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詩經小雅鶴鳴賞析帶拼音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導語:《小雅·鶴鳴》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歷代學者對其主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諷諭周王朝最高統治者應該招用隱居山野的賢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詩經小雅鶴鳴賞析帶拼音,歡迎借鑑!

詩經小雅鶴鳴賞析帶拼音

春秋《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hūn qiū 《shī jīng ·xiǎo yǎ ·hè míng 》

hè míng yú jiǔ gāo ,shēng wén yú yě 。yú qián zài yuān ,huò zài yú zhǔ 。lè bǐ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qí xià wéi tuò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wéi cuò 。

hè míng yú jiǔ gāo ,shēng wén yú tiān 。yú zài yú zhǔ ,huò qián zài yuān 。lè bǐ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qí xià wéi gǔ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gōng yù 。

註釋:

九皋:皋,沼澤地。九:虛數,言沼澤之多。

渚: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水灘。

蘀(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一説“蘀”乃枯落的枝葉。

錯:礪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樹木名,即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沼澤曲折白鶴叫, 鳴聲嘹亮傳四郊。魚兒潛伏深水裏,有時游出近小島。美麗花園逗人愛,園裏檀樹大又高,樹下蘀樹矮又小。它鄉山上有寶石,同樣可做雕玉刀。

沼澤曲折白鶴叫, 鳴聲嘹亮傳九霄。魚兒潛伏深水裏,潛入深淵也逍遙。美麗花園逗人愛,園裏檀樹大又高,下有楮樹矮又小。 它鄉山上有寶石,同樣可將美玉雕。

賞析: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關於詩的主題,有幾種不同的説法。《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説:“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説:“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祖毛、鄭舊説而加以發展,説:“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這種説法較易為今人所理解。

先談朱熹的説法。他分析第一章説:“蓋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野,言誠之不可揜(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於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蘀,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説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説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説詩與朱子説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似乎很難説。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於此詩的解釋。程先生在《詩經譯註》中説:“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蘀,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鈎,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説。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裏,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然後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着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着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峯,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鶴鳴九皋”出處於春秋時代《詩經·小雅·鶴鳴》詩集上的田園畫卷,敍述了上古堯舜時代,這裏是碧波萬頃,蘆葦盪漾的“汝洋江”伊侯國。成羣結隊的仙鶴翱翔在藍天白雲之下,棲息在檀林蔽日的九皋之巔,擒食於汝洋江面之上,呈現出與當地樵夫、漁民和睦相處之景象。先民們以巍峨壯觀,煙霧繚繞,仙鶴長鳴的皋峯,用九層天之高來比喻崇敬仰止它,故稱謂“九皋山”。

隋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載:商代盤庚時的宰相胡昭,年老隱居伊河東岸的九皋山,就是來尋找古時的堯、舜、伊尹等聖人,當年在此養生樂道之妙法的。後孔子把和睦盛世之景編入《詩經》寶典,廣泛流傳後世。由此引來了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歐陽修、司馬光、邵雍等歷代詩人和文學家遊聖山而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

“鶴鳴”取自《詩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鶴鳴湖位於鶴山南麓,方圓十餘畝,荷蓮芬芳,楊柳依依,湖光山色,碧波盪漾。觀景最宜在春雨綿綿的季節,煙雨朦朧,濃淡相宜,恰似一道風光秀麗的水墨畫。正所謂:“輕風陣陣送清香,羣鶴翱翔十畝塘。三畫青山一面海,西湖無此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