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科普知識

中國古代關於天體的結構的學説

欄目: 科普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9W

天體又稱星體,指太空中的物體,更廣泛的解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個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關於天體的結構的學説,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中國古代關於天體的結構的學説

1、蓋天説:

產生於戰國前,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説,現見於漢代的《周髀算經》。蓋天説的主體是天圓地方,然而後來人們活動範圍擴大,學説演變成天地均圓。天地像反轉的盤子,天蓋於地。此説主要用以解釋四季變化。

2、渾天説:

渾天説主要於漢代以後開始流行,他們主張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天外為氣,天內有水而地漂於水上。天之一半於地上,半於地下,運轉不息。

他們把天球分為幾部分:近北極有恆顯圈,全年可見;近南極有恆隱圈,於地平下,永不可見;中間的圓周是天球赤道。由於渾天説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質(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關係和勾股弦定理等幾何定理),可作反覆計算和驗證。他們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設,唐朝開元年間被測量結果否定了,但渾天説反而可以發揚光大。這就是因為渾天説有科學性的原故。

渾天説雖然在漢代便開始有不錯的理論支持,而且能解釋蓋天説難以解釋之處。但直至唐代的實地論證後方能結束和蓋天説的爭論,原因大概是人們心理上難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於水中的假設。

3、宣夜説:

是一種和前兩説相當不同的一套宇宙論。可能形成於戰國時期,而記載於《晉書·天文志》。蓋天與渾天二説均認為天空如一殼,日月與星附於殼上。宣夜説認為,固體天殼並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離開我們太遠了。天是個充滿氣的虛空處,日月眾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發光氣體,受氣體的推動而活動。天地均無限,天體之間亦互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