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佳節思念親人的詩

欄目: 古詩絕句 / 發佈於: / 人氣:1.98W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遊子遠遊他鄉,往往很多時候會想念家鄉的親人,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佳節思念親人的詩,希望能幫到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兩句是寫月上中天時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華靜靜地瀉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鴉鵲也逐漸消停下來,彷彿不忍驚擾這安詳的夜色,悄悄地隱棲在樹上。夜漸漸深了,清冷的秋露潤濕了庭中的桂花,散發着氤氲的馨香。詩人寫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卻給人澄澈、空明之感,讓人不由得沉浸在清淨悠遠的意境中,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靜下來。“樹棲鴉”是為了押韻而使用的倒裝,樹上的烏鴉已經安靜棲息,暗示夜已經深了,周圍一片寂靜。這三個字,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這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寫的。秋濃、夜深、露重,甚至連盛放的桂花也被潤濕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無聲響呢?詩人敏鋭地捕捉到了這天籟中最細微的聲音,進一步凸顯夜之寂靜。這幅悽清的`寫意圖畫,使人不寒而慄,但他卻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用比興的手法,襯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詩人從觸覺的角度來寫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為什麼呢?皓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遐思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往呢?兩句景語,自然引出下面兩句的人事活動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們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盡情享受這團圓的天倫之樂,但這秋夜的愁思究竟會落到哪户人家呢?這兩句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以虛擬懸想作結:中秋之夜,人們都會望月寄情,但是,每個家庭成員的離合聚散卻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個遊子背井離鄉,那麼懷念之情就會像秋露一樣,更濃更重地落在這户人家、這位遊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緒,體現在個別人身上,而這個別人也包括詩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説“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藴藉深沉。“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思念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詩》選錄此詩時,將“落”字錄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此詩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靜,然後以深夜不寐、望月懷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懷念之情。景語引出情語,反過來又給景語增添感情,加上一個情深意曲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户,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佔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裏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説: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説是一氣呵成。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念奴嬌·中秋對月

  【明】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裏。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賞析】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後更字徵仲,號衡山、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誰與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霜月

【唐】李商隱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

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