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古詩絕句原文賞析

欄目: 古詩絕句 / 發佈於: / 人氣:5.72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絕句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絕句原文賞析

原文

絕句(杜甫

唐朝·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着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賞析一

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集解】“鶯處處有之。立春後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節趨時之鳥也。”唐王涯《廣宣上人以詩賀發榜和謝》:“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唐羅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詩:“花迎彩服離鶯谷,柳傍東風觸馬鞭。”

翠柳:柳樹冬枯葉。初春柳葉是嫩黃色的。仲春柳葉是嫩綠色的。季春柳葉綠色變深開始發翠。夏天的柳葉才是翠色的。盛夏不適合黃鸝繁殖後代,所以黃鸝鳴翠柳的時間就在春末夏初。那麼兩個黃鸝所鳴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間有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的。鶯鳴乃應節趨時,暗示官位升遷。

黃鸝相對白鷺是小鳥,小鳥應節趨時。則大鳥又將如何?

白鷺的腳很長。高腳與高潔在古代是諧音。所以白鷺又暗喻高潔之士。唐劉禹錫《白鷺兒》:白鷺兒,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敵,眾禽喧呼獨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無雲,飛去入遙碧。”

白鷺:習性喜沿溪灘覓食。受驚擾,會依次起飛;故有一行而上的景象。聯想最後一句嚴武任成都尹、劍南東西川節度使。經嚴武推薦,杜甫被任命為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其中的連帶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彷彿在官場中也看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場景。

這個“上”字非常妙。與天上飛一行白鷺的意境拉開了距離。“上”恰到好處地描繪了這一場景,並有拔高提升的感覺。更可以引發聯想到身處荒野的高潔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來船的重要性。杜甫因舉薦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為來船,這個“船”字突出了這首詩的中心以及重點。更在説明一羣高潔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

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嶺是山。窗含西嶺説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邊。山旁有人正是東窗才能含西嶺,東窗正是讀書的地方。讀書的地方能見到雪,便有了寒窗苦讀的味道。

再聯想到前面所講“兩個黃鸝鳴翠柳”。暮春初夏時節,此時西嶺雪未化,足見雪存在之久遠。千秋這個漫長的時間概念卻影射了修煉的艱辛,更藴含了多少失意與落寞。還表示歲月沒有荒廢,快修煉成仙了。內中的邏輯是環環相扣並相互印證。表達的是有人在這裏寒窗苦讀、學成要出山的意象。這裏還包含另外一層意思:自己被別人提拔是主要是因為自己修煉的結果。有一種自我的肯定。

門泊“萬里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經停泊在家門口了。船:在古代又稱“舟”。《易·繫辭下》:“舟揖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船行於水,水映天。船猶如行於天上。萬里船更隱含了學有所成,要去縱橫天下的意味導向。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個台階,脱離了庶人階級,進入上層階級。這又強化了“兩個黃鸝鳴翠柳”所導向的要出山了的意藴。更有“一行白鷺上青天”哪種被提拔高升的味道。

船的象徵意義十分濃重。杜甫因嚴武舉薦出來跟着嚴武做官共事,可以理解為上了嚴武的船。而三國時期有個同名同姓的東吳嚴武是著名棋士。其字:子卿。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過該嚴武,所以有。官場如棋局。杜甫故意把這條船説成是東吳的,顯然是在借兩嚴武同名同姓把舉薦自己的那個人喻為“棋聖”。

暗示一個政治家是棋士,還是“棋聖”;帶有一種崇敬與讚美的意味存在。或許還暗示作者甘願成為一枚棋子。這可以理解為作者一種感恩圖報的宣示。行萬里更有要做一番事業的寓意。而且坐船還意味着有一種要同舟共濟的表達。整首詩的旨趣圍繞着“船”字。所以這“東吳萬里船”意味深長。

“兩個黃鸝鳴翠柳”引發了“應節趨時”的話題,又從側面見證了雪存在的久遠、船來泊驚起了“一行白鷺上青天”,而又説明了學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將坐船出行,暗喻將與高潔之士一同縱橫天下。“窗含西嶺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讀”、“修煉得道成仙”又應承了“應節趨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話題。而東吳之船更點明瞭全篇的關鍵,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裏有機地碰撞迴盪融合。一切都讓人回味無窮。

整首詩描繪的是以作者家為事件發生的中心地,時間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樹上成雙結對的黃鸝鳥在卿卿我我地鳴叫,預示着什麼事要發生。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有船來接作者與一羣高潔之士要同去做官了。事件脈絡表達的非常清晰明確。

時間、事件、地點、情節、故事表述完滿。並且互相印證、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感知、感懷、感恩還注入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類最偉大的人生理想。更體現了文化人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看上去寫的是優美的景物,實際上則寄託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露痕跡。以至於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讓人浮想聯翩。是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讓人見識到了什麼叫託物言志,什麼是詩的語言。讀這樣的作品幾乎是與讀福爾摩斯探案小説一樣引人入勝。詩詞之妙莫過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們述説:詩是不可翻譯的。

賞析二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着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櫺,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着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繫。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絕句》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結束之後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