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臘月風情節經典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6.42K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各地的風土人情往往有着一定差異,而正是由於這差異,每個地域的風土人情越來越牽制着旅客的腳步,成了當地一張不可或缺的金名片。然而在日益明顯的同質化現象中,這金名片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褪色”的波濤之中。

臘月風情節經典散文

我的家鄉在紹興,被譽之為“江南水鄉之典型”。這裏,經過2500多年的積澱,有着其獨特的風土人情,或許是因為藴含着數千年的古韻,以至於你坐車一經過,早已心中默唸:這是到紹興了!許多人和我提起紹興的民俗,我第一反應就是去那臘月風情節裏尋找畫面,雖然那些也大多定格於童年時光,但依然記憶猶新。

“臘月風情節”在紹興的北部一座千年古鎮——安昌舉辦,它雖然沒有豪放的安塞腰鼓表演,也沒有王府井廟會的繁華,但它卻有着濃濃的古越民俗氣息——那種氣息能讓你一聞便知是紹興。

終於那面期待已久的鑼響了,一下子人羣攢動,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板橋上、河兩岸的石板街瞬間佈滿了人,古色古香的屋檐下湧動着黑色的人流。擠過第一座通向古街的石橋,馬上婉轉的越劇聲早已把你心裏萬千思緒肅清——那是城隍廟前的社戲開場了!紹興的戲台往往與廟宇聯繫在一起,廟宇前一般都有着一個與其規制相仿的戲台。每當逢年過節,這裏便成了附近人們的聚集地。走過戲台,沿着古街進去,撲鼻而來的是老房子的木香味,淡雅而悠長,臨街的房子往往都變作了店鋪。一邊是河一邊是街的佈局是老紹興最常見的商業區。究其原因,大致船是以前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依河開店,不僅方便貨物集聚還便於顧客往來。幾家特色店鋪至今仍記憶猶新。離街口不遠的一家店鋪,往裏望去一張大大的老虎像映入眼簾,這就是紹興特有的烏氈帽店了。有些外地遊客往往會驚訝這帽子與老虎有什麼關聯?細説起來,烏氈帽的祖師爺就是老虎。相傳,有個獵人進虎穴將老虎打死,意外發現老虎把平時拖吃豬、羊和其他野獸後剩下的毛壓墊的窩裏,久而久之,磨壓成片狀的的氈子。獵人把它帶回家洗乾淨,加工成帽子模樣,待乾燥後往頭上一戴,頓時感到暖和舒適,消息傳開,於是大家紛紛仿製,烏氈帽不僅成了紹興人冬季獨特的禦寒品,也成了紹興人的身份證明。許多人往往會逗留於店中,戴個烏氈帽拍照留念,有些年輕人索性買了帽子戴着就走,一邊説着“我是小紹興人”。除了烏氈帽,扯白糖也是去古鎮必買的。時常可以看到一位頭髮已經花白的老爺爺,將一條冒着熱氣的白色棒狀軟糖掛到柱子上,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製作麪食的麪粉條,只看他邊扯邊用剪刀迅速剪下,熟練的雙手不停地重複着同樣動作,不一會兒就剪完了,一顆顆晶瑩剔透入口即化又帶着極強韌性的糖就做好了。老爺爺很是大方,往往會將做好的糖讓遊客免費品嚐,這對於那時的我們是最大的賜予了,往往吃好幾顆才肯離去,而看着我們吃,老爺爺也往往是笑呵呵的説:“多吃幾顆多吃幾顆!”

往往只顧着在扯白糖攤邊吃了,忘了河上的精彩,直到許多遊客都停下來拍手叫好時,才回過神來看:一艘艘烏篷船穿梭着,船上的人們敲鑼打鼓,彷彿催促着船頭划槳的穿花色衣服船老大,這就是別具特色的烏篷船划船競賽了。待烏篷船如箭般穿流而過,後面嗩吶、鑼聲密集起來,一場水鄉獨有的水上婚禮表演開始了。往往是由幾艘大船組成,當前一艘,船頭歇着大紅花轎,兩側的船艙貼着大紅喜字,甚是氣派,一座花轎的大小和裝飾往往反映着一户人家的財力。第二艘船頭站滿了吹吹打打的人,而這船艙裏也往往載着新娘,那時候的新娘可不能隨便被人看見的,因此船艙也捂得很是嚴實。接下來那艘往往是嫁粧了,橫七豎八的堆着給別人看。幾艘大船會在祠堂河埠歇下,祠堂早已打掃一新,鋪着紅氈放着爆竹迎接新娘到來。送入洞房後,繼續沿街走去,一串串臘腸掛在沿河街邊,這就是醬貨店了。這是紹興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貨,會當做犒勞自己和招待客人最好的菜餚了。往往店家會臨河擺個攤,細細得將肉切成顆狀,神奇地灌入豬小腸中,經過曬乾後臘腸就製成了。除了臘腸,紹興人很是喜歡醬或醃製,雞鴨鵝和一方方肉也都一樣醬了曬乾,這樣大部分年貨就已經置辦好了。時間很快,那時的我們看着飯店裏人多起來,就知道不早了,只能掃興地跑回家裏吃午飯,約着午後再來,可往往東窗事發,上午偷偷出去被爸媽知道了,下午便出不去了,雖然整個心思還在那街上游蕩,年糕店、冬釀館、師爺館一個個挨着神遊。

後來緊接着學業的不斷增重,好幾次風情節只能在家安心學習了。直到去年元旦回家,聽媽媽説如今臘月風情節時間變成了每年元旦,一辦就是三天。於是兒時風情節的印象逐漸明朗起來,、又再一次跑去闊別多年的風情節,然而這一次去卻再也找不到兒時那種興奮了。古鎮似乎也成了名義上的古鎮了,許多橋樑都翻新了或者加固了,街口也突然多了許多新造的所謂的“古色古香”的店,一下子覺得突兀起來,再沿街走去,許多店都換了主人,當年扯白糖的老爺爺早已不在了,換了一個和當年老爺爺年齡相仿的人了,雖然幾乎一樣的扯一樣的剪,但終究不是原來的味。走到年糕店前面,外面的人伸長着脖子往人堆裏望去,也許看得是熱鬧罷了。裏面幾個人一起抬着木樁往石臼裏撞擊着,門外面幾個大媽指着其中一人,私下説着話:“咦,怎麼今年那個穿藏青衣服的噶眼生的,沒見過啊?”“哦,你不曉得啊,原來那個xx老師傅去年患癌症走了啊,這是他的兒子。”又一個大媽似乎搭話有些突兀,“這是也給現在的後生們看看了的,我家孫女年糕碰都不要碰。”説着搖搖頭管自己走了。如今古鎮老字號最出名的莫過於醬園,但新一代對於傳統工藝的漠視,其手工釀製工藝能否傳承也成了時下難題。從風情節回來的路上,我的思緒很是混亂,兩種勢力彷彿在腦中打架,其一是兒時對風情節美好回憶的一個個畫面,另一則是現今風情節似乎單一成了地方經濟的一個增長點,而且面臨着瀕危的境地。我不斷問着自己:“到底哪個才是我心中的風情節呢?以後再有別人問起我家鄉紹興的特色,我又該如何描述呢?”

隨着紹興撤縣設區,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許多原本帶着老紹興烙印的地域似乎一夜間淹沒於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霓虹燈之中,那一番獨特的風土人情如今也大概只能在景區裏零散窺見了,但這終究是一種矯飾罷了。因此,散落的這些地域文化在本地新的一代中傳承成了一大難題,更不用説推向全國乃至整個世界了。然而,它們是數千年曆史在古越大地的積澱,是紹興乃至整個國家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風情節雖然越辦越熱鬧,然而其中那一番風情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了,由此及彼,許許多多像風情節變遷的事物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我想:如何用這些殘缺甚至零散的片段去重組當年那桌原汁原味的饕餮盛宴,成了我們這一代難以推卸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