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詩經中的飲食文化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2.97W

詩經中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主要體現在哪裏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詩經中的飲食文化

 一、《詩經》中的飲食禮儀活動

從《詩經》中可以看出,自先秦起,我國就形成了以糧食為主食,各種食品和蔬菜為輔食的飲食方式。我國古代有五穀之説,即是稻、黍、稷、麥、菽。最常為中國古代人民所食用的是稻、稷、麻、麥、菽。稷是主要食糧,被視為五穀之首。《豳風·七月》中説:“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除了穀物是人們日常飲食的主要來源外,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食物,《豳風·七月》中也有不少關於蔬菜的記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壺、苴、荼和樗就是先民們所經常食用的蔬菜,除了這些以外,《詩經》中還有許多關於其他蔬菜的記載,如荇菜、卷耳、芣苡、葛、蕨等等,這些大多數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野菜,可以為人們採摘進而食用。

從先民飲食中所食用的穀物和蔬菜我們可以瞭解到飲食種類繁多,此外由於漁獵的進步也會有魚、蝦等在食材中看到,面對這些豐富的食材,人們也會相應的採取加工的烹調方式,在烹調過程中,為了使食物更加美味,則需在食物中加入調味品,而鹽就是最早被使用的調味品,它的出現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大飛躍,還有醋、酒也可以作為調味品用在食物中,再通過烹、燔等烹飪方式來使食物更美味。在《詩經》中出現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烹,《小雅·瓠葉》:“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炰、膾,《小雅·六月》:“

飲御諸友,炰鼈膾鯉。”燔、炙,《小雅·楚茨》:“

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君婦莫莫。”《小雅·瓠葉》:“

有兔斯首,

燔之炙之。”有了豐富的食材、調味品並輔之多樣的烹飪方法,飲食文化已不再停留於滿足人們飢餓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角度上,進入《詩經》時代後,人們開始追求“美”的飲食,對美食有了新的審美追求。

在上層社會中,飲食禮儀活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食必舉樂。在宴會上,如果在進食的同時能有美妙的音樂助興,也可稱得上是一大樂事,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詩經》中的《關雎》《卷耳》《南山有台》等都曾作為樂曲演奏過,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還伴有音樂舞蹈助興,可謂是一種享受。自此,有關飲食的禮儀和文化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開始悄然形成。

二、飲食文化的作用

《詩經》是我國文學發展的源頭,其中有許多對我國古代人民飲食文化的詳細記載,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而這些飲食文化的形成也使古代人民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在飲食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倫理道德的形成,合理的飲食讓人們有了健康的身體,漸漸地,飲食文化不再侷限於原始先民時期的“飽腹”,它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

(一)飲食文化有助於融洽人際關係

飲食之禮是源於先民對飲食行為的規範。在中國古代,飲食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且也是一種社會活動。“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周禮·春官·宗伯》中提到:“以飲食思禮,規範人的行為,密切人際關係,使人與人相互之間和諧融洽,從而達到親親、尊尊的目的。”可見飲食之禮的重要性,它是其他禮儀的基礎。在《詩經》時代,飲食主要是家族成員內部的聚餐和宴請賓客到家中做客。我國古代比較重視血緣之間的親族關係,通過家族成員內部的聚餐可以增進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小雅·棠棣》中:“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這是體現了宗族兄弟之間齊聚在一起,共敍手足之情的情景。在《詩經》中也有許多關於宴請賓客的詩歌,《小雅·鹿鳴》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關於宴會的詩歌,“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主人宴請賓客,配以鼓瑟吹笙為其助興,以更好的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融洽了人際關係。可見,在《詩經》時代,宴飲可以交流情感,促進人際關係的融洽。

(二)飲食文化有助於倫理道德的形成

禮樂文化盛行時代可稱之為《詩經》時代,《詩經》反映了禮的內容,體現了禮樂文化精神。在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乃至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直就有敬老的傳統,在《禮記·王制》中説:“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這體現了我國古代養老的體系,也表達了對老人的尊敬。在《大雅·行葦》中説:“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斗,以祈黃耇。”黃耇,是九十歲老人的代詞,實際上説的就是行敬老之禮,在杯酒之間還要對老人行禮,説明了在飲食文化中也是帶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的,可見周代人民對養老、敬老的重視,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尊老、敬老思想還依然在每一代中華兒女身上得到傳承。

(三)飲食文化有助於健康和養生

《禮記》有云:“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這説明《禮記》告訴我們飲食必須與陽氣和陰氣相協調,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民才能夠健康。在《詩經》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講究飲食的平衡和健康,總體來講主要是“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從中可以看出,主食是五穀並輔之以五果、五畜和五菜,這樣就達到了飲食的平衡,有助於健康和養生。在《詩經》時代我國先民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因此五穀的產量比較多,自然地便成了飲食的主體,但是我們的祖先們並沒有停留在只是用五穀充飢的階段,他們通過自己的飲食搭配來讓食物更美味、更健康。我國先民在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到五穀等食物的營養和養生的功能,體會到了在飲食上進行搭配進而滋補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因此他們將五穀、五果、五畜和五菜進行有效的搭配,來達到養生和健康的目的。如《詩經·陳風·衡門》中所説:“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療飢。”可見在《詩經》時代我國先民就已經意識到飲食文化可以有助於健康和養生。

(四)飲食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

作為周禮的核心內容之一,飲食文化幾乎存在於所有禮儀之中,古代先民們在舉行各種禮樂活動的時候,都離不開各種宴飲活動,無論是婚嫁還是出征或者是其他大型活動,宴飲都是必要的一個環節。古代有所謂“禮終而宴”這一説法,正是説明了宴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宴會中最重要的便是飲食,而飲食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便充當了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作用。主人通過宴會想要表達什麼樣的內容和目的,通過禮成後的宴飲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表達。如《小雅·桑扈》中説:“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這場宴會是天子為諸侯而擺設的,天子與諸侯在觥籌交錯間更好的交流感情,達到其樂融融的效果。其實在這個時候的飲食文化早已失去了飲食的本初意義,而是變成了在社會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貴族彰顯地位的一種手段,也就逐漸地變成了他們身份的象徵。這時候的飲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時候的飲食之禮也早已遠遠超越了禮儀規範的意義,被賦予了新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結語

《詩經》作為我國的第一部反映周代禮教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詩歌總集,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關於飲食方面的資料,使我們看到了祖先的飲食習慣和方式,在飲食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並逐漸形成了飲食文化,這一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禮”進入飲食,由“禮”來規範飲食活動,而被“禮”規範了的飲食文化可以融洽人際關係,可以有助於倫理道德的形成,可以使人們更健康並且在長久的飲食文化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有了新的意義。通過對《詩經》中的飲食文化的研究,會使我們更多地去了解先民的生活狀況,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