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敖包、經幡和勒勒車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6.15K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中讀不到的,出行中可以讀到。

敖包、經幡和勒勒車散文

敖包、經幡和勒勒車,這些漢族人過去並不多見的東西,我是在一次西藏和內蒙草原行中才搞清楚的。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就從《敖包相會》這首很好聽的電影歌曲中,知道大草原上有敖包。但敖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沒有深究過,在很長時間裏我想當然地以為敖包就是蒙古包。直到2002年夏秋我去了一趟內蒙的錫林格勒草原,經過蒙古族導遊小姐的介紹,我才弄明白了敖包是什麼。

導遊小姐説《敖包相會》這首歌,中國人唱了幾十年,大家都知道敖包。但究竟什麼是敖包,很多人不太清楚,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初來大草原,都以為敖包就是蒙古包,或者是寺廟。其實不對,所謂敖包,又叫鄂博,在蒙語裏是“堆子”的意思。草原廣闊無垠,蒙古各部落為了標明各自的部落疆界和道路,就用石頭、木料、柳條或者沙土堆起一個堆子,這堆子就是敖包。在大的堆子上有的插着部落的旗幟,以示部落的領地和威儀。敖包的初始意義,只不過是路標或界樁而已,它是人們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設地界而採取的智慧之舉。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圖騰,崇拜它,信仰它,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敖包成為了祭祀神靈和頂禮膜拜英雄、祭奠祖先的祭壇,牧民藉此以祈求平安、吉祥和幸福。時至今日,敖包又有了旅遊文化的功能和色彩,如今去草原的旅遊者,敖包是必到的一個參觀景點,許多人甚至也在那裏上香、跪拜、祈禱一番。2012年7月我去呼倫貝爾,就在海拉爾市遠郊遊覽了一個既供牧民祭祀也供旅遊者參觀的敖包。

祭祀敖包,是古老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這種活動一般安排在夏曆的六、七月,由蒙古族喇嘛主持儀式,場面盛大恢弘。眾喇嘛在敖包的正面焚香誦經、頂禮跪拜,牧民則圍跪在另外三邊,喇嘛用法號奏出雄渾蒼涼的法樂,這法樂伴隨着眾人誦經和祈禱的聲音迴盪在草原的天空。末了,所有參加祭祀的人圍繞着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希冀,許下心願,據説就可以將願望變成現實。

祭祀儀式結束後,牧民們還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這個時候,姑娘和小夥子則藉此機會躲進草叢裏,談情説愛,互訴衷情,相約再會,這就是敖包相會。

敖包,不是蒙古包,卻比蒙古包有着更多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容。

從關於西藏的影視作品裏,常常看到一種印有藏文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組合在一起的小旗子,它們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於兩個山頭之間。在公路或河邊,也常看到一堆土石的中心豎着一根高高的'木竿,從木竿的近頂處往下向四面八方拉着許多條呈輻射狀的繩子,繩子上掛滿了五彩的小布條,這是什麼?紅紅綠綠的,僅僅是為了好看,有色彩,還是另有別的作用?神奇的雪域高原,我覺得這東西也挺神奇的。2007年夏天,我和幾個朋友去了西藏,在雪域高原轉悠了一個多星期,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羊卓雍錯和拉木錯湖畔、在青藏公路和雅魯藏布江邊,一路上在藏族同胞民居的屋頂上、門樓上都看到了隨風飄揚的五彩布條。

“那是什麼?色彩繽紛還挺漂亮的”我問。“那是經幡”導遊説。

“是做什麼用的?”

“這是藏人相傳已久一個有特色的習俗,它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用來祈求福運興昌、消災滅殃的。”

“不為好看,幹嘛搞得花花綠綠的?”

“經幡的色彩有寓意有講究,可不是隨意排列的,一種顏色代表了一種自然物,紅色好像是火,綠色是草和樹……”多問幾句之後,導遊小姐也語焉不詳了。回來上網搜素,終於弄明白了經幡的種種問題。

經幡是用羊毛和棉花等材料相互混合製作的一種質地上好的薄布。經幡有五種色彩,並且排列有序,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必須按照順序排列,最上面的是藍色,代表藍天,然後是白色,代表白雲,白色下面是紅色,代表火焰,再下來是綠色,代表綠水,最後是黃色或棕色,代表黃土大地。五種顏色如此排列,客觀地反映了大自然從天到地的物質存在的空間順序。藏人世代生活在高原上,更敏感於天地萬象的變化,自然界風調雨順,人間就太平祥和,自然界災害頻發,人間就不得安寧。五色經幡的色彩和有序排列,實際上表達了藏人渴望自然和順、天下太平的心理寄託。

當然,除了用五彩在經幡上寓意外,我在拉薩大昭寺廣場上還看到另一種經幡。它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顏色單一,或白或紅,上面有用木板刻印的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以及栩栩如生的鳥獸圖案,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杆上,插立在大昭寺的庭院前。文字可以直接用來表意,經幡上的這些文字,大多反映了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教誨。

經幡掛在山頂河邊,日曬雨淋,易於褪色,它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徵物,每年都要換新。換新是要挑好日子的,根據藏族歷算,要選擇藏曆新年後的一個良辰吉日。據説,這天早上,全院的人都要盛裝出席,齊聚樓頂,舉行一個隆重、歡樂的插經幡儀式。因為在藏人看來,掛經幡具有無上功德,將經幡置於雪山上,或掛在大河邊,對山上的生靈、水裏的動物、水流過之處的、喝水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有極大助益。路上、橋上和房子的四方四隅插上經幡,來往的客人和住在、甚至死在屋裏的人和昆蟲都能往生西方淨土。無論人還是其它生靈,只要看到經幡,就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利益與加持。

西藏的導遊還對我們説,人們掛經幡,風吹幡動,其功德就如同不停地持誦經文。

草原上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萋萋芳草和彪馬肥牛,人們都很喜愛,但我更喜愛的還是內蒙草原上那些優美動聽的蒙古族民歌,從胡鬆華的《讚歌》到騰格爾的《天堂》,從王樹理、吳秀雲演唱的《敖包相會》到德德瑪的《我和草原有個約會》。最近兩年,還常聽到烏蘭其其格等人演唱的以勒勒車為主題的好聽的歌曲。一首叫《勒勒車轉着日月》的歌中唱道“草原上的車變了很多,阿媽還是喜歡那輛勒勒車,勒勒車轉着日月,把阿媽的日子灑向長長的車轍”,歌是好聽,但什麼是勒勒車,為啥叫勒勒車,我不明白。草原上的車變了很多,為什麼老阿媽還是喜歡那輛勒勒車呢?

去錫林郭勒草原旅遊,我有幸看到了勒勒車。導遊介紹,草原上的勒勒車,全身都是用樺樹或榆樹木組成的,不用鐵件,車身輕便、結實。勒勒車車輪特大,高達一米五、六,非常適合在深草地、雪地和沼澤地裏行進,由於速度快,曾有“草上飛”、“草原之舟”的美稱。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經常各地遷徙,從古至今,勒勒車一直是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搬家遷徙、運糧運水、經商出遊、部落征戰等,都離不開勒勒車,需要時勒勒車可以組成龐大的車隊,由十幾輛甚至幾十輛車首尾相接而成,有一個人駕車就可以了,為了不使車隊走散,每頭牛的犄角都用繩子拴緊相連,最後一輛車拴有大鈴鐺,叮噹叮噹地響,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夠聽到。

勒勒車是個統稱,根據用途的不同,達官貴人坐的叫轎車,運送佛爺佛具的叫佛爺車、送水的叫水車、當倉庫用的叫庫房車。我國古代,秦漢之際,匈奴人就懂得造車。勒勒車有記載的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南北朝時期,鮮卑、柔然、鐵勒(又叫敕勒)等少數民族,造車的技術已經相當高超。如今草原上到處是摩托車、小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只有在錫林郭勒的草原腹地,仍存有一定數量的勒勒車,草原上其它地方已難以見到勒勒車了,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勒勒車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瞭解了勒勒車的前世今生,我很能理解蒙族老阿媽為什麼還是喜歡那輛勒勒車。草原沒有了勒勒車,真不知道是該慶幸呢還是該悲哀,勒勒車和蒙古包一樣,也承載着蒙古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不要忘了,作為蒙古文明的一個代表,勒勒車在蒙古族的發展史上曾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了,在內蒙古高原走了一趟,我知道,“勒勒車”是因牧人趕車吆喝牲口的“嘞嘞”聲而得名。勒勒車,又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因常以牛拉動,所以也叫蒙古式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