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廬山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裏有高峯,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

廬山散文

廬山

想説清廬山,你會一夜白頭。想説點廬山,用力或可做到。

廬山既古老,又年輕。説它古老,在我們一般人的眼裏,5—8億年前它就出生了,人類的文明才五千年。説它年輕,它當然極年輕,泰山在25億年前就出生了,但泰山是盤古頭顱變化而來的傳説,似乎盤古兩隻大眼還緊盯着太陽月亮而久久不肯閉上,總給人有種悲壯的感覺。泰山雖大,也雖經戰國時齊魯之士的無稽獻言,從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到宋真宗(1008年),前後1227年,帝王們在它的頭頂大事封禪,據説是他們自己一個人關住門在裏面搗弄,誰也不知道搗弄出了什麼,當然永遠也不會知道搗弄出了什麼,總之是有點“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味道。偉大而又渺小的贏政為了稀鬆平常的一次避雨,就封一棵樹為“五大夫”,還有石頭等等,都做了官。歷朝歷代那些做夢都想做官的人,摩挲着石官的肚子,攀附着鬆大夫的衣袖,搖着無奈的頭顱,發出嘖嘖的唏噓聲。

廬山就不同了,它不需要這個。“枯鬆倒掛倚絕壁”,鬆還是鬆,是更令人神往的鬆;石頭也還是石頭,是更神奇的石頭。整個廬山在鄱陽湖邊秀麗地站着,用鄱陽湖水濯濯足,以白雲擦擦臉,苗條多姿,變幻無窮,足以應對自司馬遷之後的人的棲息、探勝。陶淵明之後,中國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沒有幾個不在廬山留下自己的足跡,越到現代足跡就越密。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真是“奇”。瀰漫山谷的雲霧,一陣風過,轉眼就無影無蹤,山明水淨,湛藍的天空星星閃爍,幽靜的青山紅裝翠裹;眼前才一絲絲的雲絮,瞬間就波濤洶湧,萬馬奔騰,織成了一張巨大的天幕;忽作雄鷹翱翔,忽作仙女飄渺,忽而薄如蟬羽,忽而厚如巨峯。對廬山雲霧的描繪多如牛毛,讀者儘可在飲廬山茶時品嚐它的雲霧之味。廬山有“中國第二長城”之景,這裏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鶴的王國”之稱,那是靈動的長城,是飛騰的潔白的比第一長城更美的長城。為何黃庭堅的“三峽澗”三個大字能震撼長江,發出“長江三峽不過如此也”的豪言壯語,它只在廬山上的觀音橋下,而且能與長江三峽齊名?北宋四大書法家有三位都在山上留下不同字體的書法,而為何唯獨沒有蔡襄或是蔡京的?

有的人是詭譎的',但廬山的雲更“詭譎”,蔡京是詭譎的,是臭名昭著的,廬山的雲有迷惑有阻擋有塗抹有洶湧撞擊功能,就是讓你上不了山。新疆的天山天池,吉林的長白山天池,青海的孟達天池,浙江的天目山天池,都不敢用一個“大”字,但廬山有“大天池”。大天池有"三絕":龍首崖之險、凌虛閣之雲、文殊台之佛光。李白連三疊泉都沒有見到,只見到“開先瀑布”,就讚頌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去三疊泉還遠着呢。宋代詩人洪諮夔寫三疊泉“捉月仙人不到處,騎鵠凌風高着步。巃嵷翠壁插天開,天上飛來素濤怒。”白玉蟾寫三疊泉“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藥杵。 寒入山骨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鼓。 廣寒殿下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三疊泉在天上。餘秋雨先生在1999年隨鳳凰衞視走出國門,跋涉四萬公里,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面對“一路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都無所恐懼,在寫到三疊泉時説“在走向三疊泉的竭盡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我終於產生了熔鑄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給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着辦吧。”這是在20年前的1979年夏天,先生就有此長歎,可見廬山之奇了。按人之常理,要了解一件事物,就一定要深入其中,但廬山剛好相反,你就是很難看清它。這就是非常奇怪的事了,在雲遮霧掩中,廬山不會讓你輕易看清它的。中國人想像力豐富,自古以來,補天的石頭能口吐人言,東林寺慧遠門前的石獅也會大聲吼叫,還留有“虎溪三笑”的美傳,事雖荒唐,但正顯露出廬山的奇特的一面。清代舒白香記自己在廬山“瓶中米尚支數日,而菜已竭,所謂饉也。西輔戲採南瓜葉及野莧,煮食甚甘,晨餐時菜羹亦竭,唯食炒烏豆下飯”,但樂於在此棲居,除顯示出它奇艱的一面,肯定有它的神奇的地方。

廬山是説不清的。它年輕的肌體上,承受着人類文明歷程中太多的重負。佛家、道家、儒家,古人、今人、外國人。古人的名字就一大堆,王羲之、慧遠、陶淵明、謝靈運、鮑照、江淹、陸修靜、孟浩然、李白、韋應物白居易、顏真卿、歐陽休、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楊萬里、同敦頤、朱熹、李夢陽、王守仁、唐演、李時珍、康有為……他們都在廬山上玩了一圈,走了。餘秋雨先生説,“廬山的文化形象是在本世紀初年發生重大變化的,變化的契機是西人避暑,而結果則是以西方文明為先導的熱鬧。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槓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總的説來,這兒已不是中國文人的世界。”牯嶺東谷,有一條蜿蜒而來又蜿蜓而去的長衝河。在長衝河畔,有一座掩隱在一片綠蔭深處的英國券廓式的別墅。 這幢別墅,始建於1903年,由英國蘭諾茲勛爵建造,這一年,7月31日,慈禧下詔仗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新聞言論觸怒政府的記者。12月13日,英軍大舉入侵西藏,進抵西藏亞東。12月17日,美國的萊特兄弟乘Flyer飛機完成人類首次飛行。國家的無能,蘭諾茲勛爵把他的牀搬到廬山來了。1922年轉讓給巴莉女土。

1980年7月12日《廬山戀》電影在廬山戀電影院首映,截至2009年,《廬山戀》在這家電影院裏共放映了6300餘場,創吉尼斯紀錄。播放此影片是懷着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人們能在廬山相會,變冤家為親家,有情人終成眷屬美好願境。我以為,此片在“美廬”或其隔壁放映更好,讓泉下的“蔣總統”知道,懼往矣,廬山今日,一往情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廬山,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能概括它、説清它。你只能親近它,感受它,你有多高的智慧,它就有多深的難題。

在它身上,有佛家的舍預,有道家的耙梳,有詩人的點綴,有政治家的棲息,也有外力的割裂。前人留下的東西,在廬山,它會在不經意間,拂開自己的面紗,讓人們一點一點地看清,當祖國統一的那天,相信在廬山劇場會有更多的影片播放。

站在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盡收眼底,遠處淡淡的雲彩,高空中一個不是很大但卻是很強的聲音傳了過來:“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感悟廬山

山得水潤則崢嶸秀逸,水依山巖則嫵媚柔美。

浩瀚清澈的鄱陽湖與洶湧澎湃的長江簇擁滋養着一座險峻奇美的山,山上有峭壁懸崖深澗幽谷,有虯鬆勁柏怪石飛瀑,天然奇巧,到處藴含鍾毓靈秀之氣。

山有魂,水有魄,山連水接,魂魄相依。秀麗的山光水色交融映襯,美不勝收,於是就有了“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稱。這是一座兩億年前地殼運動中崛起的典型丹霞地貌的山,大自然鬼斧神工鑿造了它雄險奇異的丰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千百年積澱賦予了它永恆的生命。

有人説廬山是詩歌的山。五老峯上有李白慨然放歌的身影:“青天削出金芙蓉,吾將此地巢雲鬆。”香爐峯飛瀑前有他的喟然驚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花徑湖畔迴盪着白居易的吟哦:“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面對廬山難以盡述的旖旎風光,蘇東坡慨然揮毫,寫下了充滿睿智的著名哲理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上到處有詩人雅士們瀟灑倜儻的身影,廬山的山水草木間都藴藏着美麗的詩和動人的歌。

有人説廬山是座空靈禪悟的山。山上500多座寺廟道觀,匯聚成濃郁的宗教之風,廬山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歷代佛、道兩教高僧大師的足跡,每一塊山石每一棵草木都聆聽過高僧大師們的説教誦經。在仙人洞旁的老君廟裏,我們似乎還能聽到當年鐘聲洪亮悠遠的裊裊餘音,在香爐峯下的東林寺中,我們依稀還能聽到法師僧侶們虔誠呢喃的佛音。

有人説廬山是座洋溢着翰墨書香詩情畫意的山。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於南唐中期建於廬山,開闢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許多學識淵博胸羅錦繡的才子學士就是從這裏走出,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光輝的一頁,它影響了中國七百年曆史的進程。濂溪書院旁我們似乎能看到周濂溪先生致力於闡明理學講學時的風姿。蓮花峯下,分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陶翁豪放灑脱的身影。

有人説廬山是座神奇的山。它有泰山之凝重,有華山之險峻,有峨眉山之秀逸,有嵩山之雄渾,它是三山五嶽之縮影,它是神州大地上的奇峯。含鄱口的日出,香爐峯的瀑布,令世人神往。我國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一生從未到過廬山,而他的辭世絕筆畫卻是經數月勾勒渲染着色而成的巨幅《廬山圖》。而對人們的疑惑,大師回答説:“這張畫,畫的是我心中的廬山。”大師長期生活在國外和我國的台灣,卻無時無刻不牽掛着祖國,而在他心中祖國的象徵就是廬山。

呵!廬山,你是那樣的神奇而美麗,你是那樣的令無數炎黃子孫魂牽夢縈!當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這意味着中華民族的濃厚文化已被世界所承認。廬山,從此走進了世界人民的心中!

Tags:散文 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