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關於送別的詩句賞析

欄目: 古詩絕句 / 發佈於: / 人氣:2.03W

《送別詩句》賞析

關於送別的詩句賞析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送杜十四》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南浦別》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雜曲歌辭·別離曲》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送別》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謝亭送別》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賦得暮雨送李曹》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詩》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

施肩吾--《幼女詞》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賞析

施肩吾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鍾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幼女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

詩一開始就着力寫幼女之“幼”,先就年齡説,“才六歲”,説“才”不説“已”,意謂還小着呢。再就智力説,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説她分不清什麼是“巧”、什麼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説,會幹出“濃朱衍丹脣,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裏提“巧拙”實偏義於“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繫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詩中並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敍寫,由於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後,末二句就集中於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幹什麼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着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裏,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乾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語)啊。儘管作者敍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衝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而五絕容不得鋪敍。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陸暢--《驚雪》

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輝。

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

註釋

1. 怪得:奇怪,怎麼。

2. 暉:陽光,這裏指月光照射。

3. 寧:難道。

4. 許:如此,這樣。

譯文

北風怎麼颳得這麼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難道這麼靈巧,竟然能夠把水剪成花,

然後散向人間,弄得滿天花飛。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註釋

①聞道:聽説。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③龍城:在今蒙古境內,這裏借指敵方要地。

翻譯

早就聽説黃龍城有戰爭,

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

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

但願一鼓作氣取龍城。

賞析

這首反戰,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詩通過寫閨中怨情揭露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關切和同情。此詩構思奇巧,尤其是中間寫閨中少婦和徵人相互思念的兩聯。“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以月為媒介寫每當月夜,兩地親人都相互懷念,共看明月遙寄相思之情。“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在戰爭年代,千千萬萬親人分離,都是日思夢想。末句突出表達了征夫和思婦的心願: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聚,使人民過上和平、寧靜的生活。

劉採春--《囉嗊曲》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賞析

據晚唐範攄《云溪友議》記述,劉採春是中唐時的一位女伶,擅長演唐代流行的參軍戲。元稹曾有一首《贈劉採春》,讚美她“言詞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徊秀媚多”,“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囉嗊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樂曲》雲:“囉嗊猶來羅。”“來羅”有盼望遠行人回來之意。據説,“採春一唱是曲,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當時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況。

《全唐詩》錄《囉嗊曲六首》,以劉採春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詩壇上贏得了詩評家的推重。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中説:“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緒之‘打起黃鶯兒’……劉採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蓋嘉運所進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爛漫,或寄意深微,雖使王維、李白為之,未能遠過。”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更稱此曲為“天下之奇作”。這類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詩篇之外,確實另有風貌,一幟別樹,以濃厚的民間氣息,給人以新奇之感。其寫作特色是:直敍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語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純用白描,全無烘托,而自饒姿韻,風味可掬,有司空圖《詩品》所説的“不取諸鄰”、“着手成春”之妙。“那年離別日”是這組詩的第四首。

這首詩寫夫婿逐利而去,行蹤無定。張潮有首《江南行》:“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所寫情事,與這首詩所寫有相似之處。“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歸來,而不料愈行愈遠。這正是望而終於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來以為是夫婿的歸船、卻總是空歡喜一場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分析:“桐廬已無歸期。今在廣州,去家益遠,歸期益無日矣。只淡淡敍事,而深情無盡。”長期分離,已經夠痛苦了;加上歸期難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蹤無定,愈行愈遠,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這情況下,詩中人只有空閨長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負,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詩中不禁發出“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黃河清有日,白髮黑無緣”的近乎絕望的悲歎了。

隨着唐代商業的發達,嫁作商人婦的少女越來越多,因而有《囉嗊曲》之類的作品出現,而閨婦、行人之所以聽到此曲“莫不漣泣”,正因為它寫的是一個有社會意義的題材,寫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悶。

毛文錫--《臨江仙》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

黃陵廟側水茫然。

楚江紅樹,煙雨隔高唐。

岸泊魚燈風颭碎,白萍遠散濃香。

靈娥鼓瑟韻清商。

朱弦悽切,雲散碧天長。

註釋

1.銀蟾:月亮。

2.楚江:流經楚地的長江。

3.颭:風吹物使其顫動。

4.清商:古代民樂簡稱。

5.朱弦:瑟弦的美稱。

賞析

迷濛的月色,迷濛的煙寸,迷濛的燈影,迷濛的花香,心上人呀,你隱在這迷濛的境界裏,這迷濛的境界有許多迷濛朧的故事。黃陵廟中祭祀着大舜的兩個美麗的妃子,她們依然含淚企盼夫君歸來嗎?楚王夢遊高唐遇到的那位巫山神女,依然"旦為朝雲。

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嗎?還有湘水之神,那多情的湘夫人,依然在彈奏在彈奏着哀婉的錦瑟吧?心上人呀,你隱在這些迷濛而悽豔的故事裏。但我苦苦尋覓,卻尋不到你,你真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呀!雲散了,天晴了,消散了那迷濛的境界,消散了那迷濛的故事,也消散了你的身影,我的希冀……

Tags:詩句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