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我是這樣教育兒子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一]

我是這樣教育兒子的散文

在孩子剛讀三年級的時候,父親把一部教育專著《學會生存》交到了我的手中,他感慨萬千地説:“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世界各國教育考察後做出的報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去仔細地讀一讀,作為孩子的母親,你也應該讀一讀。”

接過父親手中的書,我突然感覺它是那麼的沉重,反覆讀其中的論點,覺得就如同黑夜中一盞耀眼的燈光,瞬間照亮了我的心靈。

書中這樣描述作者在日本東京訪問時看到的一幕:

那年冬天,東京的天氣十分的寒冷。有一天大雪紛飛,看到日本的孩子們去上學,沒有汽車接送,沒有家長陪同,而且,每個孩子的腿都光光的,沒穿長褲,凍得通紅,卻個個歡呼雀躍着,三三兩兩、歡歡樂樂走在路上。作者感到很驚奇,以為是偶然的“鍛鍊”,後來才知道是人家的磨難教育,從小把孩子投入艱苦惡劣的環境,讓孩子學會為生存而掙扎……”

讀着讀着,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想到了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知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含在嘴裏怕化了,揣在懷裏怕捂了,捧在手裏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寵得好金貴;想到我們城市裏的孩子,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做功課還要父母在一邊陪着……想着想着便下了個決心:再不能這樣下去了,要從我做起,從自己的孩子做起,進行磨難和挫折教育。

第二天晚上,我就對兒子説:“從這個學期開始,你要自己去上學,媽媽不再送你了。”不料話還沒説完,兒子就大聲地説:“好的,媽媽,以後上學、放學我就不要你接送了,我自己上學、回家。”聽兒子這麼説,我心裏還挺安慰。於是,一連幾天,我帶着兒子去認路,告訴他該怎樣坐公交車、下車該怎樣走到學校。再連着幾天,我悄悄地跟在他後面,有一次,看到兒子不等綠燈亮起,就蹦着跳着過馬路,我的心一下子就揪緊了,旁邊的一位大姐還説:“這孩子的父母也真夠忙的,孩子這麼小,就讓他一個人過馬路,真是……”聽得我心裏一顫一顫的,是啊,孩子畢竟還不到十歲,這樣做是不是有點早啊!

我對孩子的教育計劃初戰告捷,接下來,對孩子加強了安全方面教育。孩子在獨自上學的過程中漸漸地學會了獨立。對他而言,沒有媽媽在身邊,開始還有點不適應,很快他又覺得挺開心的,兒子還經常去攙扶那些正在過馬路的老人家,在公交車上還常讓座給別人。有一次,我發現他小腿上有幾塊摔跤過的痕跡,褲子上也有,問他是不是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摔的,兒子一臉委屈地告訴我,是因為讓座給一個小弟弟,在車子急剎車的時候,沒拉住扶手一屁股摔倒在地上,到現在還很痛呢?我對他説,沒關係,你做的很對,不過以後一定要拉住扶手。嘴上説的容易,其實在我內心,還是很心痛兒子的。

孩子在漸漸地成長着,經過幾個月的鍛鍊後,獨自上學,對他來説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在這個獨立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很多的生存方法:自己揹着重重的書包坐公交車、過馬路、放學後自己回家開門、洗手然後做功課。

在孩子那裏,我也學到了許多許多,包括愛的方式、生存的方式……我常對兒子説:“謝謝你,孩子,謝謝!”

[二]

父親是一位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育人無數,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常對我説,教育的本質是激發學生的智力的,這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對智力的理解。在我們國家,智力與知識等同,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直至演化為“分數就是力量”。

在這本書中,“學會生存”的教育認為:

“智力是一種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並能機智地去對付周圍世界挑戰的能力。就是説,智力就是一種適應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知識再多,面對高技術的信息時代,也終是那種固守一隅,無力應變的“現代文盲”因此,現代教育認為:上學期間的“學習”,不是為了分數的學習,甚至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為了“學會學習”。因為現代教育的高速變遷,早就迫使人們必須“終生學習”。“學會學習”是“學會生存”的同義語。

“學會學習”?讀到這裏,我不禁掩卷思考:難道我們竟不會學習嗎?

有一件關於如何學習的事,至今還令我記憶猶新。

兒子剛進入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時候,學習一下子緊張起來,難度也越來越高。説實在的,有一些題目,並不適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完成。

一天,夜已經很深了,見兒子還在燈下寫作業,便問:”怎麼還沒有做完?兒子低着頭,輕輕地説:“今天語文默寫,有兩個字我沒默出來……”我一看,原來,兒子把“不脛而走”的“脛”寫成了“徑”、“斬釘截鐵”的“截”少了一點,老師要罰他,方法是每一個詞語抄50遍。

我問兒子:“你覺得老師這樣懲罰你,對嗎?”

兒子説:“對”。

“為什麼?”我的腦袋“嗡”的一下子。

“老師説,錯了就要罰,否則記不住!還有的同學錯3個以上,要抄100遍呢?

我的眼前又浮現出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小學生期末考試考了86分卻被老師毆打,打的正好是頭部,當場就昏迷了,經緊急搶救,才挽回一條生命,但由於所打部位不當,最終成為植物人。

記者去那所小學採訪。記者問那個班上的學生:“老師打××了嗎?”

學生們同聲回答:“打啦。”

記者問:“你們認為該打嗎?”

記者問那個班上的學生:“老師打××了嗎?”

學生們同聲回答:“打啦。”

記者問:“你們認為該打嗎?”

學生們又同聲回答:“該打。”

記者問:“為什麼呢?”

學生們回答:“老師説了,不打記不住……。”甚至不少家長也這樣回答。

我的天,謝天謝地,我的孩子只是被罰抄,沒有捱打。想到這裏,我對兒子説:“別寫了。分數是重要的,但你能不能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分數並不重要。”

兒子揉了揉眼睛,似懂非懂地看了我一眼,睡覺去了。

第二天,老師就撥打了我的手機,隔着話筒,我還能聽出她的憤怒:“你這個做家長的,怎麼能這樣教育你的孩子?請你到學校來一次!”為了能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下班後我去了學校。

“你這個做家長的,知道怎樣教孩子學習嗎?老師一臉的不高興。

“請老師賜教!”

“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還談什麼學習,你應該起到監督孩子……你的孩子考不上重點中學可別怨我!”

聽了老師的話,我一時語塞。過幾天,老師又給我電話説,這次語文質量監控兒子考的不好,學習退步了才考了83分,你們做家長的,應該……

老師在對我敲警鐘了。但這警鐘究竟應該對誰而鳴?

那天回家,兒子把試卷交到我手裏説:“媽媽,今天老師批評了我,我沒考好……”我輕輕地撫摸着孩子的臉説:“孩子,你要知道,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知道你努力了,但在這張試卷上,你可以自己看一下做錯的地方,然後想辦法去理解。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你一定會有進步,一定會考得比這次好!”

聽完我的話,孩子點點頭,重新坐回了書桌前。晚上,我在兒子的家校練習冊上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老師,請給我的孩子鼓勵,請你在傳授他知識的同時給予他自信,因為,他只有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才會進步!

[三]

上個星期,去參加一個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講座,這個講座的主題是“在孩子對你提出有關“性問題”的時候,你該如何面對?”回來以後,感觸很深。

這也是目前我所面臨的一個教育的問題。

孩子在一天天地長大,他的腦子裏必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奇奇怪怪的問題,有些問題,常令我們困惑,一些突然的“撞見”,也常令我們面紅耳赤。特別是關於“性問題”,這些,其實早已經鋪天蓋地地席捲了孩子本來純淨的世界,我們做家長的,註定無法迴避,也不能迴避,只有積極、坦誠地去接納孩子的好奇、去欣賞孩子提出這些問題時的勇氣,“問題”就不會再是問題。

我的兒子今年十歲,這個年齡剛剛開始進入青春期的發育階段。記得在他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正在看一部叫《小蝌蚪》的動畫片,看了一半,他就跑來問我:“媽媽,為什麼,我會從你的肚子裏鑽出來的?我在你肚子裏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也和小蝌蚪長得一樣啊?”我被兒子問的愣住了,就對他説:“寶貝,媽媽被你這個問題給難住了,讓媽媽想一想再告訴你,好嗎?”他很得意,又回去看動畫片了,嘴裏還嚷嚷着:“媽媽,笨、笨……”晚上睡覺前,我開始解答兒子的問題:"爸爸給了媽媽很多形狀長得非常像“小蝌蚪”的小蟲兒,名叫精子,他們拼命地向前衝,想到媽媽身體裏面一個叫“子宮”的地方去,最先到達那裏的精子就能鑽進子宮裏,然後和媽媽身體裏面叫“卵子”的蟲蟲交朋友,他們一結合就變成了媽媽肚子裏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場比賽裏跑了第一的小生命。你在媽媽的子宮裏要生活十個月,十個月以後,在醫生的幫助下,你就可以離開媽媽的身體,變成一個小嬰兒了……”那個晚上,我第一次給兒子講述關於性、關於生命的形成,我用一種他能夠接受和理解的語言,來滿足他那幼小的心靈所初生的好奇,讓他明白,原來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過程。

兒子剛讀小學那一年暑假,電視裏的一組鏡頭吸引了他。兒子指着電視屏幕問我:“媽媽,你看,他們在幹什麼?”我笑着告訴他:“他們是在接吻……”兒子又問:“接吻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接吻?他們不熱嗎?”我聽了兒子那一連串有趣的問題,真想笑,可還是忍住了。我告訴他:“接吻是兩個互相喜歡、相愛的人向對方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比如説,爸爸媽媽也很相愛,也會用這種方式去表達。但是,我們不能在別人不願意的情況下,隨便跟不喜歡的人接吻。”從那以後的日子裏,兒子常會天真地問我:“媽媽,我好愛你,我可以吻你嗎?”我點點頭,他就會在我的臉上留下一個重重的吻,還帶着聲音,那一刻,我會很滿足地回吻他。一直到現在,吻,成了我和兒子之間最甜蜜的表達愛的方式。

兒子長得挺帥的,有着很好的人緣。在班級裏,也是女生崇拜的男生。放學後,經常會有女同學打來電話,問他這個問他那個。有一次,他突然問我:“媽媽,我們班級裏有個女同學説喜歡我?”我對他説:“很好啊,這説明你很棒,很出色,所以同學才會喜歡你。”我還告訴他,喜歡有很多種含義,也包括男女之間的愛慕,喜歡彼此,是一種很健康的心理反映,我還和他一起探討了許多種喜歡的方式,告訴他不同的喜歡有不同的含義,孩子聽的很認真。我的一番話,在孩子聽來,也許還有一點深奧,但是,卻給了他健康、積極的引導。

生活中,我常聽有一些父母在回答孩子有關性問題的時候,總是刻意地迴避着,聽得最多的回答便是:“你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你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等等類似的回答,帶給孩子的是什麼,這也是我這個做母親的一直在回答的問題。也許,這樣的回答,會給孩子造成極其嚴重的心理困惑,造成孩子對生命尊重感的缺失。我們身為人父人母,既然給了孩子一個珍貴的生命,又為何不能坦誠地告知他們生命的來源,讓他們知道,因為父母的相愛,是父母共同生產和創造了他,孩子,是每一對父母愛情的結晶。

面對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我們從不刻意迴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接觸到更多新鮮好奇的事物,坦誠地告訴他,給予他正面的回答,他的人生,才會是一個積極的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