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乘坐火車去旅行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52W

2014年8月,重慶男孩遊一堃為了給自己的22歲生日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從重慶乘坐國際列車,用21天的時間,穿越亞歐大陸,途經9個國家14個城市,直到德國慕尼黑,行程1萬4千公里。看遍了亞歐大陸的美,更交到了知心的朋友,實現了兒時乘坐世界上最長火車線路的夢想。

乘坐火車去旅行散文

這一件在人們看來近乎瘋狂的事,其實也正是我夢想實現而無法實現的事。生命中應該要有幾次真正意義上的旅行。“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如是説。“衣上征塵着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陸游詩句則更寫出古文人騷客落拓不羈的豪放情懷。我心目中的旅行當然不是學古人去國懷鄉,壯遊四方,也不像有些人那樣不懂旅遊欣賞為了旅行而旅行,又有別於學者餘秋雨們的文化苦旅。只不過是為浪漫一把,瀟灑一回,更寬更廣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步入老年更把“金錢”、“名利”拋開,把“瑣事”、“俗事”甩開,在不徐不疾的行程中覽物怡情,悦心養性。

今人的旅行已非昔日那種“騎驢過小橋”“獨騎行天下”“輕舟萬重山”式的旅行。竊以為,在各種現代交通工具中,乘坐火車去旅行,是我們的首選。在火車上一路看不同的景緻,閲不同的歷史文化脈絡,實在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飛機如天馬行空,來去匆匆,缺少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汽車長途跋涉,顛簸勞頓,少了遊玩的興致;遊輪倒是不錯,但只能遊弋於水中。唯有飛馳的列車,平穩,中速,優雅,置身其中,眼觀窗外漸近漸遠的美景,耳聽輪軌撞擊的韻律,舒坦而放鬆的快感油然而生。比如這次北京之行,我乘坐了四趟火車,每趟的心情都各各不同。

我們江蘇相距較近的.江山文友相約一起搭乘徐州的火車趕赴北京開會,經過五個小時的長途顛簸,到徐州坐上京滬高鐵快速動車時,便立刻放鬆下來。三年前當高鐵剛剛興起時,我曾經嘗過鮮,這是第三次了,但寬鬆的座椅,潔淨的車廂,美貌的鐵姐,悦耳的播音,仍然讓人心境大開。列車由南向北史詩般地穿越華北大平原向首都進發,在車廂內磕着瓜子,看着窗外,與流動的風景默默交流。由於是有目的的趕會,效率和享受同等重要。350KM的最高時速,三個多小時美好的行程,應該是一種高價值的浪漫和超越。晚上及時趕到北京,住進園林式的賓館神農莊園,在生態水系的主題餐廳與眾多文友握手言歡的時候,還在感恩這趟列車。

據史料記載,1825年9月27日,世界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英國達林頓鐵路通車。研製者史蒂芬森親自駕駛“旅行者號”蒸汽機車,牽引着6節煤車和20節載滿乘客的車廂,以24KM的最高時速,運行了31.8公里。這是人類交通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行駛,也是人們第一次坐火車旅行。行駛中的蒸汽機車濃煙滾滾,蒸汽飛騰,車輪摩擦鐵軌火星四濺,人們便叫它“火車”,一直沿用至今。到20世紀初火車的全盛時期,豪華的包廂,應有盡有的美酒美食,彬彬有禮的侍者,使乘坐火車旅行成為名流顯貴們最為熱衷的旅行方式。

就想起早年乘坐傳統的綠皮火車,無數人難民般地蜂擁而上,有票的擠在狹窄的座椅上,沒票的席地而坐,覬覦着誰誰下車騰出的座位。坐在烏煙瘴氣的車廂裏,還要接受乘務員的查票、盤問。彼時坐火車與現時坐動車,有着天壤之別。曾幾何時,人們出行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追尋車輪軌跡的時代印記,不能不發出由衷的感慨。

北京會議結束後,我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太原,無任何功利目的,做一次純粹的旅遊。仍選擇高鐵,戴上太陽帽,拖着旅行箱,靜候在站台。“和諧”號呼嘯而來,人們魚貫上車,入座。列車無聲地啟程,播音員娓娓介紹,車廂前方紅色閃光字實時報着車速、時間、温差。是車內文化氛圍的感染,抑或是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乘客們個個都很紳士。小聲交談,沒有喧譁。取出椅背網兜裏圖文並茂的旅行雜誌,瀏覽幾頁。視覺有些疲勞了,便閉目養一會兒神。在輕音樂聲中,看沿途風景。車行在廣袤的原野,田園,河流,樹林,黃土,山坡……時而綠茵如畫,時而荒涼又壯觀。不同的物侯,不同的時速,讓你變換着角度看世界,你就是一個旁觀者。孤獨的你像是站在世界之外,以平靜的心態,看這塵世的一切。無論繁茂還是貧瘠,繁華還是貧困,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待到達太原,與接站的從未謀面的文友熱烈相擁時,煢煢孑立的你才深切地感知到,在這個紛繁的世間,你並非有依無靠,到處都有友情,有愛,是火車把友情和愛聯結到一起。

翌日,抱着探奇的心理去有着2700年曆史、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縣城平遙,還是乘火車。車行在三晉大地,感受古老中原的鄉土風情,便有了一份破譯古城千年傳奇的期待。和文友牽手走在曾被稱之為“東方華爾街”的古城大街,城樓、商鋪、當鋪、民宅、古寺、文廟、道觀……一種穿越時空之感油然而生。一路欣賞古樸的特色建築,追溯歷史、文化,讚歎一方人的精彩。對平遙,對山西,對曾經富甲一方的晉商有了些感性的瞭解,也對餘秋雨的《抱愧山西》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當然,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汽車是必不可少的。乘汽車往太原西南郊的天龍山,車在山路上盤旋,綠樹掩映的佛窟、寺院、亭台時不時映入眼簾。到得被譽為山西“小江南”的晉祠,更為那周柏唐槐、聖母殿宋代彩塑和難老泉“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叫絕。不由你不發古人之幽思,作今人之感謂。

黃昏時分,惜別文友,取出網上預訂的卧鋪票,登上返程的普快。一抹夕陽從右窗灑過,景物匆匆而來,又舍我而去。一個人專注的時光,又寂寞又美好。若耐不住寂寞,就和操着天南海北各種口音的陌生人聊聊天,吹吹牛,或打打牌。晚飯的時間到了,不去餐車,不吃盒飯,即使價格一降再降降到5塊錢。泡上一筒方便麪,鼻尖便瀰漫熱騰騰的鮮氣,紅燒牛肉的味道不錯。用這樣的形式享受時間,揮霍時間,感覺是何等愜意。夜幕降臨,車在黑暗中穿行,窗外或疏或密的燈火如閃爍的星星一晃而過,充滿神祕的色彩。路過小站,雄渾的汽笛聲劃過夜空,打破寧靜,是給夜壯膽,還是給遊子壯行?拉上窗簾,鏗鏘的車輪聲伴着飄渺的夜曲催我入眠。次日凌晨,走出車廂,披一縷晨曦,一身清爽,雜念無全,踏上回家的路。

歷史的火車頭絕不是一個概念,一個象徵,它實實在在地引領現代人的生活中。人至晚年,益發喜歡坐火車。隨火車走向遠方,遠方永遠那麼遙遠。在火車上思考晚年,心儀遙遠。什麼是晚年?晚年就是坐上了永不回頭的火車,奔向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