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徐志摩

徐志摩詩歌的三美特色是什麼

欄目: 徐志摩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詩歌的三美特色是什麼,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志摩詩歌的三美特色是什麼

徐志摩詩歌的三美特色是什麼 1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詩歌的民族。在詩歌的璀璨星空中,有無數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顆流星以他短暫而色彩斑讕的一生,照耀了中國新詩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他作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之一,這麼多年來,學者們對徐志摩的研究從來沒有間斷過。他的詩歌藝術對於中國新詩的發展具有卓著的貢獻。他和聞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詩派的開創者,新月詩派在中國新詩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三美”主張是新月詩派詩歌理論的核心。新月詩派的詩歌理論其實主要就是聞一多的詩歌“三美”主張。即“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其中節奏很重要,一行詩有幾個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數目應該相等。

“繪畫美”並不是強調中國古典詩歌“詩中有畫”的審美傳統,而是強調詩中辭藻給讀者感覺上的美感,要求詩歌通過富有色彩感的辭藻,創造出具有繪畫般的藝術效果,給讀者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獲得審美享受。“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勻齊”。因為“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鑑賞文藝的時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來傳達的。”既要求詩歌通過詞句的排列構成空間圖形,使讀者在視覺上獲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之一,徐志摩在詩歌語言的藝術化、詩歌體式的多樣化、詩歌結構的規範化和詩歌技巧的純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創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國詩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體現了徐志摩的“三美”藝術創作風格。

1920年徐志摩來到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真正悠閒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康橋世界”波光瀲灩,綠草如茵,樹木葱蘢,碧空如洗。風光旖旎的康橋河岸邊,他仰卧在黃花點綴的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國後仍魂牽夢繞。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見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讓他激動萬分。可很快又要告別這裏的美景,告別風光秀麗的母校,怎不讓他依依不捨?帶着這種情感,在歸國途中的海輪上,他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詩人是如何利用創作技巧來充分表現自己的內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創作《再別康橋》時在形式上運用了“三美”原則: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下面談談筆者的體會: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

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動態感和柔美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節奏感 旋律美彈跳性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押韻。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悦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本詩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錯落排列,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給人以美感。《再別康橋》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闋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裏,快餐文化的砂輪把我們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漸漸粗疏、冷漠時,我們更需要這一類清新、真純的文字洗滌我們的靈魂。從而使我們學會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學會感動,感動於生命中的激情。

徐志摩詩歌的三美特色是什麼 2

1、個性美

文學的獨創性意味着越是獨具風格的作品、越是獨具個性的作家,越能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喜愛。徐志摩的創作個性是個集合體,獨特的個性、憂鬱感傷的氣質、對愛情對理想的追求缺一種都無法成就出那個浪漫的詩人。

徐志摩的詩歌之所以獨具魅力,是因為他的詩歌是他最真實而又自然的感情的體現,是他對理想、愛情以及光明的不懈追求和強烈嚮往,更是他真實個性的直觀映射。

徐志摩向來主張用作品表現自己的性靈,包括對愛、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美的享受,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人。他曾這樣説過“筋骨裏迸出來,血液裏激出來,性靈裏跳出來,生命裏震盪出來的。”

徐志摩所創作的詩句,體現的是他的追求,是他的理想,那個希望個人性靈得到最大自由的發展的'執着,將自己對愛的悲歡、對歧路的迷茫和內心失意的惆悵通過一行行、一首首婉轉飄逸的詩來描繪,執着於對自我情感的抒發,所有的情感在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每一個字都是情深和對生活的感受,窮其一生追求愛與美和自由,這也是他的詩中體現出來的最鮮明的個性。情深和對生活的感受

2、意象美

詩歌包括兩個要素,一是美的情思,二是美的意象,前者需要獨特,後者要求鮮明。徐志摩的詩歌正是完美將二者融合,在他的詩歌中,有多種多樣意象的形式。

《雪花的快樂》,“雪花”是整首詩的主要意象,也整首詩歌的統攝。

《雪花的快樂》

詩中每句都在描寫雪花,讚揚雪花,但是讀者卻能透過雪花看到“我”,雪花是純潔的、無暇的、晶瑩的。

而“我”的心靈亦是如此,雪花是歡快的、輕揚的、飄逸的、跳躍的這也正是“我”的追求,在雪花消融中不光能看到“我”陶醉在愛河中還有“我”追求理想的模樣,還有它的輕歌曼舞,它的激情難抑。

詩中每句都在描寫雪花,讚揚雪花

“我”的感情因為雪花變得更加美麗、空靈,“我”情感也更容易被讀者感知。

徐志摩很多短小的詩歌中都採用了上述意象創設的方法,即選取一個新鮮、獨特的美麗意象,讓其成為主導,並圍繞這個單一的意象進行想象和抒情,使讀者一讀便久久難忘,心靈震撼,留下明晰的印象,例如《沙揚娜拉一首》、《月夜聽琴》、《秋月呀》、《夜半松風》、《黃鵬》、《珊瑚》等。

《沙揚娜拉一首》

3、詩歌的意境美

作者通常會為讀者創建一個藝術化的境界,在這個想象空間,讀者能將客觀生活的物景和主觀感情想融合,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而這便稱為“詩的意境”。

創設意境在徐志摩的詩中體現得很深刻,不論是寫景還是抒情,他都追求和諧美感,而這些韻味無窮的境界皆誕生於意與境、虛與實的結合與詩歌形式的和諧交融中。

《月下雷峯影片》中描寫到月光如銀,與孤傲的塔影融合,倒映在那微波粼粼的碧水中,既恬靜又美好,好似在熟睡。

在作者筆下,團團月彩、依依塔影、粼粼微波與自己的細膩情感叫相融合,情景交融再配上舒緩的詩歌節奏感,使讀者能輕易產生美好的遐想體驗這極富韻味的意境。提及創造美麗的意境,便不得不提《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

在詩中康橋、夏蟲都有情感,它們用沉默替我抒發離別的傷感,徐志摩將自我的心境與美麗的景色合二為一,從而達到真正地外景與真情融合。

詩裏的情與景並不是單純地附着,而必須達到和諧的融合,寫景的同時傳情,“境”與“神”在此時完美地契合,達到真正的“物我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