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林語堂與梁實秋的散文特點?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74W

林語堂與梁實秋都是著名的作家,大家知道林語堂與梁實秋的散文特點?供參考!

林語堂與梁實秋的散文特點?

一、相同點

(一)作品中都藴含着濃郁的文化意藴

林語堂曾自豪地説:“我的最長處就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的確,作為一個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教會學校讀書、廣泛接觸外國傳教士、很多閲讀西方科學書籍的文人,他對西方的文化可謂瞭如指掌。晚年他編撰漢英詞典,足可説明他的文化底藴有多深。當然,對西方的文化的熟悉,並不意味着對中國文化的數典忘祖。他在清華大學期間很多涉足中國古書、從《唐詩》、《紅樓夢》到《人間詞話》,甚至名不見經傳的雜著,彌補了他在中國文化方面的不足。這些文化因子浸潤到一起,使他成為博學的作家和學者,所以當賽珍珠一看到他時,便把他定位為介紹東方文化的最佳人選。

與林語堂的自信不同,梁實秋表示:“我向不侈談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較。”對這一表白,我們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謙虛”,由於洋洋30萬字的《雅舍小品》,143篇散文精品,不可能脱離中國堅實的文化底藴,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再來看看他的成長經歷,他出生於北平一個傳統文化相當濃厚的家庭裏,從小飽讀古代典籍,再加上父輩的言傳身教,使他具有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追求正道、自尊自強、寬厚謙謹、寧靜致遠。這些風格都散發在他的散文中,如《中年》《老年》《男人》《女人》等等。

(二)作品都深受明清小品文影響

作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林語堂和梁實秋都從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最明顯的莫過於明清小品文。可以説,小品文的精神滲入到他們的靈魂,直接作用於他們的精神觀念、人生方式和審美趣味。以至於出現這樣的奇觀:提到小品文不能不想到林語堂,説到林語堂又不能將他與小品文分開,林語堂幾乎成了“小品文”的同義語。而梁實秋繼承發展了這一文體的.優勢,尤其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態上更有所超越。形成了傳統小品文在現代文學中的發展盛況。

(三)作品都主真,強調幽默,。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稱,在中國文學中,“真正的幽默,學士大夫,已經是寫不來了,只有性靈派文人的著作中,不時可發現很幽默的議論文,如定庵之論私,中郎之論痴,子才之論色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林語堂是最先把“幽默”翻譯過來的,並於30年代加以提倡。在他的帶動下,“幽默小品”以上海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開去,1933年文壇被冠以“幽默年”。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轟的一聲,天下無不幽默。

梁實秋散文的幽默境界,在現代散文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司馬長風曾這樣評述:“在現代散文作家中,論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實秋,其次是錢鍾書。”可見他的散文幽默之濃烈。他的幽默多以學者手筆出之,文中經常穿插着中外文化史上趣味的軼事、掌故、俚語、人物。宏富的學識和非凡的記憶,使梁實秋的幽默帶着很濃的書卷氣。

二、不同點

(一)美學觀念的差異

林語堂崇奉浪漫主義,在文學藝術流派的選擇上,高揚表現派。他認為表現派之所以值得標舉,在於她的美學理論的純粹性,即注重作家個性的傳達,注重創造中的心理因素,而與道德判斷、文學傳統,乃至社會功利等外部規律無關。顯然,這是屬於以創作主體為中心的作者本體論的美學理論體系。

與林語堂相反,梁實秋所崇奉的是古典主義。他認為,西方文藝思潮的派別雖然很多,但主潮只有兩類: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而以《詩學》為代表的古典主義美學理論,其正統地位是不可動搖、不容置疑的。梁實秋對兩大思潮曾做出價值上優劣的判斷:“‘古典的’即是健康的,由於其意義在保持各個部分的平衡;‘浪漫的’即是病態的,由於其要點在偏畸的無限發展。”也就是説,只有古典主義的理性節制與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浪漫主義那種偏頗畸形的情感發泄是病態的。對浪漫主義的貶抑,對古典主義的褒揚,溢於言表。

(二)語言風格的差異

林語堂散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注重從口語中汲取營養,他多次談到《紅樓夢》在俗語運用上的巨大成功,笑有些現代文人連襲人紫鵑都不如,他的文章中,“這會兒”“轉念頭”“下死勁”一類的詞俯拾皆是。語言生動活潑,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很“恣肆”的。他曾説:“潑婦罵街,常近聖人之言”。

梁實秋的語言,則顯得見解古樸,多用四字句,雜陳長短句,整齊而不呆板。錯綜婉轉,字字珠璣。他認為現代散文有兩大毛病:一是太過於白話化,一是過分西化。太白化失卻了傳統散文的精華和藝術性,枯燥無味;太歐化則帶來了生硬艱澀的弊病,這兩者嚴重影響了白話文學的發展。而他的散文語言則汲取傳統文言及白話之優而捨棄其劣。比起林語堂來,語言更通俗,而又圓潤質樸,深得傳統文學精髓。

三、結束語

林語堂和梁實秋,曾經一度在大陸文壇寂寞無聲,前者由於提倡“幽默”“閒適”而被主流文學拒之門外,後者由於“抗戰無關論”而被扣以“反動文人”的帽子。當歷史的迷霧一層層被撥開之後,我們才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尤其是在現在,“21世紀需要林語堂”“21世紀需要梁實秋”。兩位大師的文化意識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家,讀他們的作品,能夠使我們在這喧囂的塵世求得心靈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