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論語李氏篇全文及譯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7.65K

李氏出自《論語》十六,下面請看小編特地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李氏篇全文譯文!歡迎大家閲讀!

論語李氏篇全文及譯文

論語李氏篇全文及譯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子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伺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吾未見其人也。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説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説:“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顓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説:“那個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説:“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説:‘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裏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裏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説:“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説:“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説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我聽説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牆裏面。”

孔子説:“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

孔子説:“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孔子説:“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孔子説:“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説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説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説話;這是瞎子。”

孔子説:“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孔子説:“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孔子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説:“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孔子説:“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説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説:“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説:‘學《詩》了嗎?’我回答説:‘沒有。’他説:‘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説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説:‘學禮了嗎?’我回答説:‘沒有。’他説:‘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説:“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