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文明禮儀知識講座講稿

欄目: 禮儀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66W

篇一:文明禮儀知識講座講稿

文明禮儀知識講座講稿

一、從二個小故事講起: 張飛問路 越問越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張飛和劉備一起趕路,在路上迷了路,張飛就對劉備説,我到前面去問問路吧。張飛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事魯莽,他走到前面,看到一個老農在田裏幹活,一把抓住,張飛長的又兇,力氣又大,誰經得住他這麼一抓。然後,兇巴巴發問:“喂,告訴老子,到哪裏哪裏去,怎麼走!”那個老農嚇得話都説不出來,還敢告訴他路怎麼走!實在沒辦法,用手隨便指了指,張飛一看。“是不是往那邊走?”“是!是!”其實這個農民無心一指。張飛當了真!高高興興地回來告訴劉備,往哪邊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結果呢?同學們能不能猜到結果:張飛問路,越越問越遠!同學們看《三國演義》,可以看到這個故事。 這還是一件小事。不過多走幾步路,還有問路送了命的。

烏江自刎

項羽在歷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稱“楚霸王”,可見他的威風。當他與劉邦最後決一死戰的時候,在垓下兵敗,輸給了劉邦的部隊,其實這時候,他的部隊還有戰鬥力,只要退回去重新組織一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逃跑的過程中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又迷失了道路。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這句話是引用司馬遷寫的,出自《史記》的《項羽本紀》。為什麼這個老農民又指錯了踟呢,其實,錯誤還是出自項羽自己啊!想想,一個自稱“楚霸王”的人會怎樣對待一個地位底下的農民呢?最後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項羽在烏江自刎!清朝的李清照流下了一段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當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如果項羽,對人禮貌一些,就不會走錯路了!也不會自刎於烏江了!

從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禮儀對人的重要性。禮儀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禮儀簡單地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做什麼、怎樣做、以及與別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麼,包括語言、儀容 、儀態、風度等

一個有禮儀的人總是受到他人的歡迎,給人的感覺總是這個有道德修養。人就願意我他交往。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禮儀、宣傳禮儀,成為禮儀之邦。自從孔子開始,就不斷地提倡做人要有“禮”,不能隨隨便便。比如説,兒女每天早晨起牀,要到父母牀前請安,到了學校要向教師鞠躬。教師走路時,你要站在旁邊等教師走過才你走。 這樣的禮儀隨着時代的前進已經變化了不少,有些禮儀今天看起來還不可思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對待別人要誠懇,對別人要尊敬。對待別人要友好。對自己的家長、對自己的教師,對自己的同學,甚至對於馬路上有掃地的清潔工,都應該是這樣。

三、一個小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1禮儀應該注意的原則:

尊重原則

對待長輩容易做到,對待同輩或者不自己的人不容易做到。一個人與別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適度原則

1、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待人接事要做到適可而止。

2、與別人打個招呼,時間不能太長;人家還有別的事,你硬要拉住別人,不合適。

3、別人在做事,你硬要拉住他,跟他説話。不合適。

4、在教室説話聲

一、從二個小故事講起:

張飛問路 越問越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張飛和劉備一起趕路,在路上迷了路,張飛就對劉備説,我到前面去問問路吧。張飛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事魯莽,他走到前面,看到一個老農在田裏幹活,一把抓住,張飛長的又兇,力氣又大,誰經得住他這麼一抓。然後,兇巴巴發問:“喂,告訴老子,到哪裏哪裏去,怎麼走!”那個老農嚇得話都説不出來,還敢告訴他路怎麼走!實在沒辦法,用手隨便指了指,張飛一看。“是不是往那邊走?”“是!是!”其實這個農民無心一指。張飛當了真!高高興興地回來告訴劉備,往哪邊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結果呢?同學們能不能猜到結果:張飛問路,越越問越遠!同學們看《三國演義》,

可以看到這個故事。 這還是一件小事。不過多走幾步路,還有問路送了命的。

烏江自刎

項羽在歷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稱“楚霸王”,可見他的威風。當他與劉邦最後決一死戰的時候,在垓下兵敗,輸給了劉邦的部隊,其實這時候,他的部隊還有戰鬥力,只要退回去重新組織一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逃跑的過程中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又迷失了道路。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這句話是引用司馬遷寫的,出自《史記》的《項羽本紀》。為什麼這個老農民又指錯了踟呢,其實,錯誤還是出自項羽自己啊!想想,一個自稱“楚霸王”的人會怎樣對待一個地位底下的農民呢?最後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項羽在烏江自刎!清朝的李清照流下了一段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當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如果項羽,對人禮貌一些,就不會走錯路了!也不會自刎於烏江了!

從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禮儀對人的重要性。禮儀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禮儀簡單地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做什麼、怎樣做、以及與別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麼,包括語言、儀容 、儀態、風度等

一個有禮儀的人總是受到他人的歡迎,給人的感覺總是這個有道德修養。人就願意我他交往。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禮儀、宣傳禮儀,成為禮儀之邦。自從孔子開始,就不斷地提倡做人要有“禮”,不能隨隨便便。比如説,兒女每天早晨起牀,要到父母牀前請安,到了學校要向教師鞠躬。教師走路時,你要站在旁邊等教師走過才你走。 這樣的禮儀隨着時代的前進已經變化了不少,有些禮儀今天看起來還不可思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對待別人要誠懇,對別人要尊敬。對待別人要友好。對自己的家長、對自己的教師,對自己的同學,甚至對於馬路上有掃地的清潔工,都應該是這樣。

三、一個小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1禮儀應該注意的原則:

尊重原則

對待長輩容易做到,對待同輩或者不自己的人不容易做到。一個人與別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適度原則

1、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待人接事要做到適可而止。

2、與別人打個招呼,時間不能太長;人家還有別的事,你硬要拉住別人,不合適。

3、別人在做事,你硬要拉住他,跟他説話。不合適。

4、在教室説話聲 音太大,全班就只聽見你的聲音,不合式。

5、問別人問題,要適可而止,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人不禮貌。

自律原則

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些人對自己放鬆一些,對別人卻嚴格要求,別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他就把這當作天大的事,我們學樣同學之間也是這樣,經常有同學不説,打起來,到了教師那兒,教師問,怎麼會打起來,“他先打我,”“他先打我!”“他先罵我”“他先罵我。”這樣的話。其實,管些同學都是不自律,把別人的錯當作很大的錯誤,把自己的錯當作很小的錯,別有有錯不饒他,自己有錯盡是原諒自己。你們説,這樣兩人不會打起來才怪

寬容原則

一句話,對別人的錯誤盡是原諒他。但是,説起業容易,做起業難。

四,我們在校園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真可愛的,上天不僅給我們每個人生命、智慧,還給我們可愛的容貌。但是為什麼,我們就不喜歡我的同學呢?如何使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呢?首先從自己的外表着手。

1、穿衣禮儀。

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衣服。衣服只要得體就行,美不是裝酷,不是瀟灑,一個人的美並不是穿得越貴越好,不是穿得越流行越好,名牌並不能帶有你的外表美。

(1)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不穿奇裝異服。

(2)着裝整齊,樸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間,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褲衩在校園行走和進入教室。 (4)課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時裝鞋,以球鞋或平底鞋

為好。

(6)不佩戴項鍊、耳環(針)、戒指、手鍊、手鐲等飾物。 (7)按要求修剪頭髮,不染髮,不燙髮,不留長髮。

但是穿衣要整潔,大小合適,不花裏鬍梢。我發現有一個別學生平時學着大人的樣,把衣服領的豎起來,有的把手縮在袖管裏。把衣報開着,都不像樣。

2、行走禮儀

(1) 走路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樓、過樓道靠右行,出入教室、辦公室,會場等按指定線路走,不擁擠,出入各功能室輕聲慢步,不影響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需要交談,應靠路邊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4)行人互相禮讓,主動給長者讓路,主動給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讓路。

(5)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説:“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説:“很抱歉,我不知道,請再問別人。”

3、尊師禮儀

(1)見老師主動問好,分別時説“再見”。

(2)進出校及上下樓梯給老師讓行。

(3)進辦公室要喊“報告”,聽到“請進”後方可進入;問老師要用“請問”,老師答後要道謝,説“再見”後再離開;不隨便翻閲老師辦公室的東西;不私自打開教師電腦。

(4)指出老師的錯處要有禮貌。

(5)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接受師長的教育。

(6)對老師説實話、真話,不欺騙老師。

(7)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

(8)服從老師管理,不頂撞老師。

(9)在校道上遇見老師主動停下,微微鞠躬問好。遇見兩個以上的老師,問“老師們好”;排隊在行進中遇見老師,由領隊帶領全體同學問“老師好”。

(10)與老師交談時,要起立並主動給老師讓坐。)

(11)老師在辦事或與別人在交談時,不可隨意打擾老師,躬身站立一側,等老師辦完事或談完話後再找老師。

(12)老師進入學生宿舍,學生主動站起問好讓坐;老師離開時起身送 出。

4、同學禮儀

(1)同學間要互相問候“你早”、“你好”可點頭、招手。

(2)與同學説話態度誠懇、謙虛,語調要平和,聽同學説話要專心,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

(3)同學間的交往應使用禮貌用語。問同學問題,問前要用謙語“請 問”、“對不起”、“打擾你一下”、“向你請教個問題”等,問後要道謝;同學回答不上來,説“不要緊,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耽擱了你的時間,謝謝”等。

(4)尊重同學,不給同學取綽號,或叫同學的綽號,不説使別人感到傷心羞愧的話。

(5)同學之間互助互愛,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6)尊重和照顧女同學,不欺侮女同學。

(7)向同學借東西,要先徵得同學的同意。對同學的東西要特別愛護, 且按時歸還。

(8)不在同學面前説長論短、搬弄是非。

(9)不斤斤計較,對同學的過失或冒犯要寬宏大量。

(10)講究信用,答應別人的事要盡力辦到。

5、就餐禮儀

(1)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秩序地進入餐廳。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兩腳自然併攏,雙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要安靜、文明進餐。

(4)飯、菜、湯要吃淨;不偏食、不挑食。

(5)碗、碟輕拿輕放,擺放整齊。

6、待客禮儀

(1)客人來訪,要事先有準備,把房間收拾整潔。要熱情接待,幫助 父母排座、遞茶後可告辭離開,待父母送客時應與客人説

“再見”。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學、朋友來訪,應熱情迎接。初次來訪,應給父母逐個介紹,然後把最佳座位讓給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圖書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帶小孩子來訪,應同小孩一同玩,或給他講故事,和他們一起聽音樂、看電視。

(4)吃飯時,同學、朋友來訪,應主動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過,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書報或雜誌給他看後再接着吃飯。

(5)接待老師應象接待長輩一樣熱情莊重。

(6)送客要送到門外,並歡迎客人下次再來。

7、做客禮儀

(1)去親友家做客要儀表整潔,儘可能帶些小禮品,以表示對主人的 尊重。

(2)在親友家,不能大聲大氣説話,要談吐文明。

(3)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裏的東西,即便是至親好友 也應先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後才能動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禮儀,不能搶先入座,不能先動 食物;

(5)告別時,要説感謝的話,如“今天真高興”、“歡迎到我家去”。

8、問候禮儀

向父母、長輩問候致意,要按時間、場合、節慶不同,採用不同的問候。

(1)早起後問爸爸、媽媽早上好。

(2)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媽媽回來啦。

(4)過生日:祝長輩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5)過新年:祝爸爸、媽媽新年愉快。

(6)當爸爸、媽媽外出時説:祝爸爸、媽媽一路平安、辦事順利。

(7)當爸爸、媽媽外出歸來時説:爸爸、媽媽回來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別家人時:您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離家時間較長, 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家人。

篇二:文明禮儀知識講座

文明禮儀知識講座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説 ,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 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 、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 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裏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

不一。

一、個人禮儀

(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衞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着密切的關係

1、衞生:清潔衞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做到入睡起牀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衞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説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着裝要求,即着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

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 ”;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説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裏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併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

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二、見面禮儀

1、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先上級後下級,先女士後男士。

2、鞠躬禮: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前雙眼禮貌地注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鞠躬時必須立正、脱帽,鄭重地,嘴裏不能吃任何東西,或是邊鞠躬邊説與

行禮無關的話。

3、致意: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在社交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裏,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三、公共禮儀

(一) 特定公共場所禮儀

1、影劇院:觀眾應儘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間,應當有禮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請其讓自己通過。通過讓座者時要與之正面相對,切勿讓自己的臀部正對着人家的臉,這是很失禮的。應注意衣着整潔,即使天氣炎熱,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觀的。在影劇院萬不可大呼小叫,笑語喧譁,也不可把影院當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結束後觀眾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

2、圖書館、閲覽室:圖書館、閲覽室是公共的學習場所。 (1)要注意整潔,遵守規則。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內。就座時,不要為別人預佔位臵。查

閲目錄卡片時,不可把卡片翻亂或撕壞,或用筆在卡片上塗抹劃線。

(2)要保持安靜和衞生。走動時腳步要輕,不要高聲談話,不要吃有聲或帶有果殼的食物。

3)圖書館、閲覽室的圖書桌椅板凳等都屬於公共財產,應該注意愛護,不要隨意刻畫,破壞。

( 二)乘車禮儀

篇三:文明禮儀講座稿

國旗下講話

倡導文明禮儀,營造和諧校園

孫勁03.15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倡導文明禮儀,營造和諧校園”。2010年揚州將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提升學生的文明素質,深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揚州市教育局決定今年在全市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專題教育活動,為此我校也將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禮儀能體現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素質,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社會公德的反映。 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文明、行禮儀,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更應把這屬於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做好文明禮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做起:要着裝得體、不穿奇裝異服;要説話文明,遇到師長主動問好,與人交往多使用“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杜絕污言穢語;要愛護環境,講究衞生,不吃遊食,不亂拋雜物,努力做到果殼入箱,主動拾撿;要規範課間行為,不追逐打鬧,不破壞公物,踐踏草坪,攀摘花木等等??

同學們,你們既是校園文明的創造者,更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 校園文明建設是一個工程,一項事業;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從現在做起!讓文明禮儀不再是純粹的理念,而是每個學子的自覺言行!讓文明禮儀不再是外在強加的約束,而是自我內化的一種快樂!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希望同學們學習文明禮儀,實踐文明禮儀,倡導文明禮儀,做一個儀表花一樣端莊、言行花一樣優雅、心靈花一樣美麗的花樣少年!

我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能營造更加和諧文明的人文環境,一定能沐浴文明禮儀所帶來的温暖。謝謝大家!

郭村中學文明禮儀專題講座(一)

文明禮儀伴我行

同學們,2010年古城揚州將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此,揚州市教育局決定今年在全市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專題教育活動,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提升學生的文明素質,深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從本週起我校也將組織專題講座等系列教育活動,今天講座的主題是文明禮儀伴我行。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説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説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説:“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台曾經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裏、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麪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衞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説: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

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兩個小故事,一是“張飛問路 越問越遠”,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張飛和劉備一起趕路,在路上迷了路,張飛就對劉備説,我到前面去問問路吧。張飛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事魯莽,他走到前面,看到一個老農在田裏幹活,一把抓住,張飛長的又兇,力氣又大,誰經得住他這麼一抓。然後,兇巴巴發問:“喂,告訴老子,到哪裏哪裏去,怎麼走!”那個老農嚇得話都説不出來,還敢告訴他路怎麼走!實在沒辦法,用手隨便指了指,張飛一看。“是不是往那邊走?”“是!是!”其實這個農民無心一指。張飛當了真!高高興興地回來告訴劉備,往哪邊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結果呢?同學們能不能猜到結果:張飛問路,越越問越遠!同學們看《三國演義》,可以看到這個故事。

這還是一件小事。不過多走幾步路,還有問路送了命的。

第二個故事是“烏江自刎”,項羽在歷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稱“楚霸王”,可見他的威風。當他與劉邦最後決一死戰的時候,在垓下兵敗,輸給了劉邦的部隊,其實這時候,他的部隊還有戰鬥力,只要退回去重新組織一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逃跑的過程中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又迷失了道路。

項王到了陰陵,迷失了道路,問一個正在田間勞作的老父父,田父卻哄騙他説:“向左走。”項王於是帶領軍隊向左走,最終陷入大澤中,所以被漢軍追趕上。

這句話是引用司馬遷寫的,出自《史記》的《項羽本紀》。為什麼這個老農民又指錯了踟呢,其實,錯誤還是出自項羽自己啊!想想,一個自稱“楚霸王”的人會怎樣對待一個地位底下的農民呢?最後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項羽在烏江自刎!清朝的李清照流下了一段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當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如果項羽,對人禮貌一些,就不會走錯路了!也不會自刎於烏江了! 從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禮儀對人的重要性。禮儀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中學生。那麼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説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建文明校園,那麼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郭村中學文明禮儀專題講座(二)

中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專題講座,在上一講,我們知道了禮儀對人的重要性,禮儀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禮儀簡單地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做什麼、怎樣做、以及與別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麼,包括語言、儀容 、儀態、風度等

一個有禮儀的人總是受到他人的歡迎,給人的感覺總是這個有道德修養。人就願意我他交往。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禮儀、宣傳禮儀,成為禮儀之邦。自從孔子開始,就不斷地提倡做人要有“禮”,不能隨隨便便。比如説,兒女每天早晨起牀,要到父母牀前請安,到了學校要向教師鞠躬。教師走路時,你要站在旁邊等教師走過才你走。

這樣的禮儀隨着時代的前進已經變化了不少,有些禮儀今天看起來還不可思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對待別人要誠懇,對別人要尊敬。對待別人要友好。對自己的家長、對自己的教師,對自己的同學,甚至對於馬路上有掃地的清潔工,都應該是這樣。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一箇中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一、禮儀應該注意的原則:

尊重原則

對待長輩容易做到,對待同輩或者不自己的人不容易做到。一個人與別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適度原則

1、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待人接事要做到適可而止。

2、與別人打個招呼,時間不能太長;人家還有別的事,你硬要拉住別人,不合適。

3、別人在做事,你硬要拉住他,跟他説話。不合適。

4、在教室説話聲音太大,全班就只聽見你的聲音,不合式。

5、問別人問題,要適可而止,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人不禮貌。

自律原則

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些人對自己放鬆一些,對別人卻嚴格要求,別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他就把這當作天大的事,我們學樣同學之間也是這樣,經常有同學不説,打起來,到了教師那兒,教師問,怎麼會打起來,“他先打我,”“他先打我!”“他先罵我”“他先罵我。”這樣的話。其實,管些同學都是不自律,把別人的錯當作很大的錯誤,把自己的錯當作很小的錯,別有有錯不饒他,自己有錯盡是原諒自己。你們説,這樣兩人不會打起來才怪

寬容原則

一句話,對別人的錯誤盡是原諒他。但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二、我們在校園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真可愛的,上天不僅給我們每個人生命、智慧,還給我們可愛的容貌。但是為什麼,我們就不喜歡我的同學呢?如何使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呢?首先從自己的外表着手。

1、穿衣禮儀。

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衣服。衣服只要得體就行,美不是裝酷,不是瀟灑,一個人的美並不是穿得越貴越好,不是穿得越流行越好,名牌並不能代表你的外表美。

(1)不穿奇裝異服。

(2)着裝整齊,樸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間,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褲衩在校園行走和進入教室。

(4)課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時裝鞋,以球鞋或平底鞋為好。

(6)不佩戴項鍊、耳環(針)、戒指、手鍊、手鐲等飾物。

(7)按要求修剪頭髮,不染髮,不燙髮,不留長髮。

但是穿衣要整潔,大小合適,不花裏鬍梢。我發現有一個別學生平時學着大人的樣,把衣服領的豎起來,有的把手縮在袖管裏。把衣報開着,都不像樣。

2、行走禮儀

(1)走路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樓、過樓道靠右行,出入教室、辦公室,會場等按指定線路走,不擁擠,出入各功能室輕聲慢步,不影響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需要交談,應靠路邊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4)行人互相禮讓,主動給長者讓路,主動給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讓路。

(5)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説:“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説:“很抱歉,我不知道,請再問問別人。”

3、尊師禮儀

(1)見老師主動問好,分別時説“再見”。

(2)進出校及上下樓梯給老師讓行。

(3)進辦公室要喊“報告”,聽到“請進”後方可進入;問老師要用

“請問”,老師答後要道謝,説“再見”後再離開;不隨便翻閲老

師辦公室的東西;不私自打開教師電腦。

(4)指出老師的錯處要有禮貌。

(5)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接受師長的教育。

(6)對老師説實話、真話,不欺騙老師。

(7)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

(8)服從老師管理,不頂撞老師。

(9)在校道上遇見老師主動停下,微微鞠躬問好。遇見兩個以上的老

師,問“老師們好”;排隊在行進中遇見老師,由領隊帶領全體

同學問“老師好”。

(10)與老師交談時,要起立並主動給老師讓坐。)

(11)老師在辦事或與別人在交談時,不可隨意打擾老師,躬身站立一

側,等老師辦完事或談完話後再找老師。

(12)老師進入學生宿舍,學生主動站起問好讓坐;老師離開時起身送

出。

4、同學禮儀

(1)同學間要互相問候“你早”、“你好”可點頭、招手。

(2)與同學説話態度誠懇、謙虛,語調要平和,聽同學説話要專心,

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

(3)同學間的交往應使用禮貌用語。問同學問題,問前要用謙語“請

問”、“對不起”、“打擾你一下”、“向你請教個問題”等,

問後要道謝;同學回答不上來,説“不要緊,這個問題比較難回

答,耽擱了你的時間,謝謝”等。

篇四:校園文明禮儀知識講座講稿

校園文明禮儀知識講座講稿

一、從二個小故事講起:

張飛問路 越問越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張飛和劉備一起趕路,在路上迷了路,張飛就對劉備説,我到前面去問問路吧。張飛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事魯莽,他走到前面,看到一個老農在田裏幹活,一把抓住,張飛長的又兇,力氣又大,誰經得住他這麼一抓。然後,兇巴巴發問:“喂,告訴老子,到哪裏哪裏去,怎麼走!”那個老農嚇得話都説不出來,還敢告訴他路怎麼走!實在沒辦法,用手隨便指了指,張飛一看。“是不是往那邊走?”“是!是!”其實這個農民無心一指。張飛當了真!高高興興地回來告訴劉備,往哪邊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結果呢?同學們能不能猜到結果:張飛問路,越越問越遠!同學們看《三國演義》,可以看到這個故事。 這還是一件小事。不過多走幾步路,還有問路送了命的。

烏江自刎

項羽在歷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稱“楚霸王”,可見他的威風。當他與劉邦最後決一死戰的時候,在垓下兵敗,輸給了劉邦的部隊,其實這時候,他的部隊還有戰鬥力,只要退回去重新組織一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逃跑的過程中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又迷失了道路。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這句話是引用司馬遷寫的,出自《史記》的《項羽本紀》。為什麼這個老農民又指錯了踟呢,其實,錯誤還是出自項羽自己啊!想想,一個自稱“楚霸王”的人會怎樣對待一個地位底下的農民呢?最後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項羽在烏江自刎!清朝的李清照流下了一段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當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如果項羽,對人禮貌一些,就不會走錯路了!也不會自刎於烏江了!

從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禮儀對人的重要性。禮儀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禮儀簡單地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做什麼、怎樣做、以及與別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麼,包括語言、儀容 、儀態、風度等 一個有禮儀的人總是受到他人的歡迎,給人的感覺總是這個有道德修養。人就願意我他交往。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禮儀、宣傳禮儀,成為禮儀之邦。自從孔子開始,就不斷地提倡做人要有“禮”,不能隨隨便便。比如説,兒女每天早晨起牀,要到父母牀前請安,到了學校要向教師鞠躬。教師走路時,你要站在旁邊等教師走過才你走。

這樣的禮儀隨着時代的前進已經變化了不少,有些禮儀今天看起來還不可思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對待別人要誠懇,對別人要尊敬。對待別人要友好。對自己的家長、對自己的教師,對自己的同學,甚至對於馬路上有掃地的清潔工,都應該是這樣。

三、一個小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1禮儀應該注意的原則:

尊重原則

對待長輩容易做到,對待同輩或者不自己的人不容易做到。一個人與別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適度原則

1、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待人接事要做到適可而止。

2、與別人打個招呼,時間不能太長;人家還有別的事,你硬要拉住別人,不合適。

3、別人在做事,你硬要拉住他,跟他説話。不合適。

4、在教室説話聲音太大,全班就只聽見你的聲音,不合式。

5、問別人問題,要適可而止,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人不禮貌。

自律原則

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些人對自己放鬆一些,對別人卻嚴格要求,別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他就把這當作天大的事,我們學樣同學之間也是這樣,經常有同學不説,打起來,到了教師那兒,教師問,怎麼會打起來,“他先打我,”“他先打我!”“他先罵我”“他先罵我。”這樣的話。其實,管些同學都是不自律,把別人的錯當作很大的錯誤,把自己的錯當作很小的錯,別有有錯不饒他,自己有錯盡是原諒自己。你們説,這樣兩人不會打起來才怪

寬容原則, 一句話,對別人的錯誤盡是原諒他。但是,説起業容易,做起業難。 四,我們在校園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真可愛的,上天不僅給我們每個人生命、智慧,還給我們可愛的容貌。但是為什麼,我們就不喜歡我的同學呢?如何使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呢?首先從自己的外表着手。

1、穿衣禮儀。

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衣服。衣服只要得體就行,美不是裝酷,不是瀟灑,一個人的美並不是穿得越貴越好,不是穿得越流行越好,名牌並不能帶有你的外表美。

(1)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不穿奇裝異服。

(2)着裝整齊,樸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間,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褲衩在校園行走和進入教室。

(4)課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時裝鞋,以球鞋或平底鞋為好。

(6)不佩戴項鍊、耳環(針)、戒指、手鍊、手鐲等飾物。

(7)按要求修剪頭髮,不染髮,不燙髮,不留長髮。

但是穿衣要整潔,大小合適,不花裏鬍梢。我發現有一個別學生平時學着大人的樣,把衣服領的豎起來,有的把手縮在袖管裏。把衣報開着,都不像樣。

2、行走禮儀

(1) 走路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 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樓、過樓道靠右行,出入教室、辦公室,會場等按指定線路走,不擁擠,出入各功能室輕聲慢步,不影響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需要交談,應靠路邊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4)行人互相禮讓,主動給長者讓路,主動給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讓路。

(5)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説:“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説:“很抱歉,我不知道,請再問問別人。”

3、尊師禮儀

(1)見老師主動問好,分別時説“再見”。

(2)進出校及上下樓梯給老師讓行。

(3)進辦公室要喊“報告”,聽到“請進”後方可進入;問老師要用“請問”,老師答後要道謝,説“再見”後再離開;不隨便翻閲老師辦公室的東西;不私自打開教師電腦。

(4)指出老師的錯處要有禮貌。

(5)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接受師長的教育。

(6)對老師説實話、真話,不欺騙老師。

(7)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

(8)服從老師管理,不頂撞老師。

(9)在校道上遇見老師主動停下,微微鞠躬問好。遇見兩個以上的老師,問“老師們好”;排隊在行進中遇見老師,由領隊帶領全體同學問“老師好”。

(10)與老師交談時,要起立並主動給老師讓坐。)

(11)老師在辦事或與別人在交談時,不可隨意打擾老師,躬身站立一側,等老師辦完事或談完話後再找老師。

(12)老師進入學生宿舍,學生主動站起問好讓坐;老師離開時起身送出。

4、同學禮儀

(1)同學間要互相問候“你早”、“你好”可點頭、招手。

(2)與同學説話態度誠懇、謙虛,語調要平和,聽同學説話要專心,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

(3)同學間的交往應使用禮貌用語。問同學問題,問前要用謙語“請問”、“對不起”、“打擾你一下”、“向你請教個問題”等,問後要道謝;同學回答不上來,説“不要緊,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耽擱了你的時間,謝謝”等。

(4)尊重同學,不給同學取綽號,或叫同學的綽號,不説使別人感到傷心羞愧的話。

(5)同學之間互助互愛,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6)尊重和照顧女同學,不欺侮女同學。

(7)向同學借東西,要先徵得同學的同意。對同學的東西要特別愛護, 且按時歸還。

(8)不在同學面前説長論短、搬弄是非。

(9)不斤斤計較,對同學的過失或冒犯要寬宏大量。

(10)講究信用,答應別人的事要盡力辦到。

5、就餐禮儀

(1)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秩序地進入餐廳。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兩腳自然併攏,雙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要安靜、文明進餐。

(4)飯、菜、湯要吃淨;不偏食、不挑食。

(5)碗、碟輕拿輕放,擺放整齊。

6、待客禮儀

(1)客人來訪,要事先有準備,把房間收拾整潔。要熱情接待,幫助父母排座、遞茶後可告辭離開,待父母送客時應與客人説再見”。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學、朋友來訪,應熱情迎接。初次來訪,應給父母逐個介紹,然後把最佳座位讓給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圖書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帶小孩子來訪,應同小孩一同玩,或給他講故事,和他們一起聽音樂、看電視。

(4)吃飯時,同學、朋友來訪,應主動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 吃過,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書報或雜誌給他看後再接着吃飯。

(5)接待老師應象接待長輩一樣熱情莊重。

(6)送客要送到門外,並歡迎客人下次再來。

7、做客禮儀

(1)去親友家做客要儀表整潔,儘可能帶些小禮品,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2)在親友家,不能大聲大氣説話,要談吐文明。

(3)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裏的東西,即便是至親好友也應先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後才能動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禮儀,不能搶先入座,不能先動食物;

(5)告別時,要説感謝的話,如“今天真高興”、“歡迎到我家去”。

8、問候禮儀

向父母、長輩問候致意,要按時間、場合、節慶不同,採用不同的問候。

(1)早起後問爸爸、媽媽早上好。

(2)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媽媽回來啦。

(4)過生日:祝長輩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5)過新年:祝爸爸、媽媽新年愉快。

(6)當爸爸、媽媽外出時説:祝爸爸、媽媽一路平安、辦事順利。

(7)當爸爸、媽媽外出歸來時説:爸爸、媽媽回來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別家人時:您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離家時間較長, 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家人。

注意:待人要誠肯。

1、每天走進校園,看到你認識的同學,親切的打個招呼,看以教師説一聲,早上好。但是這一切都要發自內心的,真誠地,不有裝裝樣子。 課文的的地篇課文,説,只有真情才能換孤兒真情。

有一個故事,講得很有趣。

張良是西漢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着張良説:“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着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説:“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着,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説:“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説:“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説:“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説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説:“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説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説:“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着説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説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説,張良拜師,第三次才見到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去第三次嗎?為什麼?

其實這都是教師要考驗他,看他是不是真誠。我們在學校對別人,要做到真誠相處。其實,世界上沒有傻子,誰對我真誠,誰總是取笑我,大家都看得出來。所以,我們每同學行對別人真誠一些,當然,這個真誠既要對同學,也要對老師。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發自內心地尊敬老師,見到老師,面帶微笑,輕聲招呼,主動問好,見到同學,主動打個招呼!。這樣,我們的校園就文明多了。

3、交往方式要適當。

大家心裏都在想,我對別人也滿真誠的,可是就是不領情,總是對我不真誠。其實,大家在交往過程中要慢慢學,我怎樣做最好呢?

前幾天過三八婦女節,我發現有些同學滿有愛心,送一個小禮物給自己的教師、家長。不錯但是我發現一個同學,早上,他來到教室,教師正在門口與別人教師談話,他一跑上來,大概有些激動,把一個小禍禮物往老師手上一塞:“老師,給你!“教師一一驚,你幹什麼?追問一一句。他説,“今天是三八婦女節,送給你!然後,像受了批評一樣跑進教室了。大家想一想,他有什麼錯?首先,他很真誠!但方法不對,你認為該怎麼做?

其實,在我們和生活中,與同學的交往中,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事情,你本意是好的,但受到別人的誤會,當然就會產和生矛盾,所以,總有些同學給人的印象不佳。

怎麼辦呢?該道歉的時候就道歉,該像別人解釋的時候就要勇敢地站超導起來,像個男子漢!

給大家的建議:

不注意自己説話的語氣,經常以不悦而且對立的語氣説話

◎ 應該保持沉默的時候偏偏愛説話

◎ 打斷別人的話

◎ 濫用人稱代詞,以至在每個句子中都有“我”這個字

◎ 以傲慢的態度提出問題,給人一種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 在談話中插入一些和自己有親密關係,但卻會使別人感到不好意思的話題 ◎ 不請自來

◎ 自吹自擂

◎ 嘲笑社會上的穿着規範

◎ 在不適當時刻打電話

篇五:文明禮儀專題講座

青山園完小校本課程

文明禮儀教育範本

文明禮儀專題講座

第一講

一、內容:

初步瞭解我國的傳統禮儀

二、目標:

使學生懂得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古國,文明禮節源遠流長。

三、講授: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説,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 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裏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第二講

一、內容:

個人禮儀: ( 一)儀表

二、目標:

使學生懂得個人在儀表上應注意哪些事項,從小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三、講授: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衞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着密切的關係 1、衞生:清潔衞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做到入睡起牀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衞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説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着裝要求,即着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 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