休真的是“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為什麼這樣説?(其實這是假話,他這樣説才能讓管家把魚帶走,送魚的目的是有意討好。)

(3) 你能把他們倆的對話都讀好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齊讀)

板書:拒收鯉魚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

4、講讀第三部分。

(1) 自由讀下面三部分,畫出有關句子。

(2) 指名讀一讀。

(3) 出示最後一段話,齊讀。

(4) 找出這段話中的關鍵詞,自己讀一讀,説説這段話你怎麼理解?(俗話説,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

板書:如果……就……所以……收魚 違紀辦事

(5)誰能想象一下公儀休的語氣,學着他來讀一讀。

(6) 引讀子明最後説的話。子明今後會怎樣做呢?同學們,你們也明白了嗎?明白了什麼?如果你是局長,有人送你愛抽的香煙,你會怎麼做?我請一個同學來表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更進一步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要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5、學完了課文你覺得公儀休是個怎樣的人?(清正廉潔、以身作則、聰明機智)

板書:清正廉潔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知識建構的原理,進一步擴展學生思維,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讀課文

課文中除了公儀休這個人物,管家他是怎樣的人?(虛情假意阿諛逢迎)子明呢?(謙遜有禮 勤學好問)我們分角來讀一下他們的對話,選擇一下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誰願意來試試。

設計意圖:“披文入情”注重學生的感悟和語感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

(四)、表演獨幕劇

同學們讀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來,下面先看課文錄像,然後找一下搭擋,仿照錄像中的練一練。表演時要注意表情、動作,可以表現得誇張一些,會背的同學就試着背,不會背的可以看着書讀。

學生自由找人組合表演(準備5分鐘)學生上台表演,師生共同評議。

設計意圖: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五)、全課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系統地歸納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同時鼓勵學生質疑。

(六)、佈置作業:課後再演練一下《公儀休拒收禮物》這個獨幕劇,把戲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人物來演。仔細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

設計意圖:延伸課堂知識,讓學生更深刻、更仔細地揣摩、體會人物內心想法,培養學生的表演興趣。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歐陽修的《養魚記》。

《養魚記》是九年級上冊語文讀本上的古代小品文。本文主要採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借“小魚”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來嘲諷自己陶醉池邊的美景之中,反映了作者不甘心做“池中物”的內心世界。作者借“童子”“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的行為,對當時社會上主宰他人命運,人為地製造不公平事件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讀本是對課文《醉翁亭記》的補充,使同學對歐陽修有更深刻的認識,歐陽修被貶滁州,看似隨遇而安,其實歐陽修從初登仕途,就不甘心隨遇而安的,其內心也是相當複雜的,這從本文可窺見一斑。本文也能幫助學生對《馬説》一文中所採用的託物言志寫法加以鞏固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文言虛實詞。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新課程的具體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我確定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

2、理解課文大意。

3、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能力目標:

1、能結合書下注釋和已有的知識,領會課文大意。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

情感目標:

1、體會作者對世事不公的諷刺,對陶醉虛幻之夢的自嘲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的抉擇。

根據農村中學學生語文水平較低的情況和學生涉世不深的現狀。

我把“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重點。

把學生“體會作者對世事不公的諷刺,對陶醉虛幻之夢的自嘲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的抉擇。”作為難點

教法與學法

文章第一段描繪了一幅幽美清爽的魚池畫,我採用直觀法,給這一段配置恰當的圖片,喚起學生視覺上的愉悦。

文章第二三段內容看似簡單,但意義深刻含蓄。我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地進行啟發教育,並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討論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教學課時:一課時(因為本課書下提供的註釋較全面,這就減少了學生的文字障礙。)

【説教學程序】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分為五個版塊:

第一版塊: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山村池塘的畫面,讓學生看着畫面談感受。

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同學在圖片的引領下,帶着自己的感受直觀地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感受產生對照,並引起思索。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尤其要注意語氣、停頓。

關於這一小環節,可通過3個渠道完成: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朗讀,教師點評。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先聽,後小聲地跟着讀。③參考註釋,利用工具書,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檢查練習,鞏固反饋。

用小黑板,列出文中重點的虛實詞以及重點句子。教師巡視,後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此版塊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能自由地閲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也達到完成知識目標1、2以及能力目標1

第三版塊:合作討論,探究質疑。

此版塊共設置了四個問題,如下:

1.文章寫的是“養魚”,請找出文中寫“養魚”的段落及語句。

2、童子是怎樣養魚的?結果怎樣?

3、結合上下文,聯繫《馬説》,説説“小魚”“大魚”“童子”的象徵義。

4、作者對“小魚”“大魚”“童子”所持的態度分別怎樣?

5、既然是“養魚記”文章為什麼用一半的篇幅描述魚池?分解為如下幾個小問題:

A、魚池具有什麼特點?

B、小小的養魚池給作者什麼樣的感受和聯想?

C、作者的處境與感受與下文的那種魚的處境與感受相似?作者對此的態度如何?

這五題的設計意圖及處理方式分別是:

第1、2題理解文章的內容,但較淺顯,學生可以獨立完成。

第3、4、5題: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1—3是啟發學生領會作者對世事不公的斥責,第4題是一道過渡題,從作者對世事的不公的斥責過渡到作者借“小魚”的知足常樂,嘲諷自己的隨遇而安。

第5題:分解為3個小題,並由這3個小題一步步地啟發學生尋找答案。我將在底第3小題後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領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能力訓練。

像“童子”這樣的領導現在存在嗎?倘若讓你遇上他,你會這麼辦?

設計這道題是體現“新課程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的理念。陶行知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促進者,也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第五版塊:佈置作業,強化理解。.

此環節我設置一道題目,供課外練習,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消化。題目是《讀歐陽修》,要求結合《醉翁亭記》和本文,鼓勵課外讀歐陽修更多的文章。

下面我把板書展示一下:

附板書:

養魚記(歐陽修)

童子 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 斥責

大魚 不得其所 枯涸不平

小魚 有若自足 遊戲乎淺狹之間不屑

我 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足已舒憂隘而娛窮獨自嘲

通過這一板書對文章內容、寫法以及作品思想加以總結。使教學更為形象化和直觀化。也能幫助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説明:感悟用智慧與心靈寫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裏盡情飄擺,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着長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起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雲端。

逢到這時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劉老師,想起他放飛天空的風箏……”

三十多年過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讀完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劉老師所深深的感動。《理想的風箏》這篇略讀課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作者以學生的語氣,用樸實的語言描寫了一位殘疾老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祖國、愛學生,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學習文中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表達方法。

為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閲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為: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本課5個生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②過程和方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自主發現課文的敍述順序及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態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瞭解課文通過哪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二、教法學法:實踐自主互動平等對話的生命課堂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一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理想的風箏》一課,感情豐富細膩,文字簡潔明快,易於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略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學程預設:分享精彩人生,叩響學生靈魂深處的感動

(一)故事導入,激情鋪墊。

課前老師介紹聾啞舞蹈演員邰麗華的事蹟,並展示《雀之靈》、《千手觀音》等舞台劇照,適時配以音樂渲染情境。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調導入:邰麗華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特殊的教師,用自己的行動締造出生命的尊嚴,演繹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讓我們一起去分享這份堅定執着的生命歷程。教師相機揭題板書:理想的風箏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鋪墊,更容易讓學生從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對學習內容的期待,揭題板書水到渠成。

(二)檢查預習,順情引導。

課前,已經要求學生讀熟課文,此時老師通過言語誘發:看到一張張充滿自信的笑臉,可以肯定,你們一定進行了認真預習。現在誰能為大家介紹主人公的特殊之處呢?

瞭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師又順勢拋出這一問題:這篇文章又是通過哪些事情來表現這位特殊的劉老師的呢?這一環節,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反饋,也是對下一環節學習的自然導入,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學生讀出文中有關句子,考察學生生字詞掌握情況,讓學生明確本文寫的是一位左腿殘疾的老師,作者是從課上上課和課下放風箏兩個方面來寫的。幫助他們把握課文的主體內容,從感情上對劉老師有個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讀自悟,點滴傾吐。

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自己的老師,他的記憶中深烙上了老師的印象,;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殘志堅的老師,心中激盪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劉老師的生活鏡頭,去感悟劉老師的人格魅力。

在學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讀書之後,將個人的體悟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體現“導”的價值,跟隨學生的發現去牽引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引領學生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讀體會朗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並適時板書:課上慷慨陳詞,跳躍旋轉,和藹可親;課下放風箏:稚氣純樸,生氣勃勃、頑強樂觀。不知不覺中走進劉老師的精神世界。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温暖、純淨的底色。

2、厲練語言,真情告白

教師創設情境:在同學們的點滴傾吐中,平易近人的劉老師正拄着他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奔走、跳躍、旋轉,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想對劉老師説些什麼呢?

這一情境的設置,將讓學生一吐為快。可以肯定,學生有了課文文字的依託,有了心靈的震撼,傾吐的將是劉老師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飛的將是理想的風箏。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含義在此不講自明,本課教學難點也將迎刃而解。

3、有情賞讀,砥礪人格

導語: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進了劉老師,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就讓我們把心中的感受讀出來吧!你想讀什麼地方就讀什麼地方,想怎樣讀就怎樣讀!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閲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賞讀”旨在引領學生回讀原文,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學生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讀課文,帶着自己的情感去體驗作品,與書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將通過有“情”朗讀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昇華

1、質疑激思,自主發現。

此處,教師安排一個質疑環節:“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學到這,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疏理,把問題指向學習寫作方法的切入點:課文開頭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情景?為什麼看到這種情景,作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和他的風箏?作者為什麼要選取對工作和對生活兩方面的事件來表現劉老師的精神貌?它們之間有何聯繫?在小組合作探究之後,學生便會發現:表面上看,劉老師是個愛放風箏、性格開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僅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殘疾灰心喪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個健康者更有活力。將工作與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現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

2、詩文薦賞,昇華情感。

課巳近尾聲,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散文詩《理想的風箏》,和着曼妙的音樂,與學生一起低呤淺唱:“天,瓦藍,瓦藍,理想的風箏隨風飄蕩,每一個風箏都寄託着一個夢想,飛向理想的天堂……”。有了這樣的氛圍,有了這樣的基調,孩子們就能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課堂上,此時的課堂一定是一個智慧飛揚,情韻生輝的和諧境界。

結束語:

“一個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對生活有着那樣純樸、強烈的愛與所示追求,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作為劉老師的學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樣,我也願意把這種幸福傳遞給我的學生。教學的進程其實就是師生共同分享精神財富的過程,在分享中,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樂,交流的愉悦,成長的幸福。

朋友,讓我們在心靈裏點亮幸福的燈盞,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去譜寫理想的樂章。

説課稿 篇9

進入教室的羅老師,動作敏捷的把藍色背景絨布掛在牆上,還誇張地給了幾個還賴在講台上的小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寶貝們好!你幾個調皮鬼!快到座位上去!”然後輕輕地拍拍這個的臉,摸摸那個的頭提起話題:“啊,我們又見面了!還記得昨天看的海洋世界嗎?”

“海水是藍的!”“有鯨魚!還有吃人的鯊魚!”“我知道!有章魚!哦,還有海星!”“珊瑚好漂亮哦!海草也好看!”……小傢伙七嘴八舌地叫開了。

“哇!小朋友的記憶力真棒!看來你們昨天好認真。可羅老師比不上你們呢,好多畫面都忘記了!你們可不可以幫幫我,讓我再欣賞一次美麗的海底世界呢?”

“可以可以!”孩子喜歡逞能與助人的天性這時彰顯無遺。

“好!小畫家們準備了!下面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圖畫紙,把你眼裏的海底世界畫出來!聽好了,見過的可以畫,沒見過的也可以想象畫,説不定下一個海洋新物種的發現者就是你哦!”

“耶!”孩子們一片歡呼聲。先拿到紙筆的小朋友已經迫不及待地表現起來。看看他們認真執筆作畫的樣子,還有那托腮構圖的形象,在羅老師和教室窗外家長的眼裏,他們已然是一個個大畫家在揮筆創作了。

“不想畫海洋的小朋友畫其他題材也可以,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啊!來!大聲地告訴老師……”

半小時的美術課很快過去,羅老師的大藍色背景絨布上已密密麻麻地被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海洋生物佔滿。每接到一幅作品,羅老師都恭敬地對孩子説:“謝謝小畫家!”

當她微笑着對孩子們説再見的時候,居然還聽到這樣的聲音:“等等我吧!還有一幅沒畫完!”真真是塗鴉意猶未盡,創作激情不減哪。

為孩子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是他們表達自己認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