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麟之趾》詩經鑑賞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2.59W

《國風·周南·麟之趾》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讚美諸侯公子的詩歌。此詩以麒麟比人,祝賀人家多子多孫,且子孫品德高尚,如同麒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麟之趾》詩經鑑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麟之趾》詩經鑑賞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題解及原文】

讚美公侯子孫興盛,品德優良。

【註釋】

1、麟:麒麟,傳説中的一種仁慈之獸。趾:足。有趾為足,無趾為蹄。

2、振(真zhēn)振:信實仁厚貌。

3、定:額頭。

4、公姓:與公子、公族近義,均指貴族子孫。

【白話翻譯】

麒麟的足啊,如同仁義的好公子,那可讚美的麒麟啊!

麒麟的額啊,如同寬厚的好公子,那可讚美的麒麟啊!

麒麟的角啊,如同善良的好公子,那可讚美的麒麟啊!

講解

這是一首讚美諸侯公子的詩。但這公子究竟是作為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貴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詩集傳》“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説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説。既為“衰世”,就非必定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讚美貴族公子,而以“麟”起興,這在今天的讀者,或許會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卻是一樁異常莊重和動情的事。所謂“麟”,其實就是糜,鹿之一種而已。不過古代傳説中的“麟”,卻非同尋常:據漢劉向《説苑》稱,“麒麟,麕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春秋感應符》更發揮“一角”之義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種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後儒贊先王之聖明,則眉飛色舞於“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本詩所傳達的熱烈讚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兩幅美好畫面的化出和疊印:你眼間剛出現那“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的仁獸麒麟,悠閒地行走在綠野翠林,卻又恍然流動,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來。仁獸麒麟與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輝映,令你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讚歎之情。於是“于嗟麟兮”的讚語,便帶着全部熱情衝口而出,剎那間振響了短短的詩行!二、三兩章各改動二字,其含義並沒有多大變化:由“麟”之趾,贊到“之定”、“之角”,是對仁獸麒麟讚美的復沓;至於“公子”、“公姓”、“公族”的變化,則正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所説,“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如此三章回旋往復,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斷交替閃現,耳際是“于嗟麟兮”讚美之聲的不斷激揚迴盪。視覺意象和聽覺效果的交匯,經了疊章的反覆唱歎,所造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興奮、熱烈的畫意和詩情。

前文説到這是一首讚美貴族公子的詩,似乎已沒有異議。但它究竟歌唱於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方玉潤以為此乃“美公族龍種盡非常人也”(《詩經原始》),大抵為慶賀貴族生子的讚美詩,似乎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貴族,總要自誇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定是“龍種”、“麟子”。這首詩用於恭賀貴族得子的.場合,大約正能滿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虛榮、自尊之心。然而,自從卑賤如陳勝、吳廣這樣的氓隸之徒,曾喊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不平之語揭竿而起以後,凡俗之家便也有了願得“麟子”的希冀。在這樣的背景上反觀“麟之趾”,則能與仁獸麒麟媲美,而可熱情讚美的,就決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貴族“龍種”,最終被歷史證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麼凡俗之家,為什麼就不能崛起叱吒風雲的一代“麟子”?

名家評價

宋代嚴粲《詩輯》:"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宋代朱熹《詩集傳》:"序以《關雎》之應得之。""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歎之,言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而馬蹄,然後為王者之瑞哉!"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麟趾》,美公族之盛也。"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説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説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