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關於郎士元詩的鑑賞

欄目: 古詩絕句 / 發佈於: / 人氣:2.66W

關於郎士元詩的鑑賞

1.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遙聞精舍鍾,

泊舟微徑度深鬆。

青山霽後雲猶在,

畫出西南四五峯。

唐詩中有不少詩中有畫之作,而這首小詩以“望”

字統顧全篇,點染出一幅畫中景,別具風味。恰如劉熙載所説:“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鬆。”首句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寫出了雨後初晴,空氣清新爽潔,佛寺鐘聲清晰可聞的怡人景象。這兩句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鍾,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遙聽鐘聲戀翠微”)。雖然這不是詩的主筆(望山),但它暗涉登眺,為下面兩句作伏筆。

循看精舍的鐘聲,詩人泊舟登岸而行。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林裏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空山新雨後”,四處瀰漫着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愜意。深林中,枝葉交蔽,不免闇昧。有此闇昧,才有後來“度”盡“深鬆”,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指向“望山”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鬆,”而達於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朗。撲入眼簾的首先是雨後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用一個顏色字,此時“青”字突現,便使人眼前一亮明。繼而吸引行人視線的是天空中飄蕩的雲彩。“霽後雲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雲,而是輕柔明快的白雲,風輕雲淡,登覽者怡悦的'心情可見。此句由山帶出雲,又是為下句進而由雲襯托西南諸峯作了一筆鋪墊。

第三句寫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着眼於山勢,給人以異峯突起的感覺。峯數只舉“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峯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鮮明形象,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峯之固有,平平無奇;説“畫”,則似言峯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脱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峯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悦。

這才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後,這裏的畫面才見得特別明麗;只有經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醖釀,這裏的發現才令人倍感新鮮。因而末句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也就是這一筆的成功與前三筆的巧妙配合是分不開的。

2.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

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

疑有碧桃千樹花。

錢鍾書先生《通感》一文,列舉李賀唐代詩人作品,詳細分析了“古代批評家和修辭學家似乎都沒有拈出”的一種描寫手法,這種手法常用於描寫音樂的篇章。郎士元這首小詩就運用這種描寫手法。

笙這種樂器,列管參差如鳳翼,其鳴聲清亮,傳説仙人王子喬善吹笙,好作鳳凰鳴。首句“鳳吹聲如隔彩霞”似乎就從這個傳説得到聯想,極言笙聲之妙,超神入化。“彩霞”二字,寫出了人的幻覺,使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但與韓愈寫琴、李賀寫箜篌的詩以視覺形象摹狀樂聲不同,這裏描摹的是奏樂的環境(不是聲如彩霞,而是聲自彩霞)。其所以產生如此奇妙幻覺,與“隔”字有關。“不隔”則顯明朗,“隔”則顯出朦朧,二者的美各有千秋。平明觀花見得真切,而霧裏看花則別具情態,且能發人想象。看一“隔”字,笙聲隱隱約約傳來,聽者如聞仙樂的情態委婉傳出。

“不知牆外是誰家”,就是對“隔”的進一步抒寫。詩人應該是在自家院落聽隔壁鄰舍吹笙,故云“牆外”。“不知”、“誰家”的懸設,不但進一步寫出笙聲的奇妙感、迷離恍惚之感,而且還寫出聽者“尋聲暗問”的專注神態,使讀者想象那音樂是如何的獨具魅力。

正是這種強烈的魔力吸引着詩人,他不禁由尋聲暗問到起身追蹤。然而“重門深鎖無尋處”。雖是鄰家,卻門牆森嚴難以逾越,詩人不由望門興歎,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間”之感。同時又激發出下句更為絢麗的幻想。

這就是“疑有碧桃千樹花”。這裏以花寫樂,象第一句一樣仍然是從奏樂環境着想。“碧桃千樹花”與“彩霞”相呼應,眼前呈現的一片灼灼其華的絢麗景象,應當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間所能有。這種靈境中的音樂,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間的了。這就由奏樂環境間接寫出了音樂的美妙。一個“疑”字,寫出如幻如真的感覺,相當傳神。

這首詩“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把五官感覺錯綜運用”,同時又避免對音樂本身作正面描繪,而只就奏樂的環境設想,由“別有天地非人間”間接表現“此樂只應天上有”,在通感運用上可謂別具匠心。

Tags:郎士元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