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歌

聞一多代表作詩歌《死水》

欄目: 詩歌 / 發佈於: / 人氣:1.51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詩歌都不陌生吧,詩歌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究竟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聞一多代表作詩歌《死水》,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聞一多代表作詩歌《死水》

作品原文

《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鏽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⑨,

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

詞句註釋

①一溝絕望的死水:比喻在軍閥統治下黑暗腐敗的舊中國。

②清風:比喻一切新鮮的思想和力量。漪淪:細波。

③破銅爛鐵:指破舊鏽爛的銅鐵器。

④翡翠:玉器。

⑤羅綺:絲綢衣裳。

⑥黴菌:真菌。

⑦酵:有機物由於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⑧鮮明:指色彩明亮。

⑨醜惡:醜穢邪惡。開墾:指開創某種事物。

創作背景

《死水》是聞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詩人回國後,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產生了怒其不爭的憤激情緒。本詩通過對“死水”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層面的譜寫,揭露和諷刺了腐敗不堪的舊社會,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絕望、憤慨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寫死寂、次寫色彩,再寫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敗,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死水》則是他對新詩格律的“最滿意的試驗”。他強調要具備“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全詩5節20行,每一行都是9個字,且每節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韻,節奏感強,富有音樂美。詩中運用了許多富有色彩的語詞和物象,並以詞藻的絢麗多彩反襯了內容之醜,使“死水”的面目越顯可憎可厭。全詩5節,每節都是4行,每行都是9個字,既有外形的整齊感,又有內在的韻律感。《死水》為建立新詩的格律和形形作了嚴肅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於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著有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學術著作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等。聞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聞一多全集》中,共4冊8集,1948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關於聞一多主要研究資料有:《聞一多紀念文集》(三聯書店,1980)、陳凝《聞一多傳》(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聞一多傳》(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實秋《談聞一多》(台北傳記文學社,1967)。

後世影響

聞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實踐新格律詩的詩人,《死水》也是聞一多先生自認“第一次在音節上最滿意的實驗”,是先生實驗他的“三美”新格律體的典型,為建立和形成新詩的格律作了嚴肅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寫作特色

《死水》講究修辭,而且力求用詞的豐富精美而不重複。例如以下短語所用的動詞就絕不相同:“綠成翡翠”,“鏽出幾瓣桃花”,“織一層羅琦”,“蒸出些雲霞”,“酵成一溝綠酒”,等等。寫完了這些,它總結説:這死水據此“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但這裏的“鮮明”還只是從色彩和光澤上加以點染。接着,他表現死水的“聲音”。這聲音也很別緻,有“笑聲”——“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還有“歌聲”——“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這是多麼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死水》也是格律體新詩的代表作,它的體式極嚴。從外形看,每句九字,每節四句,排列起來非常齊整。從內在的韻律看,每句內部均由四頓構成,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再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調非常動聽。

名家點評

沈從文《論聞一多的<死水>》:“它在文字和組織上所達到的純粹處,那擺脱《草莽集》為詞所支配的氣息,而另外為中國建立一種新詩完整風格的成就處,實較之國內任何詩人皆多。”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死水》五節,二十行,一百八十字,無一節不鏗鏘有聲,無一行不燦爛奪目,無一字不妥帖精當,象徵了新詩的成熟,是新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主題思想:

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節節逼近,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詩的最後一節,既表現他對黑暗不存幻想,堅信醜惡產生不了美;但也並非心如死灰,發出“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的憤激之言。朱自清在《聞一多全集·序》中説:“是索性讓‘醜惡’早些‘惡貫滿盈’,‘絕望’裏才有希望。”在絕望中飽含着希望,在冷峻裏灌注者一腔愛國主義的熱情之火,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