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2018《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創造向未來

欄目: 開學第一課 / 發佈於: / 人氣:1.45W

開學第一課》的結尾,歌手張傑帶來充滿激情和力量的《少年中國説》,在“少年強則國強”的錚錚宣言中,激勵我們向未來進發,創造新的奇蹟。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2018《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創造向未來

創新讓生活進步

觀看了今天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對科學創造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對實現中國夢更加憧憬和期待。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和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用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芯片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網絡帶來了信息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着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於不顧,追求探索着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一不是以國家責任為重的典範。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樑支撐着,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會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創造向未來

在9月1日,我觀看了《開學第一課》這一勵志的節目,我認為這個節目令我受益匪淺。

成龍老師的一席話,令我明白:夢想小可以實現,但若可以實現大的夢想為什麼不呢?對得起國家,社會就是一個成功的人。任何一次的動作都不能馬虎,一次一次失敗,一次一次受傷,再一次一次重來,不能放棄。就算一次一次的受傷,但是必須一次一次重來。為了夢想拼搏。而且成龍老師也是一位正義感十足的先生,我認為只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大家學習。而他也是一位意志堅定的人,雖然在他拍影片的時候有許多不好的人去指責他,但是他還是一直堅持着,從來就沒有放棄。

而在解海龍老師的演講中,我明白了,現在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孩子的生活十分艱苦,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為社會做貢獻。知識改變命運,夢想創造未來。

在俞洪敏老師的話中,我明白了少年一定要有目標,不放棄夢想,而個人的奮鬥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遊戲中,我體會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一個人的成功,靠的.,不僅是頭腦,身體,還有團隊的合作。

所以,在這一次的觀看後,我自己體會到了青少年要敢於有夢,夢想是走向未來的動力,是追逐目標的燈塔,只要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小夢想努力,我們的大夢想就一定會實現。奮鬥可以戰勝困難和挫折,也可以造就幸福的人生,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新時代,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初中生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又是一年開學季,我再一次坐在電視前收看《開學第一課》。這一次,我又像往年一樣,學習了不少。

節目分為多個課堂,最吸引我的是有關“奮鬥”的那一課。

在課堂上,嘉賓俞敏洪和王桐晶依次講述自己的經歷。俞敏洪作為著名教育機構新東方的創始人,在中國的名氣很大,但很少人知道,他在多年前的高考中失利數次才考進北大。而王桐晶,則是在珠心算界響噹噹的人物。她在多次珠心算大賽中斬獲冠軍,成為大家的榜樣。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其實,他們的成功之路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奮鬥”。俞敏洪在高考落榜後天天努力學習,堅持自己的大學夢。王桐晶則是從小到大一直刻苦訓練珠心算。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他們為夢想而奮鬥的精神。

很多人都想成功,但最後總是在歎息聲中以失敗告終。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困難面前低下了頭,向困難屈服,他們沒有奮鬥到底。在我看來,成功需要不忘初心、堅持奮鬥。但這卻是大多人都沒有做到的。

成功並非每人都能所得,在眾多困難面前,誰能奮鬥到底,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向俞敏洪、王桐晶等各個奮鬥者看齊,奮鬥到底。這才是學生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