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鄭當時者的原文及譯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44W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君死孝文時。

鄭莊以任俠自喜,脱張羽於厄,聲聞樑、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小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候、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

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①食。每朝,候上之間,説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椎轂②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徵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③,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大守。數歲,以官卒。

鄭莊、汲黯始列為九卿,廉,內行修潔。此兩人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後家無餘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大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節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算:竹器。②推轂(gǔ):推薦,推舉。③僦(jiù)人:僱人運送。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看望問候

B.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輩

C.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翕然:一致的樣子

D.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遺:遺留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與官屬言,若恐傷之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常引以為賢於己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C.頃之,守長史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翟公乃大署其門曰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項籍死後,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舊佈下在提到項籍時都要直呼其名,並且把不服從詔令的鄭君趕走了。

B.鄭莊被派遣視察黃河決口,他請求給吳天時間準備行裝,皇上以“鄭莊行,千里不齎糧”為藉口沒有答應。

C.孝景帝時,鄭莊昨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經常在長安四郊置備馬匹,騎着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請拜謝賓朋。

D.鄭莊為政清廉,家境清貧,死後價值沒有剩餘的財物。其兄弟子孫因他的緣故,官至二千擔者有六七人之多。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5分)

(2)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5分)

參考答案

4.D (遺:贈送)

5.C 音節助詞(A好像/如果,B介詞,比/介詞,被,D於是,連詞,表順承/卻,連詞,錶轉折)

6.B (文中並沒説“皇上沒答應”)

7.(10分)(1)“有客人來訪,不論尊貴或低賤,一律不得讓客人滯留門口等候。”他奉行客和主人之間的禮節,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謙恭地對待客人。(“無、留、執、下”各1分,句意1分)

(2)司馬安任淮陽郡太守,檢舉揭發了這件事,鄭莊因此獲罪,贖罪後削職為民。 (“為、發、陷、贖”各1分,句意1分)

譯文:

鄭當時,字莊,陳縣人。他的祖先鄭君曾做項籍手下的將領;項籍死後,不久就歸屬了漢朝。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舊部下在提到項籍時都要直呼其名,只有鄭君不服從詔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項籍名諱的人都拜為大夫,而趕走了鄭君。鄭君死於孝文帝時。

鄭莊以仗義行俠為樂事,曾使張羽擺脱了厄難,聲名傳遍樑地、楚地一帶。孝景帝時,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經常在長安郊外很多地方置備馬匹,騎着馬去看望問候各位老友,宴請酬謝賓客們,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總是擔心有所疏漏。鄭莊喜愛道家學説,仰慕年高有德的人,(那種情意殷切的勁兒,)就好像惟恐見不到人家一樣。他年紀輕,官職卑微,但他認識結交的都是他祖父一輩的人,是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後,鄭莊漸漸升遷為魯國中尉、濟南郡太守、江都國相,官至九卿任右內史。因為對武安侯田蚧和魏其侯竇嬰的評議不當,他被降低品秩任詹事,又升為大農令。

鄭莊做太史時,告誡屬下官吏説:“有來訪者,不論尊貴或低賤,一律不得讓客人滯留門口等候。”他奉行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禮節,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謙恭地對待客人。鄭莊廉潔,又不添置私產,僅依賴官俸和賞賜所得供給各位年長的友人,而所饋送的禮物,只不過是用竹器盛的些許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必得稱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舉士人和屬下的丞、史諸官吏,稱讚他們真是説的津津有味,時常稱舉他們比自己賢能。他從不對吏員直呼其名,和屬下談話時,謙和得好像生怕傷害了對方。聽到別人有高見,便馬上報告皇上,唯恐延遲誤事。因此,殽山以東廣大地區的士人和知名長者都眾口一詞稱讚他的美德。

鄭莊被派遣視察決口的黃河,他請求給五天時間準備行裝。皇上説:“我聽説‘鄭莊遠行,千里不帶糧’,為什麼還要請求準備行裝的時間?”但鄭莊在朝中常常迎合稟承皇上的旨意,不敢過多評論合適與否。等到他晚年,漢朝征討匈奴,招撫各地少數民族,天下耗費財物很多,國家財力物力更加匱乏。鄭莊保舉的人及其賓客,替大農令承辦運輸,虧欠錢款甚多。司馬安任淮陽郡太守,檢舉揭發這件事,鄭莊因此獲罪,贖罪後削職為平民。不久,擔任丞相府長史。皇上認為他年事已高,讓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幾年後,在官任上去世。

鄭莊、汲黯當初位列九卿,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純正。這兩人中途都曾被罷官,家境清貧,賓客遂日趨沒落。待到做郡守,死後家中沒有剩餘的財物o鄭莊的兄弟子孫因他的緣故,做到食祿二千石的高官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説:憑着汲黯、鄭當時的賢德,有權勢時賓客數目是平時的十倍,無權勢時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縣翟公曾説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被罷官,門外使冷清得可以設置羅網捕雀。他復官擔任廷尉後,賓客們又想去見他,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才知道結交的情誼。一貧一富,才知道結交的態度。一貴一賤,結交的情誼才顯現。”汲黯、鄭莊也是這樣,可悲啊!

二: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鄭莊以任俠自喜,脱張羽於厄,聲聞樑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小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

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説,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③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徵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④,多逋負⑤。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卒後家無餘貲財。

(《史記》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員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轂:推薦 ④僦人:這裏指承攬運輸的人 ⑤逋負:拖欠款項

7.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名:稱呼……的名字 B.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存:問候

C.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 輩,輩份 D.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7.D(稍,應該是“漸漸地”)

8.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B.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

C.及晚節,漢徵匈奴 D.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

8.B(這裏的“唯恐”和現代漢語意思相同,其餘三項,“下人”,古時指居於人下,可譯為“謙虛地待人”,現在多指僕人:“晚節”,在文中指晚年,現在多指晚年的節操:“賓客”,古時指門客,現在泛指客人)

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反映鄭莊清廉節儉的一組是( )

①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②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

③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 ④候上之間説,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

⑤鄭莊行,千里不齎糧 ⑥卒後家無餘貲財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9.C(①是説他好交友 ④是説他為國薦賢 ⑤是説明他交遊廣泛)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莊的先祖曾因不奉詔而被逐,鄭莊也以行俠仗義為自豪,因解救張羽而聞名,雖然年小官薄,卻能結交天下名士。

B.鄭莊為人謙和平易,從不擺架子。他交遊十分廣泛,連皇帝都有所耳聞。

C.鄭莊在朝廷上,常常揣測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確地決斷是非。但一有機會,也總向皇帝薦上士人及下屬好的言論。

D.鄭莊在任用官吏的問題上,與司馬安意見不合,後來司馬安乘隙誣陷,使他一度丟了官職。

10.D(“意見不合”和“乘隙誣陷”,在文中無根據。)

11.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

譯文:客人來了,不論高貴低賤(都要立即請進來),不要讓客人在門外等候。

(2)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

譯文:聽到別人好的建議,就把它推薦給皇上,生怕延誤了

參考譯文:

鄭當時,字莊,陳郡人。他的祖先鄭君曾經為項籍的屬將;項籍兵敗而死,不久天下便歸屬了漢。漢高祖劉邦命令那些原項籍的部下直呼項籍的名字。唯獨鄭君不肯接受詔令。劉邦下詔把直呼項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為大夫,而放逐了鄭君。

鄭莊以仗義行俠為自豪。因為在張羽困難時予以救助,從而聞名於樑、楚地區。漢景帝時擔任太子舍人的職務。每五天休假的時候。常在長安的`城郊備置馬匹,問侯那麼老朋友,拜訪或答謝賓客,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常恐怕應酬不周。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説,那些為他敬慕年長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來不及見他們的樣子。雖然年紀輕輕,官品低微,然而他來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輩的,在全國很有名氣的人。漢武帝即位之後,鄭莊逐漸晉升為魯國中尉、濟南太守、江都國相,直到九卿中右內史之職。因為評議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竇要的爭端是非,(未能始終堅持己見),被貶職為詹事,再升遷為大農令。

鄭莊任太史時,告誡屬下説:“客人到來,無論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報),不要讓他滯留在門口等侯。”他對客人行賓主的禮節,以自己高貴的身份謙虛的對待別人。鄭莊很廉潔,不喜歡購置產業,只靠皇上的賞賜供給門客。然而贈給他人物品,不過一竹籃食物而已。每次朝見皇上。有機會便要稱道中國的忠厚長者。他推薦士人及其官屬的丞、史,總是那麼親切有味地陳説,常常推重他們的才德,認為比自己都強。他從來不直呼屬吏的名諱,與下屬官員談話,好象生怕傷害到他們。聽到他人好的言論,便立即向皇上推薦。唯恐落後耽誤。崤山以東的士人們因此一致稱讚鄭莊。

鄭莊被派去巡視黃河決口的情況,自己請求給五天假,準備行裝。武帝説:“我聽説‘ 鄭莊出門,即使有千里之遙,也不必帶糧食',請求準備行裝是為什麼呢?”然而鄭莊在朝廷上,常常趨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確決斷是否。在晚年時,漢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邊的少數部族,國家支出的費用很多,國家財政愈來愈匱乏。鄭莊所保舉的人和他的賓客等擔任大農令手下承攬運輸的人,欠了公家許多債務。司馬安任淮陽太守。揭發了此事,鄭莊因此被治罪,贖罪後免官為平民百姓。不久,暫時擔任丞查長史。武帝認為他年紀太大,任命為汝南太守。幾年之後死於任上,死後家中沒有餘下財物。

Tags:原文 譯文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