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季羨林

一個真實的季羨林

欄目: 季羨林 / 發佈於: / 人氣:1.18W

作為近年來季羨林先生“最新”作品,《此心安處是吾鄉:季羨林歸國日記1946—1947》讓人眼前一亮。可以非常中肯地説,本書的一大特點是“真”。雖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時間的日記,但從中可以看出季羨林的很多方面,比如個性率真、生活節儉、勤學苦讀、尊師重道、待人真誠、作息規律等等。

比如,在北平,一次季羨林本想去拜訪清華校友、北大同事梁實秋,結果“走進大門,一看門上糊了白紙,心裏一驚,一打聽,原來他父親死了”——— 梁實秋的父親去世了。季羨林先生是怎麼做的呢?“我於是也沒有進去。就到市場去,看了幾個舊書攤,買了幾本書”(1946年9月29日)。舊時君子之交淡如水,想來季先生不願意去給樑家添麻煩吧。

季先生的個性率真,還有一處清晰記載,讓人讀來不覺莞爾。“六點出來到市場潤明樓吃晚飯,到東來順去,任繼愈請客,我不高興吃,所以先吃了。看他們吃完,一同回來”(1946年11月23日)。任繼愈在東來順請客——— 估計是涮羊肉了——— 可是季先生偏偏“不高興吃”,竟然自己在潤明樓“先吃了”。然後到東來順看着“他們吃完,一同回來”。其實季先生是很愛吃涮羊肉的,比如“我請他們吃涮羊肉,已經十幾年沒有吃了,真可以説是天下絕美”(1946年9月28日)。看着別人吃,自己不吃,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啊!

説到生活節儉、嗜書如命,例子就更多了。比如1947年10月3日寫道:“這是一條有名的舊書店街,我以前還沒有來過,我因為錢已經不多了,不想再買書。但一看到書就非買不行,結果又買了兩萬元的書,舊書真便宜得要命,其實不夠紙錢。他們自己也説,看着書賣出去,心裏真痛,不賣又沒錢吃飯。一直看到兩點還沒完……四點到圖書館去看報,忽然看到《益世報》上登了一篇訪問我的記錄,我於是就到市場去買了份《益世報》,不由不到書攤上去看了趟,結果又買了一本。決意十天不上館子,只啃乾燒餅。”果然晚上沒有吃正經的晚飯,“回來吃了幾塊餅乾,因為沒有電,很早就躺下。”

季先生作息規律,隨手翻看一頁,就看到“七日 早晨五點多起來……八日 早上六點起來……九日 星期日 早上六點起來……十日早晨六點半起來……十一日 早晨六點起來……十二日 早晨七點起來……十三日 早晨七點起來……”整本書,竟然找不到一日季先生睡懶覺的記載。即使是困住南京的日子,也起得很早,如日記1946年6月7日記載:

“七日 早晨五點多起來,洗過臉,看《吾家》及《西北大地研究》,虎文同西園只是不起來,看看過了九點自己肚子裏已經餓得響起來”。

季先生生活節儉還有一例,即他的早飯經常以花生米代。花生米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想來在物價飛漲、收入有限又愛書如命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季先生大腦對營養的需求。比如:

“七日 早晨六點多起來,洗過臉,吃了幾個花生當早點”(1947年10月7日);“十日今天是雙十節,早晨七點前起來,洗過臉,又是吃花生米當早點”(1947年10月7日);還有“十一日 早晨六點半起來,洗過臉,又是吃花生當早點。”“十三日 星期日 早晨六點起來,洗過臉,吃了幾個花生當早點”。“三日星期日 早晨快到七點才起來,洗過臉,看了會書……石峻、王金銃、楊翼驤到我屋裏來玩,我請他們吃花生。”看吧,連請人吃小吃,都是“吃花生”。

季先生勤學苦讀,基本每日的日記都是自己一天讀書的書單。比如1946年11月10日寫道:

“十日 星期日 早晨七點起來……看王靜如的《論吐火羅及吐火羅語》,十二點多去吃飯。吃完回來……到圖書館研究室,去念《方廣大莊嚴經》。三點半回來看《大公報·星期文藝》和《文史週刊》,五點半到理學院去吃飯……回來看《印度古佛國遊記》。”

季先生待人真誠,雖然自己是一個清貧的教授,可是對待國際友人、訪問學者師覺月卻毫不吝嗇:

“九點到翠花衚衕去找Bagchi(師覺月),同他一同到故宮博物院去……我們一直逛到十二點……到潤明樓,我請他吃午飯,結果每個人吃了兩份,我們一同走回來。”(1947年3月29日)。

對待舊友、北大同事,時已漸受時局“裹挾”的`沈從文,也是一片赤誠。如日記中經常提到:“五點到中老胡同看沈從文先生,談了會。”“九點,到沈從文家看了看,十點回來。”“從文來,談閒話,我把印度美術書籍,拿給他看,這是一位很可愛的人。”“遇到老常,吃完一同到中老胡同去看沈從文……六點到沈從文屋去坐了會,一同去吃飯,吃完又同到他屋裏談到八點回來。”“到沈從文家裏去看他,他病還沒有好。”

季先生對待自己的老師陳寅恪先生,更是體現了他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如1946年6月20日寫道:

“二十日 早晨七點起來,吃過早點,就出去……九點半到慈悲社去看陳寅恪先生,正有一個小孩子替他讀報紙。他的眼睛就目前看起來非常不好,我們談了許多問題,我報告了下我的研究近況和研究計劃,一直談到快十二點才辭了出來。到一個小飯館裏去吃了點東西。”當時陳寅恪先生生活拮据,資金緊張,時任北大校長鬍適決意給陳寅恪先生一些美元以維持生活。然而陳寅恪先生卻婉言謝絕了胡適的好意,提出以自己的藏書賣給北大圖書館。作為學生和北大教授的季羨林,又為老師跑前跑後:

“同湯先生談了談買陳寅恪先生書的問題”(1947年4月28日);“同湯先生到祕書長辦公室去看鄭天挺,談買陳寅恪師書的事情”(1947年4月29日);“先到陳寅恪先生家,看了看他的書,問了他幾個問題。”(1947年4月30日)“到陳寅恪先生家,開始開一個詳細書目。他要把關於梵文的書賣給北大。”(1947年5月14日);“下了車先去看邵循正,同他一同到陳寅恪師家把書價議定。”(1947年6月10日);“三點半到騎河樓等汽車到清華去,下了車到邵循正家同他一同去看陳寅恪先生,把支票交給他,立刻又回到校門趕汽車回來”(1947年6月13日)。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在這個本《此心安處是吾鄉:季羨林歸國日記1946—1947》中,這樣的小例子比比皆是。相信你在閲讀此書時,也會感受到季羨林先生的真摯、勤奮與純粹,在淡然中獲得感動和啟迪。

Tags: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