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唐詩

李白的唐詩三百首選篇

欄目: 唐詩 / 發佈於: / 人氣:2.6W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唐詩三百首選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白的唐詩三百首選篇

將進酒

唐代: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傾耳聽 一作: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不足貴 一作:何足貴;不復醒 一作:不願醒/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來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再往回流。

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父母,對着明鏡悲歎自己白髮,早晨還是滿頭黑髮,怎麼才到傍晚就變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盃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出生都一定有自己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只有那會喝酒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事蹟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説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麼名貴五花良馬,昂貴千金狐裘,把你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萬古長愁!

註釋

⑴將進酒:屬樂府舊題。將(qiāng):請。

⑵君不見:樂府中常用一種誇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青海,因那裏地勢極高,故稱。

⑶高堂:高堂:房屋正室廳堂。一説指父母。一作“牀頭”。青絲:喻柔軟黑髮。一作“青雲”。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適意高興時候。

⑸會須:正應當。

⑹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⑼傾耳聽:一作“側耳聽”。

⑽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樂器。饌(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

⑾不復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願醒”。

⑿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娛樂場所。恣

季深業書法《將進酒》季深業書法《將進酒》

:縱情任意。謔(xuè):戲。⒀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⒁徑須:乾脆,只管。沽:買。

⒂五花馬:指名貴馬。一説毛色作五花紋,一説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⒃爾:你。銷:同“消”。

⒄也有説法作“但願長醉不願醒”。

鑑賞

將進酒,唐代以前樂府歌曲一個題目,內容大多詠唱飲酒放歌之事。在這首詩裏,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憤激情緒。這首詩非常形象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感染力。

李白詠酒詩篇極能表現他個性,這類詩固然屬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抒發。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闊景象,絕對不是肉眼可以看到,作者是幻想,“自道所得”,言語帶有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詠歎味,是短促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緊接着,“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説前二句為空間範疇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誇張。悲歎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説“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全過程説成“朝”“暮”之事,把本來短暫説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説得更壯浪,是“反向”誇張。於是,開篇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偉大永恆形出生命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説是巨人式感傷,具有驚心動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氣勢感造成。這種開篇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説:“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是失望與憤慨。但並不就此消沉。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讚歎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簡直像是人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於此,從貌似消極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積極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應為這樣未來痛飲高歌,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藴在骨子裏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筵宴,又是多麼豪壯詩句!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着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裏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説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歎“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説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願長醉不醒了。這裏,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説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而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繫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憂憤和對自我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説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將賓作主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歎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結尾,顯見詩人奔湧跌宕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着。詩篇具有震動古今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係,比如詩中屢用鉅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湧鬱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迴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鑱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靜夜思

唐代: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

明亮月光灑在牀前窗户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牀,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註釋

⑴靜夜思:靜靜夜裏,產生思緒 。

⑵牀:今傳五種説法。

一指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和牀有關係,其關係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相似和功能上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説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牀”即“窗”通假字。本詩中‘牀’字,是爭論和異議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因此我們斷定,‘牀’是室外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牀’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卧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説,講得即是卧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牀應解釋為胡牀。胡牀,亦稱“交牀”、“交椅”、“繩牀”。古時一種可以摺疊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胡牀”或“牀”所誤。至遲在唐時,“牀”仍然是“胡牀”(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鑑賞

這首詩寫是在寂靜月夜思念家鄉感受。

詩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錯覺。一個獨處他鄉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皎潔,又表達了季節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孤寂淒涼之情。

詩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想象:那家鄉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説:“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説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辭藻;它只是用敍述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人,大概都會有這樣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時候,思鄉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段而在詩中出現。這詩“疑是地上霜”,是敍述,而非摹形擬象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透過窗户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太空是如此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對孤身遠客來説,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一切,想到家裏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內容是單純,但同時卻又是豐富。它是容易理解,卻又是體味不盡。詩人所沒有説比他已經説出來要多得多。它構思是細緻而深曲,但卻又是脱口吟成、渾然無跡。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妙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天際奔流。

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説三國時期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春天景物,指豔麗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盡頭。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離別。這首詩,表現是一種充滿詩意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詩人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時代、繁華季節、繁華地區相聯繫,在愉快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時候,他眼裏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説:“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時候,從黃鶴樓順着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暢想曲和抒情詩氣氛裏進行。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詩意隨着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悦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富於詩意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説仙人飛上天空去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暢想曲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風帆。李白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一片深情,李白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神馳目注之中。詩人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兩位風流瀟灑詩人離別,對李白來説,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離別,被詩人用絢爛陽春三月景色,將放舟長江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饈;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碧 一作:坐)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

金盃裏裝名酒,每鬥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精美菜餚,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裏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註釋

⑴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金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美酒。鬥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⑵玉盤:精美食具。珍羞:珍貴菜餚。羞:同“饈”,美味食物。直:通“值”,價值。

⑶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

⑷太行:太行山。

⑸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麼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裏。

⑺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志向,他説:“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

⑻雲帆:高高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雲霧之中。濟:渡。

賞析

詩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苦悶抑鬱,感情激盪變化。

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具有比興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信心,但當他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路,究竟在哪裏。這是感情在尖鋭複雜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脱了歧路彷徨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説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詩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宴會,但緊接着“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歎“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複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反覆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調子,相信他自己理想抱負總有實現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政治現實對詩人宏大理想抱負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詩人內心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脱出來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豪邁氣概。

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1.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説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瀑布。

詩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範例。

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載來告別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一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友情,運用了誇張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友誼。歷代出版《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鑑賞

中國詩傳統主張含蓄藴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説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脱,很有情味。

詩前半是敍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小船上向人們告別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敍,而用了曲筆,只説聽見歌聲。一羣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説“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説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人。

詩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説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地深湛,更觸動了離人情懷,難忘汪倫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裏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情誼為生動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