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東樓原文及賞析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東樓

杜甫〔唐代〕

萬里流沙道,西征過北門。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徵魂。

樓角臨風迥,城陰帶水昏。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

譯文

走上那萬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增都要經過這座城門。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屍骨,卻不見舊死者返回靈魂。樓的檐角凌風翹起,多麼高寒;城的陰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城門下又有驛使喧呼而過,該是西行遠途與吐蕃和談。

註釋:

東樓:在秦州城。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但:只。徵魂:指出征戰士的靈魂。凌風迥(jiǒng):高高地迎風凌空而起。昏:昏暗。聲;這裏指驛使的傳呼聲。驛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節。節:使節。

賞析

“萬里流沙道,西征過北門。”首聯這兩句寫東樓的位置,是全詩關鍵所在。正因為西行去萬里流沙道者必須經過此門,所以東樓這一普通建築,才與歷史、現實、戰爭、使節聯繫在一起。詩人登樓遠視俯瞰,戰士們從東樓出發踏上征途,路途遙遠而艱辛,也反映了戰爭的艱苦。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徵魂。”頷聯這兩句寫戰爭、寫過去。 “新戰骨”説“但添”,“舊徵魂”説“不返”,可見將士有去無回,而且即使死了也於事無補。此二句寫得十分悲慘。多年的征戰,使得無數將士獻身沙場,橫屍荒野,何曾見到他們魂返故園?而今戰場又添新戰骨,更叫人感到淒涼冷落。這兩句烘托出戰爭的`殘酷至極,表明了詩人對出征在外的戰士的擔憂和對戰爭的不滿和憤慨。

頸聯承接首聯仍然寫樓,不同的是首聯只寫了東樓的位置,描繪的是遠景,這兩句卻寫到了東樓的本身,描繪的是近景。“樓角臨風迥”,這句寫“樓角”,高昂凌風,是多麼的高寒;“城陰帶水昏”,這句寫“城陰”,城的陰面靠近渭水,低下陰森,一片昏暗,兩者構成一幅對比強烈的畫面,讓人感覺戰亂的悽慘。這兩句描寫在滄桑變幻城頭依舊的背後,令人覺得這座東樓既是歷史的見證,照應了頷聯對戰爭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測的不幸之門,從而引起了尾聯——使節出國和談,但是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不能預料。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尾聯承接頸聯,再寫人事。前兩句寫的是歷史上的戰爭,這兩句寫的是現實的使節;前兩句虛摹,這兩句實寫。這幾句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過去的將士多半是有去無回,而現在的使節頻繁派出,對即將爆發的戰爭依舊沒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後仍將有大批將士如往日一樣,去作戰送死,表現了戰爭的無情。

這首詩是杜甫的後期作品,詩人按照從遠到近的方位順序,描繪了在秦州城東樓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憂慮,對將士的擔憂之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