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東平湖遊記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6.25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東平湖遊記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平湖遊記散文

東平湖古時稱梁山泊、蓼兒窪等,到清朝咸豐年間才正式定名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現在唯一遺存的水域。東平湖水域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是僅次於微山湖的山東第二大淡水湖。我對東平湖神往已久,可是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上一眼。

上週一,濟南放鬆户外羣組織驢友週日去東平湖划船並品嚐全魚宴,我喜出望外,早早報了名。8月25日,七點多鐘,我在家的附近上了驢羣租的大巴車。好傢伙,據領隊説,今兒去東平湖的驢友竟然租了兩輛大巴,足有百多人。也許是領隊疏忽還是業務不大熟悉,我們乘坐的大巴竟然跑過了一個接驢友的站點,撂下了十幾個人。過了有兩個公交車站的距離,領隊接到驢友打來的電話,對司機説,壞事了,落了個接人站點,我們再回去接他們吧。司機説,不大好掉頭啊,讓他們坐公交車過來得了。領隊讓那十幾個人坐公交或者打的趕過來,但這些人卻不大情願。大巴車停在路邊等了將近半小時,那十幾個驢友才徒步趕過來。大巴出了城上了高速公路,向着魯西南的方向疾駛。大約兩小時後,大巴下了高速路,剛進入東平湖濕地卻拋了錨。司機説,電路出故障了。司機鼓搗了半天,還是不行,驢友們只好下車,無奈地等待。因為已經離東平湖不遠了,另一輛大巴放下驢友後又返回來把我們接過去。我心裏就想,今天真是不大順,但願不要再出別的意外了。

大巴到東平湖東北部湖邊的一座亭子前停下了,驢友們下了車。亭子內坐了一些閒人,見我們來了都站起來,像是迎接客人似的。見亭子外面的湖邊十幾條小船一字排開,我才明白過來,這些“閒人”還真是在等候我們的呢。領隊讓大家六個人坐一條船,自由組合。我和同事W一起上了一艘小木船。上了船坐好,撐船人也上來了,為我們划船的竟是一位年齡在五十開外的老大姐。老大姐讓我們坐好了,然後搖起雙槳,小船在雙槳的欸乃聲中慢慢地離開湖岸,朝着湖心方向進發了。

這一帶的湖裏長滿了蘆葦,蘆葦都高出水面有兩米多,像原野裏的青紗帳似的。茂密的蘆葦蕩裏又開闢出若干條比較寬闊的水路,我們十幾條小船的船隊沿着同一條水路不甚規則地排成一隊,就像梁山好漢去執行戰鬥任務似的。蘆葦高出水面部分下半截的葉子多枯萎了,齊刷刷地,我問老大姐是怎麼回事。大姐告訴我,這是湖裏漲水時蘆葦被淹沒在水下的部分,湖水水位下降後留下的痕跡。

老大姐頭戴白圓檐的遮陽帽,穿一件黑底碎紅花的圓領半袖衫,青色長布褲,瘦長而黧黑的臉膛露着微笑,身體十分硬朗。我問,大姐高壽了?幾個孩子呢?大姐回答説,56了,兩個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我説,這是你家的船嗎?她説不是,是給島上老闆打工。她還告訴我們,家裏已經沒地了,都被湖水淹沒了,這湖就是他們的地。小船經過的地方水面上開始出現一些大團大團的葉子類似睡蓮的植物,仔細看看又不像,因為睡蓮的葉子較小,而且葉片光滑,這些葉子卻不僅闊大,而且葉子表面還密密麻麻地長了一些刺狀的東西,還有一些的葉子邊緣翹翹着,像個圍堰似的。我問大姐,這是什麼植物?大姐説,雞頭米。我沒聽明白,又問了遍。她説,你們看,葉子旁邊的水裏有些只露個毛頭的東西,那就是雞頭米,是一種藥材,你們看像不像雞頭啊?我讓她把船劃到接近“雞頭”的地方,準備掐一個看看。船上的女驢友率先接近了“雞頭”,可能是手剛接觸到雞頭米,就叫喚起來:啊呀,這東西還扎人呢。我也靠近一個“雞頭”,彎腰去掐,剛接觸到水下的莖杆,就被莖杆上的刺給紮了一下,疼倒不是很疼,卻讓人不敢再用力拽。原來,雞頭米水下的莖杆和“雞頭”上面都是滿布了刺的,我不得不放了手。老大姐見我們都掐不上來,她一彎腰順手就給我們薅起來一棵,扔到船艙裏,動作瀟灑利索。那青青的長長的莖杆像荷莖似的,“雞頭”略呈三角形,還真是酷像。我用腳將“雞頭”碾了一下,“雞頭”裂開一道縫隙,從裏面掉出來一些石榴籽一樣大小的籽粒,我嚐了嚐,覺得木木的,沒什麼特別的味道。大姐還薅上來一大片葉子,給船上的小男孩玩耍。那大葉子反面是紫紅的顏色,正面表皮上還真是一些凸起的錐狀的硬刺,十分犀利。

見識了雞頭米,我就問大姐,不是還有菱角嗎?菱角去哪裏採摘呢?老大姐指指水裏的那些一叢叢的葉子跟杏葉有點相像的植物説,那就是菱角。我説,菱角在哪裏呢?她説在水裏。我一彎腰就薅起一棵菱角來,見莖杆上面還真有三角形的'一些果實,只是個頭有點像花生米一般大。我問,菱角什麼時間才能成熟呢?她説,菱角就長這麼大了,一般都是八月採摘。來東平湖之前,我在百度上搜了下東平湖的資料,菱角是東平湖的特產之一,圖片上的菱角個頭比較大,跟黃姜似的。這反差也太大了,難道網上的圖片是虛假的宣傳?

小船繼續在蘆葦蕩裏前進,突然,船上的小男孩説,媽媽,看,那裏有個大鳥。我們都順着小男孩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隻通體雪白的大鳥站在蘆葦蕩一處翠綠的浮萍上,像一座塑像似的一動不動。有人説,像只白天鵝,也有説是白鷺的,正在爭論,大鳥忽然展翅飛翔起來,一霎就不見了蹤影。大鳥剛飛走,野鴨又出現了。離我們的小船二十幾米處的湖裏有兩三隻野鴨在水裏暢遊着。野鴨的毛色呈灰黑色,個頭不大,像鵓鴿似的。其中一隻也許故意表演給我們看,竟然貼着湖面飛起來,在大約十幾米處又重新落到水裏。其它幾隻也不甘心落後,紛紛飛起來,頓時,平靜的湖面蕩起了一圈圈的漣漪。

今天的天氣很好,天空湛藍湛藍的,天上飄着一大團一大團的潔白雲朵,如果沒有這些雲朵,哪裏是湖,哪裏是天,恐怕還真的難以分清楚。太陽光火辣辣的瀉在湖上,好在我們小船上有遮陽棚,我們不但受不到太陽的曝曬,而且還偶爾能感覺到涼颼颼的一縷縷湖風,十分舒爽。小船上有兩三隻閒漿,大家都覺得好奇,也有照顧老大姐的意思,輪流着幫大姐划船。輪到我劃時,我用力猛劃一陣子,小船還真的速度快起來,像飛似的。而一旦劃的節奏慢下來,小船速度接着也就慢下來,也怪有趣。

忽然前面航道兩側出現了成片成片的荷花,荷花有盛開着的,也有含苞的,也有耷拉着的綠蓮蓬。荷花都是那種粉紅色的,點綴在高高低低的翠綠的荷葉叢中,分外嫵媚誘人。我們船上有個三口之家,小男孩跟他媽媽要荷花,但離小船的近處荷花基本上都被遊人掐光了,再想掐,必須將船劃到荷叢裏去。趁着老大姐幫小男孩掐荷花的當兒,我起身替大姐划船,但雙手蕩漿時,雙槳卻不大聽使喚,划水也用不上力,小船就原地打轉轉。老大姐給小男孩掐了朵荷花,又教給我怎麼握漿把,怎麼用力,我雖然心裏也明白,但划起來,漿卻不怎麼聽話,這才明白,看似簡單的蕩漿,其實要掌握它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小船在水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才出了蘆葦蕩。這時,我們的視野突然開闊起來。往南看,往西南看,只見廣袤的一大片水面,水天相連,一眼望不到邊,平靜的水面就像一大片玻璃似的,陽光下閃着一大片金光。湖上幾乎沒有一絲風,那粼粼的碧波,又像一大匹巨大的綠絲綢上的褶皺似的,看得人心情十分舒暢。往西看,那不遠處,有一處小島,島上面是個村莊,也有樹木,小島南邊附近停泊了一艘較大點的船。老大姐告訴我們,這個小島村落已經空了,上面沒有電,還經常遭淹,現在都搬到你們上船那一塊兒去住了。我們的小船漸漸地靠近了那艘大船。與大船相連處修建了一處小碼頭,我們的小船就停靠在這裏。上了碼頭,通過一段竹橋,我好奇地登上那艘大船準備看個究竟。原來這是一艘水泥船,開不動的,其實又是一家湖上飯店。船的駕駛艙是廚房,封閉的;船艙是飯廳,三面敞開的,頂棚下面擺了五六張圓桌。碼頭遮陽棚下也擺了五六張桌子,一共算起來有十幾張桌子,正好可以招待我們一夥人,我估計我們今天中午必定就在這裏品嚐全魚宴了。

趁着還未開飯的當兒,站在小碼頭上,往西北方向看去,只見煙波浩渺處,還有一座鬱鬱葱葱的小島,我問身邊為我們撐船的老大姐,她告訴我,那個小島叫聚義島,離這裏有十幾裏呢。我説,我們可以去島上看看嗎?她説,像我們這樣的小船是不允許過去的,要去,必須坐大船。來東平湖之前,我上百度查看有關資料,據説,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島呈橢圓形,別看島嶼小,歷代卻都是軍事要塞,更是宋代梁山泊英雄的出沒之地。傳説,當年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之後,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此島又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上。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原來以為我們今天中午就是在這個島嶼上享受全魚宴的,經老大姐這麼一説,我知道我們今天是去不了“聚義島”了,覺得十分惋惜。其實,東平湖四周的古蹟比較多,像這湖西岸不遠處有個石廟村,就是古時的石碣村,是水滸好漢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的故鄉,村裏鄉親為紀念阮氏三兄弟,建有一座祠堂,取名“三賢殿”。至今“三賢殿”裏香火不斷。湖的東岸,宋公明當年率梁山眾好漢攻打東平府的駐軍遺蹟猶存。湖的南岸,有塊關於宋江的半截無字碑。傳説宋朝末年,宋江在鄆城縣衙當押司時,他帶領官兵押船運糧,經過此水域時,被一夥划着小船的人乾淨利落地把糧食劫去。其實劫糧人不是別人,正是梁山泊好漢朱貴。宋江與朱貴有八拜之交,水泊劫糧是他們早先預謀的。劫糧之後,宋江、朱貴就把糧食分給湖濱一帶的貧民百姓。當地百姓為了感恩宋江,就湊錢給宋江立了塊石碑,為了不讓官府察覺,因此碑上就沒有刻字。如今這塊無字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僅剩下了半截。這些有關水滸好漢的古蹟今兒都去不成,我的情緒就有點低落,覺得十分遺憾。

其實,我們無論到哪個地方旅遊,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景點看完,看透徹,或多或少地留下點遺憾都是難以避免的。反過來説,這又有什麼不好呢?如果把所有的景點都看完了,看膩了,你對這裏也就失去了興趣,再來也就沒有新鮮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