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古詩詞12種修辭手法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2.36W

想要更好地認識、體會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就必須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意象等知識,一起來看看古詩詞中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吧。

古詩詞12種修辭手法

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裏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髮,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感受到詩人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説出來。

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渲染孤寂,悽清的氣氛,烘托遊子的哀愁。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説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蟾宮曲》)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敍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如:“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例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雙關

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

例如:韋莊的《憶昔》“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裏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説,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説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説的是一件事。

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着寒水也籠罩着沙;月光籠罩着沙也籠罩着寒水。

拓展:

比喻

1.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用“煙火色”喻像煙火一樣的臉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借“秋霜”喻白髮。

4. 《岳陽樓記》:“皓月千里,浮光躍金”借“金”喻月光;“靜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借代

(一)全體代部分

1.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個人。

2. 《曹劌論戰》:“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體

1. 《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借“雞黍”代飯菜。

2. 《岳陽樓記》:“錦鱗游泳”借“鱗”代魚。

3. 《捕蛇者説》:“去死肌殺三蟲”借“三蟲”代各種寄生蟲。

(三)借相關的特徵來代替

1. 《陋室銘》:“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師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3. 《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借“廟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貶往的地方。

4. 《桃花源記》:“黃髮垂髫”借“黃髮”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5. 《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借“絲竹”代管絃樂器。

(四)以官名、地名來代替

《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漢。“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借“侍中”代郭攸之,借“尚書”代陳震,借“長史”代張裔,借“參軍”代蔣琬。

互文

指上下文文意互相交叉,互為補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互文時,翻譯要特別留意。

1. 《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並非只能東市買駿馬,不能買長鞭……而是在東西南北市買駿馬長鞭等。

2.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成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着秦漢時的關口

3. 《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是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

4. 《捕蛇者説》:“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應理解成在東西南北各處叫囂隳突。

頂針

標誌是下一句的第一個詞與上一句的最後一個詞相同。

1. 《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

2. 《孟子二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排比

1. 《木蘭詩》:“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 《愛蓮説》:“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對偶

1. 《春夜喜雨》:“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 《岳陽樓記》:“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誇張

1. 《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 《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