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唐詩

《月夜》唐詩

欄目: 唐詩 / 發佈於: / 人氣:3.3W

《月夜》唐詩1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月夜》唐詩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作品賞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着,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説:“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説:“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藉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歎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月夜》唐詩2

《月夜 / 夜月》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月夜 / 夜月》譯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邊庭院,北斗星橫在天上,南鬥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覺到了初春暖意,還聽得春蟲叫聲穿透綠色窗紗。

《月夜 / 夜月》註釋

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裏。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

闌干: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鬥: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鬥,故稱“南鬥”。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過。

《月夜 / 夜月》鑑賞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着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歎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説明詩人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説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説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説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着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

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着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藴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説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月夜 / 夜月》作者介紹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藴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月夜》唐詩3

這是一首寫羈旅之思的五言古詩。詩人以飽嘗旅途風霜雨露的境況,映襯出心境的淒涼,這是以內在的感受來寫內心痛苦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月夜江行

權德輿

扣舷不能寐,

浩露清衣襟。

彌傷孤舟夜,

遠結萬里心。

幽興惜瑤草,

素懷寄鳴琴。

三奏月初上,

寂寥寒江深。

權德輿詩鑑賞

開頭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這裏,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悲傷滿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憂思重重,滿腹愁腸。卻又不知如何排遣內心的苦悶,只是機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濕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涼意,但卻依然痛苦地佇立在船頭。上一句,扣舷二字,不僅點出題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動作顯露內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 即繁露。它暗示出時間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頭的時間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涼起來。

第三、四句,是點明其痛苦的原因:彌傷孤舟夜,遠結萬里心。前一句是對開頭二句的總括。並且進一步説,在這孤舟遠行的夜晚,處處都在觸發着惹人傷感的情懷。這就形象地寫出了自己那種無法訴説的苦情。為何如此難耐呢?後一句接着説:因為自己的一顆心正與萬里之外的那顆心相繫着。這句詩妙在不是從單方面入手來寫相思之情的。而是説,自己與親人雖相隔萬里,但卻心心相印。因此,遠結萬里心比起單説遠思萬里人來,詩的意藴就豐富得多,詩的韻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興惜瑤草,素懷寄鳴琴。詩人抒寫了相思離別的情懷。上一句,惜瑤草江淹《別賦》有云: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

是説丈夫出外為官,閨中少婦自憐青春獨處。瑤草,即香草,為少婦自喻。此處借用其意,以不無解嘲的語氣説,我的深趣就在於憐惜妻子的青春獨處。

下一句,鳴琴,即琴。意思是説,今夜我要以琴聲來寄託自己平日的懷抱,這或許能夠排遣我內心的苦悶吧!這兩句詩不僅注意對仗的工整,而且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惜瑤草,是對前面詩意的承接;寄鳴琴,又開啟了後面的詩意。

最後兩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詩人通過展現一幅孤寂悽清的寒江月夜圖,進一步表達羈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點出題中的月夜,又寫出反覆彈奏鳴琴的情景。詩人原想借彈琴排遣苦悶的,無奈苦悶尚未消除,又見到了冉冉升起的明·2644·《唐詩鑑賞大典》

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對孤身遠客來説,又添了一層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進了一層。然而,還不僅如此。詩人此時面對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靜空曠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詩人的心境,又何嘗不似這條淒涼寂寞的寒江呢!這兒的深字用得十分精當。既寫出了寒江寂寥得 深的實景,也傳達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實情。它既有寫景之妙,又有傳情之神。顯示出詩人煉字的匠心。結尾以景作結,韻味無窮。那位孤獨無偶的行旅者佇立寒江船頭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讀者的視野中。

Tags:唐詩 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