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歌

王維詩歌鑑賞

欄目: 詩歌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詩歌很是熟悉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詩歌鑑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維詩歌鑑賞

王維詩歌鑑賞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解】:

1、登高: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説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評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王維詩歌鑑賞2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裏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説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敍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温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裏説:“‘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説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説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王維詩歌鑑賞3

【年代】:唐

【作者】:王維——《山中》

【內容】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賞析】:

這首小詩描繪初冬時節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裏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説,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裏那裏點綴着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裏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説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葱,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説“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裏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説:“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爛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王維詩歌鑑賞4

北闕獻書寢不報,

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

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

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

我心不説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

肯作徒爾一男兒!

王維詩鑑賞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説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此詩大約作於詩人被貶濟州到開元二十二年拜右拾遺期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生活情況和人生追求。詩共十二句。

開頭四句,緊扣不遇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覆敍寫自己困頓失意的情形。北闕,指朝廷。首句是説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意思是説自己退隱躬耕,因為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着。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 《世説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此處泛指權貴。第四句意思是:阿諛奉承權貴,可以獲得利祿,但自己的性格剛正不阿,不願這樣做,只能沉淪困頓。

接着的四句,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黃河以北地區。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興平,詩中實指唐代京都長安。主人公落魄以後,遠遊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

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還是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流連賞玩吧。

即使春天已經來到人間,和風吹拂,楊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卻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主人公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悽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説,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悦,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瞭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閒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説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

這首詩每四句一轉韻,詩意亦隨之而轉換,是七古體裁中典型的初唐體,説明了王維的詩歌創作受初唐的影響很深。但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則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王維詩歌鑑賞5

(20xx·江西省定南中學月考)閲讀下面這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 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1)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説:“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請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詩中的情景關係。(4分)

(2)兩首詩在表達的情感上有什麼區別?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擬人手法,表達悲傷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體分析2分)進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發的 是詩人的旅愁歸思。(1分)詩的前半部分,寫自己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詩的後半部分,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維的《山中》表達了詩人對初冬時節山中景色的喜愛與喜悦之情。(1分)詩歌細緻描繪了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熱愛與喜悦之情溢於言表。(1分)

(敍説部分點到為止即可。)

王維詩歌鑑賞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題解】

晚年的王維在藍田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山居,山中居住的地方。暝,日落天黑。這首詩描寫秋日黃昏山景。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和枯竭、衰敗聯繫在一起,所謂“悲秋”。而王維的這首詩,掙脱了悲秋的傳統視野,營造出了一種清新、明淨的暮秋意境,別開生面。

【句解】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雨後的空山分外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或許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觀念的影響,王維的詩中常常用“空”字:“夜靜春山空”、“空山不見人”、“空翠濕人衣”……這些“空”,並非指虛,而是清、靜之義。這裏的“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涼,而是表現雨後山野的幽靜,是詩人對山的一種感覺。

初秋的傍晚,空曠的山谷,一陣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去,一股清涼的秋風撲面而來。置身於這靜謐的山中,俗世的喧囂聽不到了,官場的傾軋不相干了,連自身的種種慾望也都平息了。詩人因此感到輕鬆愜意,感到山雨過後,萬物都為之一新。

在首聯為全詩奠定下清新的基調後,詩人開始具體描繪山中的景緻。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卻有初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雨後的松林顯得格外蒼翠,月光穿過枝葉的縫隙,在林間投下淡淡的影子;山泉也因一場秋雨變得更加清冽,白練似的流瀉于山石之上——這一切,多麼的清幽、明淨!這兩句寫景如畫,有聲有色,卻是隨意揮灑,毫不着力。

月光如水,似乎將詩人的心靈也一併洗淨了;山泉淙淙,似乎帶走了詩人的一切煩惱。此時此刻,詩人已經完全沉浸於這靜謐、幽遠的山景之中。突然,不遠處傳來的喧鬧聲打斷了他。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裏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姑娘們洗罷衣服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突然在水面晃動起來,原來是漁民的小船捕魚歸來擾動了它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中人的生活總是保持着和大自然節奏的協調一致。朦朧的月色下,洗衣歸來的姑娘三三兩兩,從竹林裏裊裊而出;早出捕魚的漁民划着小船,順水而歸。這景緻本來尋常,但在詩人筆下,卻因先有了“竹喧”、“蓮動”,頓時變得靈動起來。這樣的寫法,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在人還沒出現前,就已經讓讀的人有了無限遐想。而這兩句詩的“動”,又與上兩聯的“空”、“靜”相依相襯,於極靜之中突然置入動態,使畫面充滿生機,讀來更讓人尋味。

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人們的心情是那麼輕鬆愉快:姑娘們説説笑笑,漁夫任小舟輕快地劃過湖面。面對這些勤勞淳樸、無憂無慮的人,詩人不由心生欣羨。歸隱山水,在自然的懷抱中平靜、安然地生活,正是暮年詩人的追求。因此,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慨歎: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春天的芬芳雖已消盡,但山中秋景亦佳,還是值得留下來細細品味的呀!

《楚辭·招隱士》説:“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卻恰好相反。儘管春天的美景不再,但山中的秋景也別有味道,對此完全可以隨意處之。自己還是留下來,靜靜體會這裏平靜的生活吧。“山中”可以遠離官場塵俗,所以詩人決定要留在山林水間,在這“世外桃源”中保持內心的悠然、寧靜。

【鑑賞】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説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讚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説:”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脱,毫不着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一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説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説:“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説:“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詩歌鑑賞7

(2013·江西省定南中學月考)閲讀下面這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 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1)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説:“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請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詩中的情景關係。(4分)

(2)兩首詩在表達的情感上有什麼區別?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擬人手法,表達悲傷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體分析2分)進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發的 是詩人的旅愁歸思。(1分)詩的前半部分,寫自己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詩的後半部分,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維的《山中》表達了詩人對初冬時節山中景色的喜愛與喜悦之情。(1分)詩歌細緻描繪了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熱愛與喜悦之情溢於言表。(1分)

(敍説部分點到為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