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閒遊同裏古鎮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62W

近來,蘇州一直天氣晴好,初冬時節,氣温不算太低,便想在這個週末獨自自由行,在蘇州的周邊古鎮走走瞧瞧,尋一份與水、與園、與鄉有密切關係的優雅恬靜。當然首選是同裏了,打算在同裏住一宿,第二天再去西塘。

閒遊同裏古鎮散文

網上查詢,去同裏的交通,還有景點與住宿。心裏有譜了,決定一人行。

週六上午,起早牀,用過早餐。學生華兵執意要送我去蘇州汽車南站,我真不忍心他花寶貴時間送我,我堅持説自己能行。可他還是堅執意送我到車站,直到8點15分,蘇州開往同裏的班車發動了,他才離開。

網上查詢説蘇州到同裏僅20多公里路程,坐班車只需三十多分鐘。沒料到,這班車在路上一直慢慢騰騰地開,簡直像老牛拉破車似的,車上乘客這麼形容的。有乘客不滿意了,直接對司機説,為何把車開這麼慢?司機説,車子是壞的,不好開快的,好像很有道理。另一乘客不滿地説:車壞了為何還開出來?司機不理睬了,照樣慢慢開。結果,短短的路程花了乘客的一個多小時才到終點。

一下車,轉乘五元的電瓶車去同裏景區。購一張50元的老年優待門票。在景區外,等待“泰來賓館”服務員接我。

接我的服務員接過我的揹包,放在她的電動車上,讓我跟她走。我下意思地有些不放心,於是説揹包我自己背好了,她明白我的意思,便告訴我説:我是老闆的妹妹,請放心,我是專門來接你的。我仍不放心,就讓她慢慢騎,我好跟上。過了一座石橋,左拐也不過一兩百米的距離,就到了泰來賓館。賓館就在景區內,離大門不遠處的商業街上,整條街都是青石板鋪就的,一看那些不規整被歲月的腳步磨得油光光的青石板,就知道自己到了古鎮。

初冬時節,已經不是旅遊旺季,入住的賓館幾乎不見一個住宿的客人,沒有一點人氣,顯得格外冷清。由於事先定好的大牀房,沒轍,人再少也只能硬着頭皮住下了。120元一間,條件極其一般,24小時供熱水,有空調,對此我也知足了。

此前,沒來過同裏,一放下行李,就揹着相機包,匯入了遊同裏的如織的人羣。雖然不是旅遊旺季,可是來同裏的遊客仍然很多,大多是一日遊。

週末,天氣又好,街上的遊客很多,都操着不同的口音,還有黃頭髮藍眼睛的遊客與我擦肩而過。無論男女老少,有的脖子上掛着尼康的相機,有的掛着佳能的相機,有的手裏拿着卡片機,還有的是手機,每到一地,必然要拍照留影。這與我在其他景點看到的情景沒什麼區別。

曾到過江南有着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浙江的烏鎮,也到過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平遙古城;在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於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疆域的“五溪苗蠻之地”的鳳凰邊城,也留下過腳印;還夢迴雲南的麗江古城,與這個被譽為茶馬古道的香格里拉的南大門,也是玉龍雪山腳下的曼妙水城有過親密的接觸;都是慕名而去的。

總想穿越時空去感受古鎮、古城那古樸的風韻,看看時光是否還帶着久遠的淡淡的金黃色浸染着那些白牆黛瓦的古宅與厚重的城牆。

每當身臨其境,不禁感慨,感慨先人們的智慧與閒淡的生活境界。更加感慨,滄桑歲月鐫刻在舊房屋上的老時光正慢慢消失。眼前看到的不再是原滋原味的古樸風韻,斑駁的老牆、風雨侵蝕的朽木……已漸漸逝去,只因開發AAAAA景區,免不了過度的現代修飾,早已將悠久歷史沉積下來的瑰寶粉飾的面目全非,這些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

當然,同裏也不例外。

不過也有令人感到欣慰的,同裏古鎮內還有不少原住民。商業街有很多的小店,幾乎都是前店後坊,而且是上了年紀的老同里人在經營手工製作的糕點店,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承襲的是一種傳統。尤其是見到滿頭白髮滿臉鄒紋背也有些佝僂的老者,一人打理着“林家鋪子”,倍覺親切,我便忍不住要品嚐他的傳統食品芡實糕。這點讓我覺得同里人是認真的,可親的,他們把自己的傳統真實地展示給了八方遊客。挺叫人懷舊的。這與烏鎮的西柵沒有原住民是大不相同的。

這裏很多店鋪還保留着傳統的店鋪門板,沒有了稜角,沒有了油漆的光澤,那一片片窄而長的疊靠在牆柱邊的門板,它留住了舊日的時光,給人很多回望歷史的懷舊遐想。在人羣中,我會多看它幾眼,有如傳奇的歌詞唱的那樣,“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而那種現代的冰涼的金屬捲簾門,我早已熟視無睹了。

再來説説同裏的橋。同裏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水網縱橫,有風格迥異的橋樑四十餘座,而且多為自宋代到清代所建的古橋。

其中橋齡最古老的為思本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歷盡滄桑的古橋仍堅固地跨越於川清水秀的河巷之上。

古鎮第一高大的橋為泰來橋,同里人習慣稱之為好運橋。其橋面由三塊長長的石板鋪就,橋有多長石板就有多長,此為泰來橋的一大特點。站在橋上,視野開闊,望盡橋下長長河道,悠悠綠水。我入住的賓館與橋同名,也許泰來賓館老闆是想討個好彩頭,期盼生意好運來。

古鎮尤為著名的有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成品字形架設於河道上。這三橋在同裏百姓心中是太平、美滿、吉利的象徵,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壽都有“過三橋”的習俗。因此,許許多多的遊客也入鄉隨俗,成羣結隊地過三橋,把美好的希望寄託於此。這倒成了風景區的一景。

這次來同裏,我不會錯過退思園。是因讀過中國古建築學家、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的`《園林清議》,其中一文便是《同裏退思園》。説到這本書,還得感謝女兒,是她送給我的禮物。

我來蘇州後,前前後後遊了蘇州不少園林。女兒見我對園林感興趣,便在網上為我掏了兩本很有價值的書:《園林清議》、《梓翁説園》均為陳從周着。初知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也是今年的事了。從文章裏還了解到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同裏出生了一位名為計成的人,他在中國造園史上享有不朽的盛名。其着作有《園冶》一書,是造園學的經典着作。不難想象,為何江南園林盛名揚天下,原來造園學説的祖師爺就在同裏。

同裏的退思園集清代園林之長,小巧精緻,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園內的亭台樓閣及山石都緊貼水面,故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稱退思園為“貼水園”。我選了後花園內一幽靜處小歇,雖有遊客往來不息,但我卻能靜享這江南精緻園林裏的優雅與恬靜,心無雜念,目無他景,靜靜的我彷彿入了畫。

同裏與水有不解之緣。正如陳從周先生高度評價同裏的水:“同裏以水名,無水無同裏。”在地圖上看同裏,可以把它想像成猶如一朵睡蓮浮躺在水鄉澤國,更像是鑲嵌在湖泊環保中的綠寶石。若有機會在飛機上俯視這塊綠寶石,也算又添一美夢成真。

這次來同裏,可捨得花銀子了。閒逛到中國蘇州同裏王紹鏊紀念館,見有一人在經營名為茂竹園的金石微刻,便駐足觀賞他的金石微雕作品。石頭種類很多,有青田石、巴林石、壽山石。小小石頭形狀各異,色澤花紋種類繁多。

擺放在精緻的小長方盒裏多數是刻好的名人詩詞,透過放大鏡能清晰看到那嫻熟的行書躍然在小小手指大的石頭上,甚是喜歡,動了買的念頭。選了四款不同的詩詞,再續雕上姓名,打算送給自己,還有喜歡的人。一結算,哇,“五百大洋”就從腰包裏花出去了。

同裏初冬的夜晚,多數店鋪早早打烊,安靜,一點也不張揚。遊客不多,你可以找一小店,買點吃的,便能與店老闆隨意地聊聊,聽聽他們説同裏的故事。總能感覺他們生為同里人的自豪。

同裏的街巷、同裏的名人、同裏……本是一本厚厚的歷史書,無法掩卷,就揣在懷裏繼續重温吧。

夜歸賓館,枕河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