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老舍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10篇

欄目: 老舍 / 發佈於: / 人氣:2.79W

引導語: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10篇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1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麼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台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説,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館》裏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裏,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説,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於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麼樣,不脱離“茶館”。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儘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輓歌。“茶館”裏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着,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2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主角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但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我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齊,回顧自我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我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但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好句子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3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好處。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性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發奮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因此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min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刻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三教九流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阿婆還真不容易。聽聽!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透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衞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換包裝不換資料。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説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帶給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咱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説聲:“多謝!多謝您留予咱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4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糜爛。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5

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裏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説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説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麼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説什麼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裏上演,演繹着老舍先生蘸着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裏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6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讀過這本話劇,我看到了中國那屈辱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那鬥爭的歷史。—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一樣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看吶,這多麼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着。兇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後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一樣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卻正因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期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着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着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建立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能夠“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一樣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鬥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7

《茶館》是老舍在新中國成立後戲劇創作的精品,它不僅是老舍的戲劇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茶館》是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x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咱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只有三幕,卻分別寫了三個時段,通過形形色色、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x政權覆滅前夕近50年的變遷史,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與腐朽,真實展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羣眾的苦難生活。在這三幕中,每一幕都穿插描寫了一件非常怪異的事件。如第一幕,老舍在眾多精心選擇的事件中,突出穿插描寫了龐太監娶老婆。這個事件比“鴿子事件”、康六賣女等事件都顯得荒誕與怪異。在第二幕中老舍則突出穿插描寫了兩個逃兵準備娶一個老婆。這個事件顯然比錯殺劉麻子更叫人感到啼笑皆非。而在第三幕裏,老舍雖着力描繪了小劉麻子等人的醜惡行徑,但他更細緻地描繪了三個老人自悲、自悼、為自己撒紙錢的場面。這個事件雖不如前兩幕的“太監買老婆”、“兩漢取娶一婦”那麼離奇,但對於正常的生活邏輯來説,也是夠荒誕的了。這些事件以它們非同一般的荒誕性和怪異性,表現了那個社會的荒誕性和怪異性。這不僅增加了《茶館》的戲劇性色彩,而且突出表現了三個時代的衰敗、沒落和腐朽,表現了分別“葬送了三個舊時代”來歌頌新時代這一主題。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無法擺脱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精明能幹、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一個典型小商人形象,卻無法逃脱自已破產、懸樑自盡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心的旗人,是統治階級內部進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於助人,最終沒擺脱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命運。秦仲義是出身於北京城大財主家庭,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實業報國,開辦工廠,最終因工廠被霸佔而失敗告終。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當自已深受其害的時候,只有對自已苦難的愁苦和憤恨,對人吃人的舊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助。例如:王利發當唐鐵嘴説:“感謝這個年月”,他也説:“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常四爺在絕望時也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對幾千年來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只有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才是中國的出路。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戊戌變法雖失敗了,真實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質,標誌着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通過改良運動,拯救中國的夢想破滅。第二幕,軍閥混戰給廣大人民羣眾帶來增添了更沉重的災難,軍閥們為各自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更談不上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也無法擺脱帝國主義對廣大人民羣眾的瘋狂掠奪,殘酷欺壓。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了,國民x腐x,不顧人民安危,捲入內戰,並且使得廣大人民羣眾繼續遭受官僚資本主義盤剝,重新淪落災難的深淵。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推翻大山的壓迫成為中國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舊世界,建立新社會才會使中國廣大人民羣眾走出苦難,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時代要求,代表着最廣大勞苦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話劇《茶館》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使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舊社會廣大人民羣眾所遭受的苦難,倍加珍惜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記住這段歷史,激發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自已的實際行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努力奮鬥。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8

在《茶館》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劇末了,常四爺的那段感歎:

“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我竊以為,這句話,可以當做劇中大多數人物心聲的總結。常四爺不必説,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看不慣洋人願自食其力;深究王利發,也可以歸納於這句話之中的,在這個人物避重就輕,懦弱無奈的背後,是對和平年代的單純嚮往,是對國泰民安的一種本能渴望,而這種嚮往與渴望在羣魔亂舞的社會現實中被壓抑,被限制,使其產生了對於政治的恐懼心理,對於時局的迴避態度。除了趁亂而起的既得利益勢力,無論是革命者,農民,民族資本家,都抱着一定的拳拳愛國之心,而《茶館》以描述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無奈,將社會之狡詐黑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些《茶館》的品鑑者將老舍歸結為“他是一個嘲諷舊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卻是描寫新生活的蹩腳者。”將《茶館》的意義歸結為“《茶館》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傑作。這部作品通過揭露鞭笞舊世界的腐朽黑暗,從而,從側面説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這是作品的潛在主題。”我覺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學的,在第一點上,描寫新生活的任務不應該也不合適存在於《茶館》的歷史背景之中,《茶館》的三幕劇分別處於戊戌維新失敗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與反對派政權覆滅前夕,這些時候,時局混亂,中國都是處於一種對於前途摸着石子過橋的階段,茶館位於的北平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因為它具有的強烈的政治意義,意味着北京的政治立場的轉變必須是陣痛而不是循序漸進,既黑又紅的重疊一來不符合歷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可能很多人抱着“不破不立”的想法,而強加給了這個時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責任,在我看來,這已經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了。

第二點,雖然老舍對於舊社會的種種不公有着深惡痛絕的鞭笞,但在這部話劇本身看來,並沒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所謂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命題確實是穿鑿附會上的。王利發不是潘冬子,沈處長也不是胡漢三,《茶館》中百姓與官員政治力量的對立並不是對等的,也沒有什麼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義舉,而是一種更為典型的上下級被壓迫的關係。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更具有普遍性,因為無論是軍閥還是政府,都是國家的掌控者,是一種暴力的象徵,反抗的代價是巨大的,甚至是戲劇中可通過閲讀預見的。因此王利發最後的自盡也並非什麼無聲的抗議,而是無奈的自絕。倘若非得加上點紅色氣息,那也得再寫部什麼《康大力智取沈處長》才行。在《茶館》的劇本當中,應該説是見不到的。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9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讀過《茶館》的人都知道,這個劇本是通過對一個小茶館,名曰裕泰茶館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進行描寫,從而表現出中國從清末到民國的變遷。《茶館》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各階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不論是他們的掙扎,抑或是他們的無奈,都被拉入故事中進行生動的展示。這部戲劇彷彿是一幅萬生相,將我們完全帶入了那個年代。在這部戲劇中並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各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交織成一張人物網,共同推進着這個故事前進。老舍先生好似一個可親的老者,臉上帶着淺淺的憂傷,向我們講述着那個時代的悲與喜。我想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了解那個年代。

在小時候,我初次閲讀《茶館》時,並不能理解這其中藴含着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後,再次閲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説:“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就像是杜甫曾經説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與爺爺告別的那一幕,我讀到了老掌櫃的無奈,也讀到了老掌櫃的不捨。可他為了讓孫女活下去,卻也只能與她告別。這一幕與前一段寫老人賣女兒的那一幕又異曲同工之處,離別皆是為了過活。每每讀到這裏,我都忍不住眼眶濕潤,但正當這時小唐鐵嘴便出現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將氣氛重新調動起來。我想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過之後,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澀。不知道到底是該笑還是該哭。正是因為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為這樣欺軟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國久久不能振興,甚至險些亡國。想到這些,在看到這個本應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來?

當然,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同樣還有劇中充滿京味的語言,每次讀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牽動。因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話又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兒化音加的恰到好處,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總是在腦海裏想象着一個慈祥老者的形象,將聽過的故事用口語化到極點的北京土話一一娓娓道來。

在《茶館》中,大力媽向老掌櫃道別的時候説的“硬硬朗朗兒”,老掌櫃在請客人落座時説的“您請着”都藴含着濃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飄香的炸醬麪,就像濃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衚衕,這都是屬於老北京獨一無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為一位血統純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最地道、最純正的北京。

也許有的人會説老舍先生的《茶館》沒有革命意識,沒有向人們展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我認為在那個腐朽的時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殺頭,搞實業的商人都被欺壓,在這樣一個時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來?我記得劇中有一位曾經搞過實業、進過國會的知識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經文,不問世事。面對政治家的邀請,固執的堅持自己除了唸經什麼也不會。因為他已經對那個時代失望了,他已經對那時的政治失望了。我願意相信這是真實出現在那個時代的場景。面對這樣的黑暗,該到哪裏尋找光明?我相信從始至終老舍先生鬥不過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北京,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10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裏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裏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説,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説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着給人説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在,隨着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