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詩經:振鷺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1.51W

《周頌·振鷺》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天子設宴招待來鎬京助祭的諸侯的樂歌,寫客人有着美麗的風姿,在本國沒有人怨恨,來到周京城也無人討厭,希望其日夜勤勉,保留眾口交譽的美名。

詩經:振鷺

《詩經:振鷺》

振鷺于飛,於彼西雍。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無惡,在此無斁。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註釋:

1、振:羣飛之狀。

2、雝:水澤。

3、戾(利):到。止:語助詞。

4、惡:惡感。

5、斁:厭棄。

6、庶幾:差不多,此表希望。

7、永:長。終譽:恆久的榮譽。

譯文:

一羣白鷺沖天起,西邊澤畔任意翔。

我有嘉賓來助祭,也是潔白好衣裳。

在那宋地沒人厭,在這周地受稱揚。

謹慎勤勉日復夜,美名榮譽永輝煌。

賞析:

《振鷺》一,《毛詩序》所作的本篇概述是:“二王之後來助祭也。”至於二王之後又是指誰,鄭箋雲:“二王,夏、殷也;其後,杞、宋也。”武王伐紂滅商後,周王朝求夏禹之後,得東樓公,封於杞地,是為夏之後;又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墟,成王初年武庚反叛被誅,乃改封紂王庶兄微子於宋地(今河南商丘),是為殷之後。漢匡衡曾説:“王者存二王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存三統也。”(《漢書》)所謂“存三統”,即“使郊天以天子禮,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孔疏引鄭《駁異義》)。也就是説,讓夏、商二代先王之後立國杞、宋,能夠奉祀先祖,保有尊嚴。這是上古時代的一種政治策略,目的在於懷遠柔邇,協和萬邦,確保王朝天子的統治。毛序鄭箋之説久無異議,到了明代,季明德、鄒肇敏、何楷等人開始反對《毛詩序》的“二王之後”説,清姚際恆《詩經通義》更提出三點理由對《序》説置疑:首先,周有三恪即虞、夏、商三王之後陳、杞、宋助祭,此不應只指二王之後;其次,詩中但言“我客”而不言“二客”,似表明助祭者並非二人,再次,商人尚白,詩中之鷺正是白羽之鳥,與商人所尚之色相合。因此他認為此詩寫的是一王之後即殷商之後微子來朝助祭之事,是周人對微子的讚美之詞。他的説法並沒有得到公認,不過很有啟發。

全詩共八句,不分章,按詩意來分有四個層次。首二句“振鷺于飛,於彼西雝”,是以飛翔在天空的白鷺起興,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寫。商人尚白,且是鳥圖騰民族,通體羽色純白的鷺鳥當被商人視為高潔神聖之物,它飛翔時優美的動勢,棲止時從容的神態,今人且不免讚賞備至,何況是剛從原始自然神崇拜時代發展過來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儀表與內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統一的象徵。

於是,三、四兩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將朝周助祭的微子與被商人珍視的白鷺相比,對他大加讚美。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昕,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因此孔子稱讚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國後,對外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對內廣施仁德,得到殷商遺民的擁戴,他的德行堪受稱揚,自屬當然。至於微子的風度儀容,雖説史無明文説他怎樣瀟灑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則“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兩句“在彼無惡,在此無斁”,是誇譽微子在宋國內外都有較融洽的人際關係。“在彼無惡”,是指微子在宋國之內受到殷民的擁護:“在此無斁”,是指微子朝周時受到熱烈歡迎。這兩句實際説明兩個問題:微子作為被周所滅的殷商之後,在勝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夠表現出不卑不餒的氣度確實難能可貴;而作為勝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夠表現出不亢不驕的氣度,對昔日的敵國之後以禮相待,善加照顧,也體現出一種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國之風。

七、八兩句“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許多解家都理解為對微子一人而言。筆者認為這兩句應是對雙方而言的。即作為失敗者的後裔要堅持這種不卑不餒的精神,使亡國之族得到新生;而作為勝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遠保持這種不亢不驕的氣度,團結各邦各族,消釋歷史積怨,彼此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才能“以永終譽”。這樣的理解或許已脱離文本的表層語義,但“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譚獻《復堂詞話》),就讀者的審美接受而言,正不妨作如是觀,這當與此文本的深層語義相吻合。

《詩經》的知識積累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

1.王官采詩説

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左傳》。《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以觀民風。

另外在《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閒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瞭解民情。當時的采詩官被稱為行人(見於《左傳》)。

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2.公卿獻詩説

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3.孔子刪詩説

這種説法見於《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據説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説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論語·子罕》孔子曾説:吾自衞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也許孔子只是為《詩》正過樂而已。

總結: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