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漢語拼音

荀子勸學拼音版

欄目: 漢語拼音 / 發佈於: / 人氣:2.06W

【文章導讀】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除惡向善則須靠禮儀矯正,因而特別重視後天的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其著作開篇即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 荀子勸學拼音版,供您參考和借鑑。

君子曰(jūnzǐyuē):學不可以已(xuébùkěyǐyǐ).青(qīng)、取之於藍(qǔzhīyúlán),而青於藍(érqīngyúlán);冰(bīng)、水為之(shuǐwéizhī),而寒於水(érhányúshuǐ).木直中繩(mùzhízhōngshéng),輮以為輪(róuyǐwéilún),其曲中規(qíqǔzhōngguī),雖有槁暴(suīyǒugǎobào),不復挺者(bùfùtǐngzhě),輮使之然也(róushǐzhīrányě).故木受繩則直(gùmùshòushéngzézhí),金就礪則利(jīnjiùlìzélì),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jūnzǐbóxuéérrìcānshěnghūjǐ),則知明而行無過矣(zézhīmíngérxíngwúguòyǐ).

吾嘗終日而思矣(wúchángzhōngrìérsīyǐ),不如須臾之所學也(bùrúxūyúzhīsuǒxuéyě).吾嘗跂而望矣(wúchángqíérwàngyǐ),不如登高之博見也(bùrúdēnggāozhībójiànyě).登高而招(dēnggāoérzhāo),臂非加長也(bìfēijiāchángyě),而見者遠(érjiànzhěyuǎn);順風而呼(shùnfēngérhū),聲非加疾也(shēngfēijiājíyě),而聞者彰(érwénzhězhāng).假輿馬者(jiǎyúmǎzhě),非利足也(fēilìzúyě),而致千里(érzhìqiānlǐ);假舟楫者(jiǎzhōujízhě),非能水也(fēinéngshuǐyě),而絕江河(érjuéjiānghé).君子生非異也(jūnzǐshēngfēiyìyě),善假於物也(shànjiǎyúwùyě).

積土成山(jītǔchéngshān),風雨興焉(fēngyǔxìngyān);積水成淵(jīshuǐchéngyuān),蛟龍生焉(jiāolóngshēngyān);積善成德(jīshànchéngdé),而神明自得(érshénmíngzìdé),聖心備焉(shèngxīnbèiyān).故不積跬步(gùbújīkuǐbù),無以致千里(wúyǐzhìqiānlǐ);不積小流(bújīxiǎoliú),無以成江海(wúyǐchéngjiānghǎi).騏驥一躍(qíjìyīyuè),不能十步(bùnéngshíbù);駑馬十駕(númǎshíjià),功在不捨(gōngzàibúshě).鍥而舍之(qièérshězhī),朽木不折(xiǔmùbúzhé);鍥而不捨(qièérbùshě),金石可鏤(jīnshíkělòu).蚓無爪牙之利(yǐnwúzhǎoyázhīlì),筋骨之強(jīngǔzhīqiáng),上食埃土(shàngshíāitǔ),下飲黃泉(xiàyǐnhuángquán),用(yòng)心(xīn)一(yī)也(yě).蟹(xiè)六(liù)跪(guì)而(ér)二(èr)螯(áo),非(fēi)蛇(shé)鱔(shàn)之(zhī)穴(xué),無(wú)可(kě)寄(jì)託(tuō)者(zhě),用(yòng)心(xīn)躁(zào)也(yě).

勸學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後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箇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且清楚地點明瞭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説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説服力的比喻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裏,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裏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並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説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説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説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説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聖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瞭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選擇那麼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於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