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精選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7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精選5篇)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

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共5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略寫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

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第三段(5)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二)、設計理念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我的教學特色:“以讀代講”和“以讀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能夠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業。

(五)、教學重、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理解品味,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準備:掛圖

(七)、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説學情: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閲讀《三國演義》少年讀本,初步瞭解一些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能力。

三、説教法:

1、以讀代講法:也就是以讀為主,通過範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悟情。

2、由“因”導“果”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誠心誠意”這個成語,懂得諸葛亮之所以願意出山,是因為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

四、説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法。

2、自讀自悟學習法。

五、説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説出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3、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哪一位同學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分別是哪些?《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這些人都是誰的手下?(板書:劉備),這些智勇雙全的人為什麼都願意跟隨劉備打天下呢?看來劉備這個人物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寫劉備的一個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1、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板書:諸葛亮,並教學“諸葛”,我們也叫他孔明,不過他稱自己為卧龍先生。誰還能説出其它的複姓嗎?)

2、由這個題目同學們你還想問老師或自己什麼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意”。

1、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要把課文讀正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正確,自己主動想辦法識記,並想一想每一小節講的是什麼?課文講了什麼?

2、檢查朗讀,交流反饋

①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隨即正音。

②教師談話過渡:這一自然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説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願意,説:“這個諸葛亮有什麼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本課就寫他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結拜”這個詞語的意思。它還有個什麼故事?

④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寫卧龍崗景色”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麗宜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⑤大家齊讀“劉備是怎樣拜訪諸葛亮的呢?”這部分內容。

⑥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理解“羣雄紛爭”和“茅塞頓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⑦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魚得水”這個詞語來理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潛心閲讀文本,學生為學習主體真正得以體現)

(三)再讀課文,探究“誠意”。

1、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過他,但他都婉言謝絕,為什麼劉備請他,他就答應了呢?你覺得劉備有什麼過人之處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説説。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誠心誠意。劉備的三次拜訪一次比一次更顯誠意。

(設計意圖:根據閲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認讀規律、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先對課文有個淺層次的感悟,從而為深層次的感悟打下基礎)

(四)指導寫字,鞏固新詞。

1、完成課後練習2、用鋼筆描紅。

2、先説説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五)小結全課,細細回味。

三、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卧龍

結拜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2

各位同行、各位領導:

大家下午好!

剛才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三顧茅廬》一文,現在我就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思路、設計理念以及教學反思等,向大家作一個彙報。

一、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一,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真心誠意。第二,在讀、説、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

二、本堂課的設計思路

我在把握這篇教材時,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時發現誠;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誠,表達誠;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諸葛亮這一當事人所回味到的劉備對他的一片誠心來提煉誠;最後讓學生與劉備進行對話,從而來讚美誠,昇華誠。我想抓住“誠”這條主線,既尊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過教學,讓“誠”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説實在的,這個“誠”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我想,課堂確實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一段生命歷程。

三、本堂課的設計理念

我本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課堂上試想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第一,預設了幾套學路。依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學生的“閲讀期待”,我預設了三條學路:學路一,學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動作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二,學生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的對話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三,學生還可以先從描寫當時的天氣、環境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等等。我在試教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是先從劉備的動作來體會的,因為劉備的動作比較形像地表現出他的誠意,學生比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課上,學生卻先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誠意,這説明咱們衢州的孩子很會讀書,很會思考,能透過語言,自讀自悟,看到內涵。於是我就順着這一學情,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對話的語言入手來組織學習活動,這是根據課堂實際隨機生成的學路。在具體感悟人物的對話中,學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對他觸動最大的一組,教師則隨學生選擇,融入其中,點撥、引導。

第二,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首先,給學生讀書的空間,整堂課的支架——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在哪兒,把它讀出來。所以我和學生在親歷學習過程中一個最顯性的活動就是——讀,自由讀、指名讀、找個夥伴對讀、師生對讀、加個動作表演讀、集體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滋味,讀出感悟。其次,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讀人物對話時,多次讓學生以劉備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在讀人物動作時,邊欣賞“隆中相見”邊思考;在感悟《出師表》時,着力渲染氣氛,讓學生隨着諸葛亮的思緒,思維跌宕起伏。最後,給學生悟的空間,在學生讀、思的基礎上,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切的,本課的學習中伴隨着學生的讀、思,到最後悟出來的劉備的誠,是對主人翁人性中閃光點的最好詮釋。

第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當學生自由對讀劉備和張飛的對話時,我啟發學生:你聽出了什麼?這一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聽的訓練,是暢談個人獨特感受的良好契機,有了獨特感受,才會有個性的朗讀。在想像當張飛要去燒諸葛亮的茅草屋的時候,劉備會説些什麼,大部分學生會聯想到劉備會怒不可遏地大聲斥責張飛,但有一個孩子卻説劉備是小聲地教訓張飛,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這是孩子的獨特體驗,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對話機制,文本是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它只不過是個例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課師生先跟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話,再和劉備、張飛進行對話,進而和諸葛亮的《出師表》進行對話,到最後與劉備的零距離對話,既依託於文本,又超越於文本。

四、本堂課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上下來,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從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昇華誠,一路感悟下來,學生有一個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感悟《出師表》和最後跟劉備的對話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課堂上難得的高潮。特別是有幾個細微之處,孩子們的感悟可真是令人驚喜……

感謝孩子們,感謝這個班的語文老師,這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語文功底,他們真是太棒了!

但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關鍵在於我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很強,比方説在……

所以浪費了許多課堂上隨即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實在可惜!懇請能夠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不甚感激!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暢、有情感朗讀課文,並能扼要複述課文。

2、領會抓住人物言行,情況陪襯以及通過人物間的相互烘托來表現人物精力品格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和創新精力。

3、開端學習憑據典範互助編寫課本劇,並舉行演出,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汗青故事我們一向相沿着“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精緻入微的解説,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央。這樣的學習歷程,我們説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本領,情緒態度、代價觀、互助探究的意識、創新精力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歷程開放,表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想開放,向學生的情緒開放,向學生的將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歷程中,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課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開導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索辦理題目,拓展學生思想空間,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到場課堂教學的全歷程,從而滿意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麼?效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孕育發生撞擊,探求到孩子心跳與課本旨跳的合拍點,孕育發生移情效應。

(2)腳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歷程。”也便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情勢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老師是引發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懇切至心約請諸葛亮的?”老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買賣見的諦聽者;能積極到場探究的到場者;當學生出現探究結果時,老師又是果斷學生了解正誤的鑑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天生歷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本性。

閲讀是學生的'本性化舉動,不該以老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想和情緒運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緒薰陶,得到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情趣,要憐惜學生奇特的感覺,體驗和明白。

(三)綜合訓練,注意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偏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這種本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是不必刻意尋求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完備。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語文質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紀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顯,故事背叛生動,深受學生喜好。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舉行演出,開展語文實踐運動。

四、設計思緒

憑據文本的特點,學生本性生長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緒為:

(1)建立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歷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説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題目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潑的探究平台。題目標辦理,激起學生猛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閲讀,不停研討,在良性循環中終極形成積極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聚語言,感悟語言,為以後的編寫、演出辦事。

(二)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1)出樹模文,認識寫法。

老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樸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老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情勢(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行動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2)分工互助,編寫腳本。

以課文為素材,憑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抱負象,編寫腳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腳本的歷程,也便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領會情緒的歷程,故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在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本領。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演出將抽象的語言筆墨標記轉化為形象的心情姿態。它可以開導學生潛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長,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服從,有用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生長。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4

《三顧茅廬》已經學習完畢,重點帶領學生學習的第三顧茅廬的情景,也是文章的重點部分。總結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效果,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探討。

1、催發學生主動閲讀的熱情。

整節課上,我始終飽含着期待,滿懷着讚許,用真誠鼓勵與學生一起討論、思考和學習,試圖促成學生同文本、教師的主動“對話”,試圖將學習的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看着孩子們躍躍欲試的神情,愉悦興奮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態度,我相信他們一定和我一樣,享受到了體驗和再創造的快樂,蓄積起了投入新學習任務的熱情。

同時,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讀、思、議、看,也能使學生提高參與的熱情。比如學生在找到並交流“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候,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台階下等孔明醒來。”這一句話時,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説説劉備可能會對兩個弟弟吩咐些什麼,又會用怎樣的口氣怎樣的態度?學生想象的語言很豐富,模仿的口氣也很像。有的説:“二弟三弟,你們且在門外等候,我先進去。”有的説:“三弟,你性情急躁,現在門外等候,莫要驚擾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一字一句,惟妙惟肖,可見,學生已經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對文章裏生動的記述和描寫也能產生強烈的感受了,已在腦子裏喚起相應的形象,已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被形象的言語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在閲讀當中得到樂趣。

2、注意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文章中的關鍵性詞語,是作者為表達主旨而經過反覆斟酌推敲選定的。可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聯繫文章上下文來品一品,讀一讀,當然還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知識輔助理解,等等。這些方法的運用,能使學生在閲讀中較為準確地理解詞語,領會中心。而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方法的教授,相信學生也會遷移至其餘文章的學習當中,成為自己的東西。

而對文章整體的研讀把握,我則側重於那些集中表現文章中心內容的段落。《三顧茅廬》的最精華所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當屬第三顧茅廬的情景,所以此段作者花了心思,花了筆墨來重點描寫。孩子們便不僅能明白文章要有詳略的意圖,更知道應在哪個部分側重學習,重點研讀了。

3、在師生合作中適時引導

這堂課中,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孩子們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討論,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領會中心,最後還自由組合彙報。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況下,看似形散但神卻不散,因為孩子們始終圍繞着“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主線展開學習的,萬變不離其中。

但如何使學生的發言、討論、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層次?這就使老師在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中“應變”、“點撥”甚至“周旋”等的引導工作便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學中,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我經常會適時地追問一句,以期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半里地的時候就下馬了,這説明劉備很有誠意。”

T追問:“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繼續問:“這麼遠,諸葛亮又看不到,為什麼這時候就要下來呢?”

S們想了想,大聲喊:“劉備下馬步行不是做給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誠意地尊重他。”

T再問:“當時什麼人才騎馬?”

S:“將軍。”“有身份的人。”

很多S馬上領悟到:“劉備這樣做是降低身份,和諸葛亮這一村民平起平坐,表示尊敬。”

而在教學“謁見”一詞時,學生進能解釋詞語的意思,但我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提供了當時劉備和諸葛亮懸殊的身份地位,還告知他們劉備當時已經47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讓學生領悟到劉備顛倒軍臣之禮,顛倒長、晚輩的身份就是想讓諸葛亮知道自己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老師抓住機會追問,提供背景材料,甚至是利用文本空白啟發學生想象,都能起到很好的點撥作用,能促成學生思維的深入,理解的深入。

當然,本堂課中遺憾之處還有不少,最使我耿耿於懷的便是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劉備“趕緊下拜”的動作時,學生坐在座位上模仿動作,造成他們有表演的慾望,卻沒有表演的空間,“下拜”做不到位,感悟也不到位了。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説的那一番有誠意的對話也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會更熱烈。所謂以演助讀,可以將平面的文字“還原”為可感的場景,還原的過程即是感受體悟的心智歷程。而我卻恰恰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心理歷程,心理需要。

八年級語文《三顧茅廬》説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説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求才若渴,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閲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説教學目標

我的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第一是常規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顧、茅、廬、恭、塞等”生字詞,理解詞義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在任何一個學段,在閲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是首當其衝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文本的生字詞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標,就是針對中年級學生,新課標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細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三是內容目標,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學應注重以生為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開放意識,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表現其自信,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閲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但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代表教師可以袖手旁邊,遊離與課堂之外。此刻教師起到的作用就是點撥引導,著名教育家説過課堂的精彩之處不在於預設,而是生成,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現場生成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要求學生能夠帶着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閲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分享課外讀物引出中國四大名著,拋磚引玉,教師板書課題,讓全班同學齊書寫,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解題釋義,通過分別瞭解三、顧、茅廬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並引出兩個中心人物:劉備和諸葛亮。隨即給出生字詞:羣眾紛爭、三顧茅廬、茅塞頓開、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要求學生藉助給出的詞,同時補充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讓同學們自由的對故事進行展開。

(三)研讀感悟

要求同學讀第1、2、3三小節,拿筆劃出關鍵字。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閲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從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具體分析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閲讀課文:

1、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訓斥關羽”、“半里多下馬步行”、靜靜等候“半晌”加“一個時辰”、“快步走”等細節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分析劉備的誠心誠意。

2、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結合歷史背景,抓住兩者的身份,並且結合一種現場感,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劉備為何這麼做。

3、為何劉備能請到諸葛亮?

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突出分析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相互配合,渾然天成。

設計這樣的閲讀環節,主要遵循“三感”:層次感、推進感、提升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從課文表達的“意藴層面”到“社會層面”以及劉備的一片誠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同學們,和三顧茅廬這個三有關的還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也廣為流傳,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還需讀《三國演義》,請同學們閲讀《三國演義》一書,並學寫讀書筆記。

(五)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人 劉備 —————→ 諸葛亮

情節 尊重人才

(生氣 下馬步行 輕輕地 恭恭敬敬)

出山輔助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