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藝術鑑賞專業論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中西聲樂藝術鑑賞與比較

藝術鑑賞專業論文

一、中西聲樂歷史文化

聲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一部分,是從人類的原始時期就開始出現的。

遠古時期,中西聲樂藝術在各自圖騰意識和文化氛圍中就已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表現形態。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漢族音樂與外來音樂大融合的時代。對外來音樂藝術的兼容幷蓄,促使漢唐時代聲樂藝術的空前繁榮。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形式多樣、品種繁多、流派紛呈、長期並存。

西方聲樂藝術形式相對單一,但長期在歌壇獨領風騷。從古希臘史詩、到中世紀聖詠與合唱藝術,再到歌劇,西方聲樂形式經歷了一個從獨唱發展到合唱,再發展到比較高級的獨唱的過程。

二、中西聲樂審美比較

由於中西曆史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中西方在聲樂審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見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國人在審美心理中多習慣於平和、漸進、漸變的心理趨向,不喜歡新異、突變的普遍心態,而西方人則不同,西方音樂結構思維注重在矛盾衝突的對比前提下求統一的特徵。中西文化在傳統聲樂藝術領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體表現為中國以字韻純正為重、西方則以聲音優美為重。

中國傳統聲樂理論涉及歌唱的呼吸與共鳴、行腔與潤色等聲樂技巧的方方面面。而字韻純正正是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審美標準的核心。歌唱發音的角度看,它是由漢語的特徵決定的。千百年來詩歌同源、文人説樂,追求“聲律兼美”,反覆強化了字韻在傳統聲樂藝術審美

西方傳統聲樂理論系統論及歌唱的呼吸與共鳴、聲音的流暢與靈活等聲樂藝術表現的諸多方面,而 “聲音優美”確是西方聲樂藝術審美的首要標準。

三、中西聲樂文化內涵

聲樂來自於社會生活,也是最早的音樂表現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與其自身具備的社會功能是分不開的。其具有的社會功能有如下幾種:信號功能;信息功能;儀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這幾種功能包涵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於歷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間也有所區別。

華夏先民以農耕為主,思維意識沒有明確的主客體之分,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模糊性、直觀性的特徵。西方文明發端於狩獵、遊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維判斷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過感性經驗。現代觀念上的西方音樂,主要是指脱胎於基督教文明的藝術音樂。西方藝術聲樂的產生最初是為了滿足宗教儀式和宣傳基督教義的需要。由於教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教會成了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訓基地和創作、演唱的中心,從而使西方的聲樂較早地具備了鮮明的職業化、專業化的特徵,也由此保證了西方聲樂作品的規範性、嚴謹性和藝術性。

中西方音樂文化內涵的.差異首先體現在聲樂作品上。中國聲樂作品音樂和語言的關係緊密。中國語言的聲調較為豐富,音調依附於語調。西方的語言是多音節的拼音文字,聲調變化相對簡單,而音節節奏和重音變化豐富。中國旋律多圍繞音韻(平仄)進行,節奏的裝飾性較強,總體呈現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隨意性的特點。西方語言較少聲調的變化,歌詞多講究節奏韻律的抑揚。相對於語調而言,語義對語言節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國漢族的音調主要採用沒有半音進行的五聲音階,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傾向進行。在西方音樂中,無論是教會調式還是大小調體系,每個音的穩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對主音的傾向性。這種不穩定性不僅造成音和音之間相互聯繫的緊密,加強了歌曲旋律進行的動力感。

四、結語

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中西傳統聲樂藝術注入了各異的思想文化內涵。聲樂藝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審美和文化內涵其實是統一在一起的。待人類傳統文化與中西聲樂藝術,膚淺的民族主義情緒無疑引發無謂的民族優劣論爭,狹隘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想必然導致有害的民族傳統批判。土洋之爭、門户之見或許不只是政治歷史的原因,囿於以樂論歌、以技説藝難免將民族聲樂藝術引入狹路。否定傳統文化便割斷了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根本血脈,排斥外來文化則助長了民族聲樂藝術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繼承民族傳統聲樂文化精粹,廣泛地吸收外來一切優秀聲樂文化,以中國傳統聲樂美學思想為宗,以西方近代聲樂技術理論為徑,或許是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論中西傳統聲樂的優勢契合――關於尋求中國當代聲樂優勢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5,02: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