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感恩與道德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02W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強大民族,要懂得感恩反思,要有心胸寬廣的大國心態,人類的最高智慧是“反躬自省”是感恩美德;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感恩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感恩的心,可以怡養性情”,“感恩的心,更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一個大智慧”。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生命需要感恩,感恩是人生天平上的祛碼,能準確地測出生命的重與輕。人,有血有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個懷有感恩之心的人,生活也將賦予他最大的回報。筆者在寫“感恩”這兩個字的時候,心被這些樸素平實的話所觸動,陷入對生活的回憶思索中,對人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拷問”,有的人是埋怨和悔恨,後者是懷念和感恩,很慶幸我們都是後者。

感恩與道德散文

感恩有益於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能促進社會和諧。目前,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中職生存在着一些令人擔憂的不良現象;精神空虛,缺乏動力,不求上進,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栽培,他人的幫助。它折射出社會發展中一些人為了追求個體的幸福、享樂和私利而違背自己的道德良知,對於曾經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不去感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職生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的缺失。

感恩是知足,不懂感恩,就會變得薄情寡義,一味怨天尤人。須知,抱怨永遠是生活的負數,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往往是缺少一顆感恩的心。我心感恩,碧血凝練,海枯石爛,千金不換。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親人,朋友,傳授知識的老師,大自然,生長的祖國,都是我們要感恩的。感恩父母斌予我們生命有養育之恩,感恩老師斌予我們智慈有教育之恩,感恩朋友間的友誼知遇之恩,感恩社會給予我們的關懷;人類的一切行為(活動)就都離不開情感與交流。“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人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合作,優缺點也會相互轉化,學會感恩,才真正學會做人。心智是思想的主宰,手攙相扶,共走坎坷人生,常感恩雪中送炭、湧泉相報的熱忱,一路攜手,坎坷也會變得平整。感恩是心靈中的養分,能夠滋養仁愛的道德種子,使其綻放真善美的花朵。心存感恩,就能做到自愛與愛人,以致人人相愛,生生相諧。這是人類生存的最高境界。

感恩是為人的基本準則,擁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斷盪滌靈魂,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懂得愛,才有機會彌補自己的愧疚。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彎腰,知足的人才知道感恩。貪婪的人,擁有再多也不知道感恩,他們的心被貪婪佔據,一心只想擁有更多,自然生不出感激之情。智效的人才知道感思。沒有智效的人,總是太相信自己,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把一切成功都歸功於自己的努力。每天都懷着感恩之心投入工作和生活,少一些牢騷,多一些踏實,少一些衝突,多一些諒解。筆者認為普良的人才知道感恩,才能心地坦蕩,胸懷寬廣;有感恩的人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滿足,更懂得奮鬥,更懂得奉獻,更懂得快樂,更懂得幸福。

感恩是人性的光輝。中華民族自古就是重情重義、感恩圖報的民族,形成了一種“感恩文化”。時至今日,感恩更加深深地紮根於每個人的心中,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中,成為每個人自覺或不自覺的行動。因為感恩是人類最樸素的情感,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感恩能使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感恩是慎終追遠、報本返始,引導民族直面歷史並感恩戴德、感念天地蒼生,孕育並強化民族古老的、本能的感恩心;三是昭示並強化一種與世推移、因時順變的文化自覺,一種順應自然、迴歸自然的文化理想,一種服膺天地自然律令的高境界的文化原則。

道德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社會的發展需要道德的調節,人類的進步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起着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用美好的想象導引生活中對善的守護,善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內心向善、知善、從善的信念,是真、善、美的統一,真的精神要求實事求是原則,善的精神要求方向、民主、平等原則,美的精神是審美滲透法的依據。互助友愛、和諧融洽,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是我們必須倡導生活性的道德教育。

由於當今生活世界中科學主義的泛濫、享樂主義的風靡、利己主義的猖狂,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環境中,不少人思想蜕變,觀念低俗,口頭上道德,行動上表現出道德能值幾個錢的卑鄙齷齪品質,揭示生活世界正日益遠離道德教育。現代道德教育意義的失落,是教學理念裏重視強調“才”而忽視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是導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發生的重大因由之一。一方面是由於道德教育日益遠離人們的生活,嚴重割裂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關係,造成道德低效,形成了現實生活中德的不諧音;另一方面是由於道德生活世界卻被科學世界所遮蔽而成為生活的背景世界,使現代人陷於孤寂無依的漂泊和孤獨之中是主要的原因。

當代道德教育由於失於真實而使自身陷入價值危機。這同時也意味着對道德的肯定性關係被打破,這就意味着道德作用和權威的下降。道德如若重新獲得引導主體道德生活、生成真正道德人的真實權威力量,就須迴歸真實即自身存在的運動方式,將自身建立在真理性之合理性根基之上,也就是在本體論基礎上獲得自己的真實意義。只有把人作為道德價值的載體,即由人承擔道德,道德才成為動態的意義。

道德的追求以人的存在為其本體論根據。亦即倫理學與本體論是統一的。道德的真實意義就在於實現道德與人的存在的本體統一。“自覺為人”就是道德的最高本質,因為道德教育體現着人作為類存在的自由自覺地本性,同時,它又使人不斷獲得併發揚自由自覺的本性。自覺為人是道德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終歸屬。只能是從道德的本真意義和真實使命出發,只有它才是事情本身,是問題本身,是真理本身。

從形上的道德觀出發推演出某種超驗的道德原則等等來進行道德虛無的填空,而是從人的自由自覺地社會實踐本質出發,根據當代中國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現實,用一種實踐理性來進行價值的自覺選擇。這就是以完整人的觀念為指導,從整體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出發,基於當代中國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事實進行理性分析和推理,以求得對道德教育路向的正當合理性證明。

從完整的人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好公民看成是道德人的一個層次,道德人的一個基本起點,而不是終點。把好人看成是道德人的最高層次,而非道德人的惟一表現形態。也就是説,從理論上,當代中國道德和道德教育在道德人的概念上應該拋棄好人與好公民孰為第一位的爭論,從現實出發,以整體的視角來建構,即以現代好公民為起點,尋求好人與好公民的統一。因此,以現代公民概念為起點,建構好人與好公民相統一的道德人,也就意味着當代中國道德教育需樹立一種清晰的現代中國道德人格形象。

面對當下道德滑坡與教育僵化的現實,迴應挑戰和解決問題的出路在於擴大道德生活空間,使道德教育具有更大的社會性、實踐性、開放性、包容性、滲透性,從而轉進為一種道德教化的過程與倫理道德體系的建構。另外一方面,道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遭遇危機,應賦有新的內容和形式,還應與其他學科,如文學、生態學等交融、整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認識自身,為自身存在設定較為完善的法則。

從文學上講,道德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意志與行動。道德的指向不是“世俗僵化的道德規範”,而是“真正的道德精神”;文學必然也是應然的對於倫理道德建設的責任擔當,既有利於人們對道德教化形而上的理解,不做抽象的玄論,也是希望通過對文學道德教化的具體落實進入深入到形而下的感性生活層面。並通過歷史的追問、中外的比較,挖掘出傳統教化的病根。

文學在深層的機理功能上具有對社會倫理道德傳承、建構、維持作用;論文的現實結論是;既不能忽視建構在倫理與道德基礎上的種種文學現象的闡釋,應加強文學自身倫理道德建設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養,要更好地加強發揮文學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建設作用;同時還要反過來認識倫理背景中的文學,即不能簡單地用某種道德標準去判斷文學的道德價值,或用某種道德觀念去對文學進行褒揚或批判,這也就是説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文學固然要受到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但另一方面,文學同樣會以特殊的力量反作用於道德,即文學具有獨特的倫理功能不應忽略的。

從人性學上來説,道德的支撐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於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環境之中的。道德不同於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它們具有內在的聯繫和功能互補的基礎。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保證執行的行為規範,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類精神的“他律”。而道德則是依據社會輿論、生活習慣、傳統倫理,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驅使和維持的一套軟的行為規範,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因此,法律的他律與道德的自律,以及它們這種表現為“硬”與“軟”手段,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維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

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隨之產生了人的物慾追求,唯利是圖、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貧富差距、環境惡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果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社會,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也不會走的長久。一個沒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將來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只能是中飽私囊、唯利是圖、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因此,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重塑社會的道德良心,迴歸人的生命尊嚴,用一顆愛心感化世人,温暖人間,並希望能借此喚醒人類的良知,道德的形成有賴於社會關係的形成和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才能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是值得倡導和扶持的德行。

道德是醫治現代社會個體身心失衡的良方;是人與他人和諧的指南,是人與社會和諧的助力,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嚮導。道德的形成有賴於社會關係的形成和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道德來源於對人與人合理關係的設想,目的是想通過這種合理關係來實現一種美好的生活。從本質上講,道德就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調節器。善是人類精神的一個永恆主題,人們追求善也是追求對自身的完善,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價值追求的有序性。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以非政府名義進行的非營利的、非強制的、奉獻性和救助性的活動,具有利他性、無償性與志願性的特點。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人性原因、以愛與被愛為前提,互尊互助為原則,追求幸福為目的,人類和諧為目標。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道德之光始終照耀着人的精神世界,它使人類具有了道德意義上的自我創造能力,並以其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永遠深情地眷注着人性的提升、人情的陶冶和美好習慣的生成,承擔起為人類營造精神家園的歷史使命。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道德使人的行為正確,日常道德理性由終極價值來引導。新的道德內容應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道德是培養、提高、完善人們的根本途徑,是養成人們志向、人格、責任感、團隊精神、寬容意識、謙虛謹慎、誠實、正直、勤勞、勇敢、感恩心態等優良品質。我們需要新的道德和崇高的嚮往,鼓起前進的勇氣和生活的力量,向前方、向未來憧憬,尋找人精神的道路、安置心靈生活的方向,是人希望道德生活追求的理想與幸福。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温馨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