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朱自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課文原文

欄目: 朱自清 / 發佈於: / 人氣:3.39W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課文原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課文原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duó)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櫂(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思想內容

《荷塘月色》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頭一段為第一部分,第二、三兩段為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三段為第三部分,最後四段為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説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着緊密的聯繫。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裏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敍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讚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儘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着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一種喜悦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都加了“好像”、“像”這樣修飾語,説明這種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後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悦。儘管如此,由於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脱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於人事中的作者來説,是多麼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緻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裏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裏。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緻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着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後,北京清華學校加辦大學部,成立國文系,俞平伯推薦朱自清為該校教授。8月,朱自清來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此時的他單獨而來,住在清華園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馬湖。10月20日,朱自清在《語絲》第48期中發表詩作《我的南方》,表達對南方的懷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兒是山鄉水鄉!那兒是醉鄉夢鄉!五年來的彷徨,羽毛般地飛揚!”此時距離他北大畢業,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來,住在清華園西院,從此定居北京。該年7月創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夫人陳竹隱在其《憶佩弦》一文中指出“1927年,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大革命失敗了,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陳竹隱認為,朱自清當時之所以創作此文,是因為大革命失敗產生的“惶惶然”,進而導致朱自清內心的不平靜。屈毓秀在其《試論朱自清和他的創作》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以後,文化統一戰線內部開始分化……此外,一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場暴風雨後則表現了苦悶和彷徨,朱自清就是這樣……所以,在大時代面前,他感到歧路上的彷徨,覺得自己是‘一張爛紙,一張枯葉’,幻想‘超然’。超然的道路走不通,又寄望於‘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了這一生’。”

藝術特色

1、構思奇巧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中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並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平靜”。接着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來反襯作者的“心裏頗不寧靜”。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聯想到江南採蓮的舊俗: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洲曲》關於採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2、畫面感強

有學者評論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散文如同“工筆畫”,景物描繪精雕細刻,細膩傳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為確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體現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筆畫”的特點。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荷塘月色”細分為“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一段以月色為背景,重點描寫荷塘的各樣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為背景,重點描寫了月色的層次變化。這樣劃分,使景物描寫得以細膩地進行。

其次,朱自清先生對剖開來的“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作進一步的“精耕細作”,從視覺(“彌望”“不能見”等)、聽覺(“渺茫的歌聲”“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覺(“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變化。這樣,就把景物表現得非常細膩。

再次,在“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的描寫中表現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辭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378字僅比喻就有十一處,另有擬人兩處,通感兩處和排比、誇張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通感的運用巧妙而自然。這樣,就把“荷塘月色”描繪得細緻入微,形象生動,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3、語言雋永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樸素美。朱自清的語言藝術是最為人稱道的。他一向追求“談話風”的語言境界,認為文學只有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才能親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開篇就説“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似乎把讀者當做可以傾訴的朋友,讓人覺得誠懇自然,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種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等,都平白如話,自然流暢,讀之使人感覺分外親切。

二是凝練美。朱自清具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他的語言看似普通,不做驚人之語,但實際上是經過作家的精心錘鍊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緊扣“月光如流水一般”這個比喻,寫月光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傾瀉,但又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裏”,“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給畫面塗上一層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朧,若有若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一個“瀉”字,一個“浮”字,用的絕妙之極。

三是音樂美。作者常常運用疊字疊句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共運用了“日日”“漸漸”等疊詞25個26次(“淡淡”重複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緩、流暢。同時“裊娜”“彷彿”“斑駁”“均勻”“到底”和“蒼茫”“獨處”“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雙聲疊韻詞的運用也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

四是修辭美。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語言的一大特點。經這些修辭手法裝飾的語言更具藝術魅力。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發前人所未發,但又在情理之中,貼切自然。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賦予荷葉動態的美,極為生動,又極為貼切。再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裏的星星”兩個喻體同時比喻“白花”,分別突出蒼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綠葉叢中隱約閃爍的動態。從色彩和光華上極寫荷花之美,十分生動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象。

另外,朱自清也善於運用通感手法來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感受,可聞而不可聽,可嗅而不可見。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聲,就讓讀者很形象地體會到這香氣是飄渺不定、似有若無的,非常新穎而又貼切。再如“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把樹影與月光交織在一起時所構成的黑白相間的優美畫面的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這樣寫,不但可以促使讀者進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諧的畫面,寧靜的氣氛,而且大大豐富了月下荷塘詩一般美的意境。

名家評價

1、正面評價

現代作家、詩人張白山《漫談〈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傳誦一時的作品,聽説到現在也還有一些青年人喜歡讀它,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寫景很美,滿貯着詩意的緣故。”

現代文學研究家吳周文《談〈荷塘月色〉》:“與作品的意境,基調相一致,詩人運用了近三十個各種類型的疊詞,這些疊詞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產生了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如描寫荷花荷葉、運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一粒粒’‘縷縷’‘密密’‘脈脈’等疊詞,準確而又傳神地描寫出傾注詩人主觀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從古典詩詞中選用的描寫香草美人的疊詞,大大濃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態和風韻,與作品的內在抒情取得了和諧的契合,使描寫語言有一種典雅的美,清麗的美。”

現代文學研究家何以聰《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藝術特色》:“《荷塘月色》則以‘一路行去’為行文線索,從小路到荷塘到佇立顧思到神往凝想,形成鮮明的空間順序,使各層情節得到步步深化,使內心感受得到充分展示,加上一首一尾,自然呼應,都顯示出結構佈局上的嚴謹精美,為細節的描寫和簡練的表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功地表達出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複雜情緒。同時,從各篇的佈局中都可以看出,有些部分精煉,有些部分鬆動,精煉和鬆動互相配合,互相調劑,做到疏密相間,呼吸自如,更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結構上嚴謹精美特色的高度表現。”“《荷塘月色》中‘一路行來,佇立凝想’這條線索,描繪着小路、荷塘,葉、花、香、動、月、樹、霧、山、色彩是多種的,情態和角度也各各不同,但都扣住一個‘淡’字的韻味;蛙聲蟬聲的對襯,酣眠小睡的比喻,情境也交融在這個‘淡’字上;而這種集中烘托出來的‘淡’字韻味,正好跟作品內容‘偷來的片刻逍遙’的情態絲絲入扣,吻合無間,所以能收到巨大的感染效果。”

2、負面評價

現代作家、教育家葉聖陶《朱佩弦先生》:“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都寫得有點兒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見得不怎麼自然。”

現代文學理論家唐弢《晦庵書話朱自清》:“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是被稱作早期散文裏的代表作的,論文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了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裏所包含的生氣。”

現代作家、詩人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朱文的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且以溢美過盛的《荷塘月色》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個譬喻,對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説來,用喻不可謂之不密。細讀之餘,當可發現這些譬喻大半浮泛,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學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隱喻,可是隱喻的手法畢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淺白,這也是一個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狀燈光的隱喻,但是並不精警,不美。”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實秋。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1916年中學畢業後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聖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三·一八慘案後,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並漫遊歐洲數國,著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運動中,他同學生一道上街遊行。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一説:51歲)。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作品註釋:

⑴閏兒:指朱閏生,朱自清次子。

⑵蓊(wěng)蓊鬱鬱:樹木茂盛的樣子。

⑶踱(duó):慢慢地走。

⑷彌望:滿眼。彌,滿。

⑸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之句。

⑹裊娜(niǎo nuó):柔美的樣子。

⑺脈(mò)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

⑻風致:美的姿態。

⑼梵婀玲:小提琴(violin)的音譯。

⑽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⑾渴睡:也寫作“瞌睡”。

⑿妖童媛(yuàn)女:俊俏的少年和美麗的少女。妖,豔麗。媛,美女。

⒀鷁(yì)首:船頭。古代畫鷁鳥於船頭。

⒁羽杯:古代飲酒用的耳杯。又稱羽觴、耳杯。

⒂棹(zhào):船槳。

⒃纖腰束素: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女子腰肢細柔。

⒄遷延顧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視自己動作的樣子,有顧影自憐之意。

⒅斂裾(jū):這裏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人物經歷:

1898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飭而温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年輕時的朱自清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14]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範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朱自清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四·一二”政變給朱自清思想帶來極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創作發生很大轉折。他的作品不再限於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轉向抨擊現實醜惡的雜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

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朱自清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饑民哄搶米倉,憤然寫下《論吃飯》一文,犀利地指責當權者無視人民温飽,支持人們為維護自己的天賦人權而鬥爭。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蹟。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28],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麪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歲。

創作特點:

散文

主題

朱自清散文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覽勝記遊;其三,書懷抒情;其四,感悟覺世;其五,指摘時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類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創作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這類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價值選擇。

其次,覽勝記遊散文。《蹤跡》《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等散文集中有許多為人所稱道的覽勝記遊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覽勝記遊散文兼顧並重自然與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鬆堂遊記》《揚州的夏日》《蒙自雜記》等即是將對自然風情的描寫和人文景觀的刻畫緊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書懷抒情散文。朱自清懷念家人友朋的書懷抒情散文有《給亡婦》《兒女》《哀韋傑三君》《懷魏懷青君》《我所見的葉聖陶》等。即興書懷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聲》《荷塘月色》《擇偶記》《飛》等等。

其四,感悟覺世散文。朱自清還是一個不斷思索着現實人生的現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將自我的人生感悟和體驗與讀者共分享。他筆下的人生感悟,紮實而不玄虛,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將覺悟到的寶貴的人生奧祕,通過語言文字搭建的話語平台,儘量地向讀者展示出來。如他散文集《語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將人生的諸多體驗和感悟,娓娓道出。《談抽煙》《説話》《沉默》《撩天》《正義》《論自己》《論別人》《論誠意》《論東西》等等。

其五,指摘時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個較為平和的人。他對時事政治往往儘量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時勢有時候也會逼着平和的人寫出“浮躁凌厲”之文,在這些文章中表達了朱自清作為一箇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指斥時政的有《哀韋傑三君》《執政府大屠殺記》《知識分子今天的任務》等;批判落後社會現象的有《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等。揭示社會潛在的問題和四伏的危機的有《論不滿現狀》《論且顧眼前》等。

風格

朱自清作者善於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他要無牽無掛獨自享用無邊荷塘月色,就是要擺脱“心裏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間安寧的心境的反映。由這種情緒所決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從而產生了“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所謂“恰是到了好處”的意境。追求剎那間安寧,為的是暫時忘卻,這裏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但作者畢竟不是真正超然,一聽到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一股愁思猛地襲上心頭,不禁發出慨歎,“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他卻又釋然。接着他又想起採蓮的事,但他卻又感到“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鄉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樂得暫時忘記”而又不能“忘記”的萬分苦惱的心情。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流連在無邊荷塘月色裏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脈脈情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中對秦淮河月景的描繪:“那晚月兒已瘦卻了兩三分。她晚粧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似藍得可愛,彷彿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則的畫線。”這一段,既有近物的細緻刻畫,也有遠景的淡淡勾勒,而這一切又是為了突出畫面的主體—月兒,為了寫出秦淮河上獨特的月景。從形態、精神兩個方面,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色彩淡雅,畫面優美。更可貴的,這並非是客觀描繪,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畫面裏去了,在那裏尋找到了寄託。朱自清要求文學語言要“回到樸素,回到自然”要“變故為新”。所以他的散文語言讀起來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又清新,但寫景抒情又不失細膩生動而有一種詩味。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靜”的景物寫活了,例如:《春》寫“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了”。一個“鑽’字,就表現出了春草衝破土層的擠勁,再加上“偷偷地”修飾,狀其不知不覺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給寫活了。在《鬆堂遊記》寫道:“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裏,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説:“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姍姍來遲而又被雲半遮的月亮,喻為害羞的鄉下姑娘。讓人感覺情趣無窮。

朱自清朱自清愛用疊詞,造成他散文的節奏感與韻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個疊詞,如“田田”、“層層”寫荷葉的多、密、重疊相連,“曲曲折折’寫荷塘的輪廓、形態,“淡淡”、“薄薄”寫雲霧的輕靈、縹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寫荷塘四面樹叢的茂密,“翁翁鬱郁”寫樹色的濃重,這些疊字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富於音樂美。《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疊詞則多達72處。“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漣漪”、“於是人們飄飄然如御風而行的我們”、“嶸朦朧朧”“富富麗麗”等,這一些疊詞的運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兒化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錯落有致,琅琅上口,頗有跌巖迴環的聽覺美感。特別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規句式的沉悶,使文章語言在洗煉中現出多樣化。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構思更見匠心。《背影》無論寫人、敍事、抒情都十分平實,但在平實中卻孕育着精巧的構思。“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荷塘月色》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春》從多側面細描春之生機,而把文眼“一年之計在於春”置於描敍之中,毫無斧鑿之痕。

詩歌

朱自清的詩,儘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羣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人物影響: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並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縝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於景,敍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後世紀念:

朱自清故居在江蘇省揚州市安樂巷27號,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198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