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適合朗誦的散文《火鍋》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89W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下面是關於適合朗誦的散文《火鍋》的內容,歡迎閲讀!

適合朗誦的散文《火鍋》

我家有一隻錫殼銅心的老火鍋。若問它有多大歲數,很難説清。我家住在九壟地滿族鎮鑲紅旗滿族村。解放前,村裏有一户姓那的財主,據説是那拉氏的後代。土改那年分浮財的時候,在城裏飯莊當跑堂的伯父,綾羅綢緞他不要,單單抱了這隻老火鍋回來。

火鍋是滿族先祖發明的。起先,滿族的先祖大多居住在長白山、大興安嶺一帶,以牧獵為主,早出晚歸,用餐不定時。為了禦寒,家家都備有黃泥做的大火盆。大森林取之不竭的木材為大火盆提供了充足的炭火,在炭火之上坐一隻瓦盆或瓷盆,就能使盆裏的飯菜保持温熱。菜不夠吃的時候,再把鮮肉和青菜填進盆裏,一邊吃一邊填,這便是火鍋的雛形。努爾哈赤為了統一東北,東征西討,廢寢忘食。為了讓老罕王也能吃上熱乎飯菜,又不能使用民間的泥盆瓷鍋,能工巧匠們就發明了爐、鍋連體的銅爐,這便是火鍋了。最初的火鍋高大笨重,有二尺多高,一兩百斤重,經逐步改進,才有了今天的模樣。但那時的火鍋絕對是宮廷的御用品,老百姓是不能用也用不起的。後來,火鍋才逐步由滿族宮廷傳出來。到了民間,也只有少數有錢人家能享用得起。“買得起火鍋吃不起”,大概這便是多年來人們望“鍋”興歎的原因吧。當年,我們家這隻老火鍋大概是全村乃至全鄉唯一的火鍋,其身價之高便可想而知了。在村裏,除了伯父會使用火鍋,再無第二人。因而,伯父隨着這隻老火鍋很是風光了一番。

我小時候,每年年三十能吃上一頓火鍋。但我記得除了幾隻乾巴蝦、半碗蠣蝗之外,再就是酸菜豬肉了。肉是不管夠吃的',用凍豆腐和粗粉條充數。吃的時候,除了覺得“熱乎”之外,跟豬肉燉酸菜的味兒沒什麼兩樣。令我驚奇的倒是酸菜下去會變綠。上了中學才明白,那是酸菜跟銅鏽起了化學反應,是有毒的,不禁有點後怕。當時,我叫不準是火鍋還是活鍋,然而我很自豪,在小夥伴們面前吹噓:“我今年又吃活鍋了,那酸菜一下去就變綠,嫩去了!”小夥伴們更可憐,瞪着好奇的眼睛問:“活鍋是什麼樣的?”“就是能活動的鍋呀!”

時間長了,耳濡目染,我也大致掌握了吃火鍋的步驟和技法。比如,涮火鍋的肉不能用刀切,要提前把肉凍得棒棒硬,然後用木工刨子刨,使肉片如刨花一般薄而且打卷兒。下火鍋的湯必須用烀肉的湯,肉湯又渾又膩,這就要看廚師“清湯”的功夫了。伯父的做法是這樣的:先把排骨洗淨,再把排骨在清水裏浸泡一天一宿撈出,留下微紅的血水,待肉湯煮沸時迅速將血水氽入湯裏,這時就會看到油膩如同滷水點豆腐一般被點成棉花狀物體漂浮在上邊,此時迅速將“棉花”撈出,鍋裏就剩下清澈而且鮮美的肉湯了。

後來,鄰居們有高朋貴客來,偶而也來借火鍋,並把伯父一併“借”去,為他們下火鍋。有一天,大隊支書來“借”伯父,説公社社長要來,叫伯父去給下火鍋。支書問伯父需要準備什麼材料,伯父於是開菜單如下:“大蝦、冰蟹、海米、蟹肉、乾貝、銀魚、幹海兔、蠣蝗、紫菜、粉絲、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酸菜、凍豆腐、雞湯、韭花醬、麻醬、辣油、芥末、腐乳、味素、米醋、蝦油……”點得支書直皺眉。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我以前吃的火鍋,原來是“冒牌火鍋”或“簡易火鍋”呀!儘管支書沒準備齊全這些材料,也把社長吃樂了。有一天,竟把伯父連同火鍋“借”到公社,用火鍋招待縣領導。這是伯父侍奉過的最大的官,因而,伯父很是自豪:我鄭大火鍋給縣太爺下過鍋子吃。“鄭大火鍋”的大號也由此傳播開來。——這當然是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從1978年開始,伯父便用這火鍋去掙錢了。相親、會親家、老人壽誕什麼的,誰個不想把“鄭大火鍋”接去顯赫顯赫。物以稀為貴,伯父下火鍋的價格由一次10元漲到20元或更多,時間也從正月擴展到全年,伯父也由舊社會的飯莊跑堂成了這一帶有名的火鍋廚師了。幾年下來,伯父賺了不少錢,因為那隻火鍋是他的專利。

那年春節,在公社衞生院當院長的大姐夫——伯父的女婿把火鍋借去了,要請醫院的朋友們吃鍋子。姐夫學會了下火鍋的步驟,卻忘記了往爐底的水槽裏填水,結果,把爐底的錫燒化了,化了一個大洞。這可惹了大禍了,伯父説:“你把我房子點着了,我不難受,你把我火鍋燒壞了,這是燒了我的命啊!”為這事,伯父把女婿罵了個六門朝頂,非要他賠個相同的火鍋不可,直罵得女婿幾年沒敢登門。

這幾年,火鍋多起來了,品種也五花八門。什麼電火鍋、電氣兩用鍋、電炭兩用鍋、紅外線鍋、酒精鍋呀,還分什麼多人鍋、單人鍋呀,你這麼説吧,現在的火鍋幾乎像水壺一樣,家家都有。因此,伯父的老火鍋被人冷落了,他的手藝也被人冷落了,就像人們遺忘了村裏的第一台老紡線車那樣。氣得伯父直罵:“家家都置火鍋,成什麼體統!”可他也不得不折服:昔日宮廷裏的火鍋,現在已走進千家萬户了。

去年春節,大姐夫初一便來到了伯父家,把一隻紫紅色的火鍋捧到伯父面前:“爹,這是從瀋陽捎來的紫銅火鍋。”伯父擦了擦昏花的老眼,拍了拍銅蓋,鍋蓋發出了銅鑼般的脆響。伯父樂得兩眼成了一條線,顫兒顫兒地説:“好,好,這才是奉天清廷正宗貨哩!今兒個,爹再賣賣老。”

火鍋的爐膛裏,炭火正紅;鍋裏,翻滾着沸騰的生活;屋裏,飄溢着時代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