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詩

關於春節的民俗和古詩

欄目: 古詩 / 發佈於: / 人氣:8.07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的民俗和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春節的民俗和古詩

春節的民俗和古詩 1

民俗

掃塵

每年到了年根家裏就開始了大掃除,從內到外的清掃屋內的衞生,為迎接新年的一年到來做好準備。俗話也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掃塵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古詩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鬆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的民俗和古詩 2

―貼春聯。

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着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着:“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着:“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户户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人們心中的美好心願。

聽爺爺説,春聯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的原型了。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春聯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藝術日見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峯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春聯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貼門神。

門神也是和春聯有着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必備品,但是隨着文化的發展,它已經不多見了。我個人認為它的衰弱應該是因為現代建築對於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裏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過多方尋找,我終於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鬱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鋼鞭,一個腰帶鐵鐗,大有怒髮衝冠之勢。通過資料,我瞭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採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裏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着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餵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閲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貼窗花。

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羣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着,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裏,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年畫。

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户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户户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户户在春節裏,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卧蓮》(一個胖娃娃,手抱着一個大金魚,卧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有一巖石,上立以五彩風,右兩少年,互相談論附圖)、《年年有餘》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遊記》、《水滸傳》裏的故事情節的年畫。

壓歲錢。

説來説去,還是得回到春節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壓歲錢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兑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個一百兩百,甚至於上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將其花在不正當的地方,更會使他們那養成大手大腳、浪費錢財的習慣。所以説,家長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一不要給太多,二要引導他們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中國結。

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的身影,傳説中國結是由一個和尚在閒暇之餘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然後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時的和尚,為了體現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後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為中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徵。從大致小,從粗到細,大紅色的中國結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古詩

1、《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宋朝·辛棄疾

誰向椒盤簪綵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2、《思佳客·癸卯除夜》宋朝·吳文英

自唱新詞送歲華。鬢絲添得老生涯。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衣懶換,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燈在,無限粧樓盡醉譁。

3、《癸巳除夕偶成》清朝·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4、《守歲》唐朝·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5、《元日感懷》唐朝·劉禹錫

振蟄春潛至,湘南人未歸。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燎火委虛燼,兒童炫綵衣。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6、《客中除夕》明朝·袁凱

今夕為何夕,他鄉説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7、《花犯·謝黃復庵除夜寄古梅枝》宋朝·吳文英

翦橫枝,清溪分影,翛然鏡空曉。小窗春到。憐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淚鎖霜千點,蒼華人共老。料淺雪、黃昏驛路,飛香遺凍草。行雲夢中認瓊娘,冰肌瘦,窈窕風前纖縞。殘、、、

8、《除夕感懷其二》近現代·譚嗣同

內顧何曾足肝膽,論交晚乃得髯翁。不觀器識才終隱,即較文詞勢已雄。逃酒人隨霜陣北,談兵心逐海潮東。飛光自撫將三十,山簡生來憂患中。

9、《除夕感懷其三》近現代·譚嗣同

年華世事兩迷離,敢道中原鹿死誰。自向冰天煉奇骨,暫教佳句屬通眉。無端歌哭因長夜,婪尾陰陽勝此時。有約聞雞同起舞,燈前轉恨漏聲遲。

10、《除夕感懷其四》近現代·譚嗣同

我輩蟲吟真碌碌,高歌《商頌》彼何人。十年醉夢天難醒,一寸芳心鏡不塵。揮灑琴尊辭舊歲,安排險阻著孤身。乾坤劍氣雙龍嘯,喚起幽潛共好春。

春節的民俗和古詩 3

一、泡臘八蒜

在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就會一天賽過一天,臘八可以説是過年序曲的一個開頭。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

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與大蒜瓣兒。雖然簡單,卻有講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選米醋,因為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薰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薰醋,略帶糊味。

醃製的時候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不僅味道獨特,爽口味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

臘八蒜的起源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與“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臘八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與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衚衕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臘八算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裏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着催債呀!再説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二、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並不是東北地區春節特有的習俗。臘八粥傳説來自印度天竺,但現在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而是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以穀類作為主要原料,又以豆類、果仁等作為配料,不僅是習俗與美食,更是養生佳品。

三、殺豬菜

在農村,過了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裏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用。誰家殺豬都要用酸菜與肥肉、血腸放在大鍋裏燉,這便是人們常説的 “殺豬菜”。

殺豬菜,原本是東北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燉菜。

過去,在農村殺年豬是一件大事,無論哪家殺年豬都必定要把親朋好友請到家裏來吃殺豬菜,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麼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醃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裏煮了過油,然後與酸菜、血腸一起燉。那時,人們沒有條件講究什麼配料、調料,只是把剛殺好的豬肉斬成大塊放進鍋裏,加入水,放上鹽,然後邊煮邊往裏面切酸菜,等到肉爛菜熟後,再把灌好的血腸倒進鍋內煮熟。上菜時,一盤肉,一盤酸菜,一盤血腸,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來。這種菜不是剛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後吃的時候一熱.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過年之前採購工作稱為“辦年貨”。有些地方的人會買糖果瓜子,親戚朋友來拜年時,就請他們吃糖果與瓜子等。還有拜年時送的禮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傳統習俗是要帶一些禮物。

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燈籠、凍梨、凍柿子等。家裏有小孩的還要給小孩買件新衣服,這是規矩。

在農村置辦年貨多選擇趕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地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般在舊曆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年貨的品種有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墳

年前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墳,紙錢與紙元寶可以在街邊買到現成的,也可以買來金箔紙自己疊元寶,一般家裏老人都會自己疊元寶。等到上墳時候,帶上紙錢與一些水果點心,離得近的,要到祖墳地去祭掃,離得遠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燒紙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是東北的“小年”,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在東北,小年這天要祭灶。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祭灶時要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錦州又稱小鍋白糖)、關東糖供着,希望灶神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説。有一句歇後語:“灶王爺昇天---好話多講”。

七、其他準備

“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要掃房。過去的農村住平房的時候要用報紙把室內牆面與頂棚裱糊一遍,現在不需要糊牆則用雞毛撣子或掃帚掃掉房頂的蜘蛛網與灰塵,屋裏屋外全面進行大掃除,這就是辭舊迎新。

節前還要蒸饅頭、蒸黏豆包、蒸好以後放到外面凍起來,過年時只要放在鍋裏熱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種滿洲食品粘豆包,滿洲人傳統上喜歡粘性的食品,有利於在寒冷的天氣里長時間地進行户外活動,如狩獵等。目前在東北地區仍非常的普遍,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過冬。

製作方法是將紅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用揉好的黃米麪將豆餡團包入裏面,團成豆包狀,放入波羅葉(蘇子葉)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吃的時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八、貼春聯、貼窗花、掛年畫

過年家家都要貼對子(春聯),村裏誰的毛筆字寫得好,人們就會帶着筆墨與紅紙,請人幫忙寫副對子。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養豬的要在豬圈上貼上“肥豬滿圈”,糧囤子上要貼上“糧食滿倉”,馬車與拖拉機上要貼上“出入平安”的字樣。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與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説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説買。

九、年夜飯

東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要數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飯了,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家人團圓,歡聚一堂,有説有笑。東北人非常重視年夜飯的質量,通常這頓飯必須包括所謂的“四大件兒”,這四樣菜即雞、魚、排骨與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樣,這頓飯就顯得非常不“地道”、不“東北”。

吃完年夜飯,開始吃凍梨、凍柿子。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與凍柿子,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凍秋梨是將普通白梨冰凍變成烏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會有絲毫損傷。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十、餃子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餃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之後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飯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裏剪頭。“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着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後一直到二月二,是走親訪友,朋友間相互請客拜年的時間,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了年。

十三、高蹺與秧歌

高蹺與秧歌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雖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樣紅紅火火,但一到過年還是會讓這一傳統項目得到最大頻率的曝光,生長在黑土地的人們那熱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這熱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揮灑出來,讓你體驗到的不只是過年的喜慶,更多的還是來年的好兆頭。

古詩

1、《人日思歸》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2、《除夜雪》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3、《拜年》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情嫌簡不嫌虛。

4、《除夜》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

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

又將憔悴見春風。

5、《除夜作》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6、《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7、《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

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

一星如月看多時。

8、《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黃景仁

年年此夕費吟呻,

兒女燈前竊笑頻。

汝輩何知吾自悔,

枉拋心力作詩人。

9、《鳳城新年詞》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

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閒一月,

閨中針線歲前多。

10、《迎春》葉燮

律轉鴻鈞佳氣同,

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

春在千門萬户中。

11、《已酉新正》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鬆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