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寓言

伊索寓言《蟬與狐狸》教學小記

欄目: 寓言 / 發佈於: / 人氣:2.94W

引導語:伊索,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神祕,如果是伊索寓言故事那就更加的有趣而神祕,我們一定要學習一些伊索寓言故事,好好領悟其中的道理。

伊索寓言《蟬與狐狸》教學小記

伊索寓言《蟬與狐狸》教學小記

這是一個很有寓意的故事:一隻蟬在大樹上唱歌。狐狸想吃蟬,便設下了一個圈套。他故意站在蟬的對面,讚歎道:“您的歌聲多麼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來讓我見識一下您那動聽的歌喉嗎?”蟬察覺其中有詐,就摘下一片樹葉扔下來,狐狸以為是蟬,猛地撲了過去。蟬對狐狸説:“朋友,要是你以為我會下來,那就大錯而特錯了。自從看到你的糞便裏摻雜着蟬的翅膀,我對你就懷有戒心了。”故事的最後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這個故事來自《伊索寓言》。怎樣把這樣一個淺顯的故事上得生動,把它上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去,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備課與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關於伊索與伊索寓言

伊索,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謎一樣的詞語。首先,他是一個奴隸,這是毫無爭辯的,但是誰家的奴隸?為什麼他有受教育的機會?為什麼他能寫出如此之優秀的故事?

據學者研究,伊索可能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出生於小亞細亞的弗律基亞,曾在一個名叫克珊託斯的主人家為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30)在其所撰寫的《歷史》第二卷中記述道:“羅多皮斯是薩摩斯人赫菲斯托波利斯之子雅德蒙的女奴,並且與寫作寓言的伊索為同一個主人的奴隸。”伊索由於聰穎智慧,被解除奴隸身份並獲得自由。他曾遊歷各地,給人們講述寓言故事。據説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國王克洛索斯(前560~前546)對他相當信任,派他出使德爾斐,但結果是伊索遇害身亡。目前,關於他的身世也有各種不同的説法。比如有人這樣説: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傳於民間,到公元前三世紀成書。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所做,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應是古希臘的著作了。真是令人費解得很!

不過相一致的看法倒是對這部著作的評價。現傳的《伊索寓言》根據各種傳世抄本編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則。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那麼為什麼以伊索的名字來命名呢?《伊索寓言》意為“伊索的寓言集”,大部分產生於伊索生活的時代,並且多為伊索所作。一小部分是後人創作,寄在伊索這位大師名下。也就是説,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或者是最突出的代表作家,擬或是經由他一手加工提煉的。正因為這一偉大作品的傳世,所以他也被公認為是古希臘最卓越的寓言家。加上他的奴隸身份,這部偉大的作品也由此而令人景仰,富有濃郁的平民色彩。

?整部伊索寓言,來自民間,所以社會地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鬥爭的讚美。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可以這樣説: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生活和鬥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筆精神遺產。

這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最大。它是東西方民間文學的精華,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它毫無疑義地成為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説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二、關於《伊索寓言》中的動物性格特徵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户曉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無一例外地有一些個性鮮明的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譬如:天鵝、冠雀、鴿子猴子、駱駝、狼、狗、驢子、獅子、公牛、老鼠、蛇……形形色色,包羅萬象,幾乎是當時人類所能通過肉眼看到的在這寓言中都能找到。有關動物的寓言佔了絕大部分,除此之外的小部分寫的是普通人或希臘眾神的故事,而且裏面也有很多涉及到各種動物的,只不過動物不是佔主角罷了。這些動物在作者的眼裏,一般還沒有固定的性格特徵,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面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在這裏就以狐狸為例試舉幾則寓言加以分析。

(一)狐狸的正面形象

1、忠誠老實。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叫《獅子、狼與狐狸》很能説明這一點。年老的獅子重病躺在洞裏。除了狐狸之外,動物們都去問候國王。狼便趁機在獅子面前誣陷狐狸,説狐狸膽大包天,藐視大王,竟敢不來問候。正在此時,狐狸進來了,聽到了狼所説的最後幾句。獅子一見到狐狸就怒吼起來,狐狸馬上請求讓他解釋幾句。他説:“在所有向大王問候的動物之中,有誰像我這樣忠誠,為你四處奔走,遍訪名醫,尋找妙方呢?”獅子立即命令他將藥方説出來。狐狸説:“將狼的皮活剝下,趁熱裹在身上。”狼立刻成為一具屍體,躺在了那裏。狐狸得意地笑着説:“你不應當慫恿主人起惡念,而應該誘導他發善心才對呀。”

()

2、勇敢鎮靜。有條獵狗看見獅子,便追趕上去。當獅子回過頭來大聲吼叫時,他卻被嚇慌了,掉頭向後逃跑。狐狸見狀,説,“膽小鬼!一聲吼都受不住,你還去追什麼獅子?”

這故事是説,有些人,千方百計表現自己的強大的人,當他們面對強者時,卻立刻被嚇得落荒而逃。獵狗就是那種外強中乾的典型代表,而狐狸在這裏卻表現得異常冷靜。

3、勇於嘗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也是很新鮮的發現。故事是這樣的:一隻狐狸從來沒有見過獅子,偶然一次,他在森林裏碰到了獅子,被嚇得半死。當他第二次遇到獅子時,仍很害怕,但比第一次好得多了。第三次遇到獅子時,他竟有膽量,走了上去,與獅子進行十分親切的談話。

4、睿智聰明。幾條狗發現了一張獅子皮,便使勁用牙齒把它撕碎。狐狸看見了,説:“如果獅子活着,你們就會明白,你們的牙齒是不能與他的爪子相對抗的。”在這裏,狐狸簡直成了智者了。

5、善於學習,未雨綢繆。有頭野豬在路旁的樹幹上磨他的牙齒。狐狸問他,這裏沒有獵人,一時也沒危險來臨,為什麼要磨牙齒。他説道:“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一旦危險降臨,就沒磨牙的工夫了,那時我就可以使用磨好的利牙呀。”你看,這狐狸簡直就是一個勤學好問的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人生的真諦。

6、審時度勢。有一頭年老的獅子,已不能憑藉力量去搶奪食物了,於是鑽進一個山洞裏,躺在地上假裝生病,等其他小動物走過來窺探,就把他們抓住吃了。這樣,不少的動物都被獅子吃掉了。狐狸識破了獅子的詭計,遠遠地站在洞外,問獅子身體現在如何。獅子回答説:“很不好。”反問狐狸為什麼不進洞裏來。狐狸説道:“如果我沒發現只有進去的腳印,沒有一個出來的腳印,我也許會進洞去。”

他會判斷會推理,會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7、幽默風趣。有一頭熊大肆吹噓,説他很愛人類,因為他從不吃死人。一隻狐狸對他説:“但願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着的人。”

狐狸面對着這樣一頭不知天高地厚、厚顏無恥的熊,不顯山不露水巧妙地加以揭露,令人擊掌稱快。

(二)狐狸的反面形象

1、狡猾奸詐。最突出的莫過於大家所熟悉的《狐狸與烏鴉》的故事。

2、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作自受自討苦吃。狐狸請鶴來吃晚飯。然而他並沒有真心真意地準備什麼飯菜來款待客人,僅僅只用豆子做了一點湯,並把湯倒在一個很平很平的石盤子中,鶴每喝一口湯,湯便從他的長嘴中流出來,怎麼也吃不到。鶴十分氣惱,狐狸卻十分開心。後來,鶴回請狐狸吃晚飯,他在狐狸面前,擺了一隻長頸小口的瓶子,自己很容易地把頭頸伸進去,從容地吃到瓶裏的飯菜,而狐狸卻一口都嘗不到。狐狸受到了應得的回報。

3、死要面子。一隻狐狸被捕獸器把尾巴夾斷了。受了這種恥辱以後,他覺得自己臉上無光,生活很不好過,所以他決定勸説其他狐狸也去掉尾巴,大家都一樣了,他的缺點就可以掩飾過去了。於是他召集了所有狐狸,勸説他們割去尾巴,他信口雌黃地説尾巴既不雅觀,又使我們拖着一件笨重的東西,是多餘的負擔。他的愚蠢可笑在如今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

4、愚蠢可笑。狐狸取笑母獅無能,説她每胎僅能生一子。母獅回答説,“可我生下的畢竟是一頭獅子。”

話外之音就是:你狐狸生得再多還不是弱小卑劣之流嗎?寥寥數語,把一個狐狸的愚蠢可笑刻畫得淋漓盡致。

5、心懷鬼胎最終又狼狽不堪。開頭引用的《蟬和狐狸》中的狐狸被人識破詭計,自然是狼狽不堪。

6、恩將仇報。最典型的故事是《掉在井裏的狐狸和公山羊》: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裏,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裏。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狐狸花言巧語把公山羊騙下井,踩着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揚長而去。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説:“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鬍鬚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由此看來,各類動物在作者的筆下,只是為着他要闡述的道理服務的,他們的性格並沒有一定之規。呈現出異彩紛呈的不同面貌,其形象光彩照人,令人讀之興味盎然。這與後世人們心目中狼就是“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固有的認識大相徑庭。在三千年前的古希臘,有如此作品問世,這不能不説是一座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里程碑。這也是自伊索寓言問世以來深受人們歡迎的原因吧。

三、關於本則寓言的人物形象比較

1、説説狐狸。

寓言裏的狐狸是作為次要角色(反面形象)出現的,其根本目的在於比襯出蟬這一光輝形象(正面形象)。雖説是次要角色,但並不是可以忽略的角色。首先本文人物只有這麼兩個,是一種最單純的單線條故事結構,離開了這個角色故事就無法繼續下去。其次,狐狸在這裏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他的一舉一動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力量,既是故事的製造者,也是寓言批判的對象。

仔細分析這個狐狸角色,可以用三十二個字分三個方面來概括:

(1)心懷鬼胎、費盡心機。狐狸想吃到正在樹上唱歌的蟬,為了達到自己這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可謂是費盡心機。一是故意站到蟬的對面,這個舉動不可小視,話外之音其實是説狐狸無非是要讓蟬正對自己,這樣有什麼好處呢?這是為他自己設下的圈套服務的,引起蟬的高度注意,才可能讓他後面的一切甜言蜜語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向性,狐狸心思之縝密,令人歎服。實際上還有一伏筆,就是如果能夠騙下這隻可憐的蟬,照着蟬飛下來的路線,狐狸就可以猛撲過去,蟬不正好落入狐狸的口中嗎?事實也是這樣的,只不過蟬識破了他的詭計,“飛”下來進入他早已磨得鋒利的爪下的不是蟬,而是一片樹葉罷了。

(2)甜言蜜語,巧舌如簧。不得不佩服狐狸的出口成章,巧舌如簧。你看,他是怎麼奉承吹捧蟬的。仔細分析這番甜言蜜語,還真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第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如果説《狐狸和烏鴉》的故事中,狡猾的狐狸是先讚歎烏鴉的羽毛光滑漂亮,但沒有奏效,轉而讚歎烏鴉的歌聲好聽,烏鴉才喪失了應有的警惕,張口唱歌,肉就掉入狐狸的口中。而本文中的狐狸卻是一門心思一個勁兒圍繞着蟬的歌聲美妙動聽這一點來展開説的,如果拿一篇演講稿來説,在抓住中心話題這一方面來説簡直也是做得相當完美的。第二,卑躬屈膝,言辭“懇切”。從人物對比來説,狐狸大,蟬個兒小,相比之下蟬怎麼説都是弱小的一支。但在狐狸的這篇演説辭的字裏行間,不難發現,狐狸顯得是畢恭畢敬,他稱蟬是“您”——一個極富尊重色彩的字眼,這也許還不能説明問題,但三個短短的句子中連用四個這樣的“您”:您的歌聲多麼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來讓我見識一下您那動聽的歌喉嗎?寥寥數筆就勾畫了他的諂媚的“小人”嘴臉。因為按照我們一般人對人真心誇獎的話,應該是這樣説的:您的歌聲多麼美妙,簡直成了歌唱家,能再唱首歌讓我好好欣賞一下您的'歌聲嗎?其次是每一句話裏面都不遺餘力地對蟬的歌聲大加讚賞,稱蟬是“天才的歌唱家”,贊蟬的歌聲又“美妙”又“動聽”;再者,這番話似乎是一個狂熱的追星族嘴裏説出來的話一樣。説得花團錦簇不説,還發自“肺腑”,讓人聽了熱血沸騰“多麼美妙”“真是個”,修飾的副語毫不吝嗇,很能説明問題。第三,連篇累牘,氣勢“恢宏”,排山倒海。雖説這篇演説稿不長,但仔細琢磨,能發現這樣一種句式,那就是後一句比前一句更富有文采,三句連起來,形成一組排山倒海的富有氣勢的句羣,正是這種句羣的合理運用,使得吹噓奉承的氣氛愈發顯得濃厚。

(3)被“人”識破,原形畢露。當蟬試探着把一片樹葉扔下來時,狐狸終於按捺不住了,“猛地撲了過去”,前面的演戲到此結束,醜惡面目狐狸尾巴暴露無遺。

2、説説蟬

對於蟬,人們一直關注的並不多,大概是它不太亮麗的外表阻礙了人們對它的進一步瞭解。因此它的形象一直也是比較模糊的,比如最早出現關於蟬的成語大概屬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主角是螳螂與黃雀,蟬只是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讓人宰割的形象。“金蟬脱殼”也只是它適應大自然生存的一種獨特的生理現象,人們拿來形容急中生智,似乎也不是很光彩,畢竟説的是敗陣之後的一點小聰明而已,終究還是失敗者的形象。

到了唐宋之後的文人騷客們似乎才開始真正關注這樣一種普通的昆蟲。唐初詩人虞世南寫了一首詩《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寫蟬聲清遠,大加褒獎,後來者多抓住蟬之聲來説。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唐朝王籍《入若耶溪》)寫的蟬咶噪;“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許裳.聞蟬)),“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朱熹.《南安道中》),對蟬聲讚不絕口,南朝詩人蕭子範就曾在《後堂聽蟬》一詩中這樣寫到:“流音繞叢藿,餘響徹高軒”;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一詩中也寫到:“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絃斷絕,俄聞管參差”;而唐代另一位詩人盧同在《新蟬》一詩中對此描寫得更為形象生動:“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

蟬,這時候成為詩人筆下藉以言志的寄託。

不過,與頌揚蟬的高潔相反,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的污濁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的《蟬》詩便是如此。在陸龜蒙的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而在羅隱的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至此,在這些別具一格的詩文中,蟬形象才顯得豐滿起來。但對於蟬的機智這一點來説,中國人到底是是缺少這樣的想象,也許是不屑往這“雕蟲小計”上想。而在伊索的筆下,蟬是另一種形象,——一個睿智的形象。

(1)大智若愚,潛心辨別。狐狸花言巧語,説得口沫飛濺,蟬硬是一聲不吭,很能沉得住氣:憑你怎麼説,我就是冷靜冷靜再冷靜,看你還有什麼花樣?一者,裝出一副進入狐狸圈套的假象以迷惑對方,二者也是讓自己不被對方迷惑,給自己潛心辨別的時間。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拿狐狸與烏鴉的故事中的烏鴉表現作一比較,烏鴉雖然一開始沒有被迷惑住,但烏鴉還是有很多心動的表現,以至後來説到他的羽毛無人能及時被“迷魂湯”灌昏了頭腦。由此可見,以不變應萬變乃是蟬的制勝法寶。

(2)引蛇出洞,誘敵現形。為了讓對方現出原形,蟬機智地摘下一片樹葉,“扔”下來,——請注意,看似若無其事,實則很有心機。扔下來的不是樹枝,偏偏就是一片不起眼的樹葉?那是因為只有樹葉才與蟬的大小相仿,顏色也才能以假亂真,讓狐狸露出尾巴暴露兇相。這一看似漫不經心的舉動真讓狐狸大栽跟頭,把狐狸辛辛苦苦設計的圈套、苦心經營的“陽謀”一下子打得稀巴爛。狐狸“猛地撲了過去”,哈,狐狸也有被人耍弄的時候!

(3)反脣擊誚,勇敢回擊。更耐人尋味的是此時的蟬反脣擊誚,一是很有風度,不愠不惱,彬彬有禮稱狐狸為“朋友”,更富有譏諷意味,與之揭露之後的破口大罵大相徑庭、大異旨趣。令人拍案稱奇,這種回擊是針鋒相對的,又是一個完全的勝利者的姿態,首先在氣勢上就已經勝狐狸一籌。二是反擊得有理有據,讓狐狸徹底死心:“自從看到你的糞便裏摻雜着蟬的翅膀,我對你就懷有戒心了”,把狐狸的醜惡面目揭得一無是處,這樣的反擊相當有力。三是還有話外之音,你別以為我這一次看穿了你的鬼把戲,其實,我早就識破了你,只是在耐心地等着這一天的到來,讓你自己把自己揭穿!

至此,一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麼睿智的蟬,更重要的是讓人們不由得深思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有很多可以借鑑的教訓,如何別人的教訓中反思自己,汲取前進的力量以獲得成功呢?

四、關於教學中應着重處理的幾個問題

1、誰為主角的問題?在文章中,有的教師很自然地把它與狐狸與烏鴉、狐假虎威聯繫起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別忘了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蟬,蟬是故事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人物形象,不能本末倒置,揪住狐狸這一角色不放、深入挖掘的做法是不妥當的。編排者在給文章加題目時也考慮了這一問題,它的題目是《蟬和狐狸》,把蟬的位置擺在前面也是基於這一點。

2、學習故事與能力訓練的關係問題。在這篇文章裏有很多空白之處可以抓住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訓練,比如:蟬在樹上怎麼逍遙自在地唱歌?蟬聽了狐狸讚歎之後的心裏活動,狐狸陰謀被揭穿之後的故事將怎樣發展下去?談談生活中這樣的“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的實例……不一而足,將怎樣取捨,值得深思。

3、長文短教可以接受,那麼短文長教行不行呢?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這樣一篇200字左右的短小的故事,怎麼上得生動有趣又不顯宂長無味?我們不能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弄簡單了,也不應在一堂課中,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弄複雜了。把握好一個合適的尺度,真正做到課堂厚實而不拔高,平實而有活力,這是每位教師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五、結語

一篇課文終究只是一篇課文,但通過對這篇文章深層次的解讀,讓我再次去閲讀到廣為流傳的《伊索寓言》,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一個故事給人類帶來的啟示,是非常有益的。在這個過程中,閲讀了不下十萬字的材料,查看了許多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蒐集了不下二十首關於蟬的詩文,這個過程是艱苦的,也是比較枯燥的,但這樣的解讀令自己的眼界有一個很大的拓寬,對於課堂的把握也顯得更加遊刃有餘。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幾多辛苦幾多甜蜜!

我覺得,我漸漸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