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尚書序全文及譯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9.12K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尚書序全文及譯文,希望大家喜歡。

《尚書序》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①,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②,由是文籍生焉③。伏犧、神農、黃帝之書④,謂之“三墳”③,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⑥,謂之“五典”⑦,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⑧,雅誥奧義⑨,其歸一揆⑩,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説,謂之“八索”⑾,求其義也。九州之志⑿,謂之“九丘”⒀。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註釋】

①〔伏犧氏〕又寫作庖犧、包犧、宓羲、伏戲,古代傳説中的部落首領,即太昊(ha。誥)。相傳他始畫八卦,教民捕魚畜牧。〔王(wang望)〕統治。

②〔八卦〕由陰(兩短橫)陽(一長橫)兩種線形組成的八種符號,用來各代表一定屬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兩卦相疊演為六十四卦,用來象徵自然觀象和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八卦最初是上古記事的符號,後來被用作卜筮的符號,逐漸神祕化。〔書契〕文字。《釋文》:“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結繩〕文字產生以前的一種記事方法。用繩打結,用不同的形狀和數量標記不同的事件。

③〔由是〕因此。〔文籍〕文章典籍。

④〔神農〕傳説中的古代三皇之一,又稱炎帝、烈山氏。相傳教民稼牆,嘗百草為醫藥治疾病。〔黃帝〕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因居姬水,又改姓姬,號軒轅氏,又稱有熊氏。曾打敗炎帝,斬殺蚩尤,而取代神農氏。傳説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等制都從黃帝時開始。黃帝、神農、伏犧合稱三皇。

⑤〔三墳〕《孔疏》。“墳,大也。以所論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

⑥〔少昊〕黃帝的兒子,與顓頊、高辛、唐、虞合稱五帝。〔顓頊(zhuan xu專須)〕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稱高陽氏。〔高辛〕黃帝的曾孫,少昊的孫子,又叫帝嚳(ku酷)。〔唐〕堯帝,屬陶唐氏,又叫唐堯,簡稱唐。〔虞〕舜帝,屬有虞氏,又叫虞舜,簡稱虞。

⑦〔五典〕《孔疏》:“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少”

⑧〔設教〕設施教化。倫。〔倫〕類。《禮記·曲禮下》:“擬人必於其倫,猶類也。”鄭玄注:“擬,猶比也。倫,猶類也。”

⑨〔雅誥〕雅正辭誥,指夏、商、週三代的文章。在《尚書》中,夏書、商書、周書有訓、誥、誓、命、歌、貢、徵、範八類,這裏用誥代表。

⑩〔歸〕指歸,皆趣。〔揆〕道理。

⑾〔八索〕《孔疏》:“引言為論八卦事義之説者,其書謂之八索。”又説:“此索謂求索,亦為搜索。”

⑿〔志〕記述。

⒀〔九丘〕《孔疏》:“其論九州之事所有志記者,其書謂之九丘。”

【譯文】

古代伏犧氏治理天下的時侯,開始畫八卦,造文字,用來代替結繩處理政事,因此產生了文章典籍。

伏棲、神農、黃帝三皇時代的書,叫做“三墳”,是講大道理的;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五帝時代的書,叫做“五典”,是講普通道理的。至於夏、商、週三個朝代的書,即使設施教化不與三墳五典同類,但雅正辭誥的深奧意義,它們的旨趣是同一個道理,因此,各個時代都把它們看得很寶貴,認為是最重要的教導。演説八卦的,叫做“八索”,求索八卦的意義。記述九州的,叫做“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意思是説九州所有的,土地所生長的,風氣所適宜的,都聚集在這種書中。《春秋左氏傳》説:“楚左史倚相能夠閲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就是説的上古帝王遺留下來的書。

(以上是第一段,指出《尚書》與上古三皇五帝時的書旨趣相同,是對後世最重要的教導。)

先君孔子生於週末①,睹史籍之煩文②,懼覽之者不一③,遂乃定《禮》、《樂》④,明舊章⑤,刪《詩》為三百篇⑥,約史記而修《春秋》⑦,贊《易》道以黜“八索”⑧,述職方以除“九丘”⑨。討論墳典⑩,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⑾。芟夷煩亂⑿,剪截浮辭⒀,舉其宏綱⒁,撮其機要⒂,足以垂世立教⒃,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⒄,所以恢弘至道⒅,示人主以軌範也⒆。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⒇。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21)。漢室龍興(22),開設學校,旁求儒雅(23),以闡大猷(24)。濟南伏生(25),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載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26)。至魯共王好尚書序,治宮室(27),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28)。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29),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30),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31),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出此篇並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摩滅(32),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

【註釋】

①〔先君〕子孫稱自己的祖先。

②〔睹(du堵)〕看見。〔煩〕煩瑣,不必要的户

③〔不一〕不相同。

④〔遂乃〕於是就。〔定〕《孔疏》:“修而不改曰定。”

⑤〔明舊章〕《孔疏》.“明舊章者,即《禮》、《樂》、《詩》、《易》、《春秋》是也。

⑥〔刪《詩》為三百篇〕《孔疏》:“就而減削曰刪。”古代有詩三千餘篇,孔子除去重複的,選取可施於禮義的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序無詩,完整的共三百零五篇。説三百篇,是取其整數。

⑦〔約〕《孔疏》:“準依其事曰約。”

⑧〔贊〕《孔疏》:“因而佐成曰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黜(chu觸)〕退而不用。

⑨〔職方〕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⑩〔討論〕整理。《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鄭玄注:“討論,整理。理,亦治也。謂整比其辭而治之也。”

⑾〔訖(qi氣)〕完結,終止。

⑿〔芟(shan山)夷〕削除。〔煩亂〕煩瑣雜亂的文字。

⒀〔剪截〕刪減。《孔疏》;“去而少者為剪截也。”〔浮辭〕虛浮的.言辭。

⒁〔宏〕大。

⒂〔攝〕摘取。〔機要〕精義和要點。

⒃〔垂世〕流傳後世。〔立教〕給人制定規範而施行教育。

⒄〔典〕大冊,五帝之才書。如《堯典》、《舜典》。典、謨、訓、誥、誓、命,都是《尚書》的文體。〔謨〕謀儀。如《皋陶謨》。〔訓〕訓導,教導。如《伊訓》。〔誥〕古代諸侯朝見君主時,君主告誡諸侯的言辭。如《湯誥》。〔誓〕誓詞。如《湯誓》。〔命〕命令。如《説命》。

⒅〔恢弘〕發揚。也寫作“恢宏”。〔至道〕最深刻的道理。

⒆〔軌範〕楷模,法式。

⒇〔三千之徒〕指孔子的學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21)〔先人〕《孔子家語》:“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書。”據《史記·孔子世家》,子襄是孔子後裔,孔安國的曾祖。〔用〕因此。

(22)〔龍興〕比喻新王朝的興起。《孔疏》:“言龍興者,以《易》龍能變化,故比之聖人九五飛龍在天,猶聖人在天子之位,故謂之龍興也。”

(23)〔旁求〕廣泛尋求。

(24)〔大猷〕大道。指三墳五典等先王典籍。

(25)〔伏生〕名勝,字子賤,漢濟南人。秦時博士。漢文帝時,伏生已九十多歲,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晃錯向伏生學《尚書》,由伏生女兒口授二十餘篇,即今文《尚書》。

(26)〔莫〕沒有誰。

(27)〔魯共王〕又寫作魯恭主。漢景帝的兒子,名餘。好治苑囿狗馬,又好音樂。曾毀壞孔子故居,從壁中得到古文經傳。

(28)〔科斗文字〕我國的一種古代文字,以頭粗尾細像蝌蚪而得名。魏三體石經中古文,就是頭粗尾細的蝌蚪文。科斗,同蝌蚪。

(29)〔金石絲竹〕指音樂。金,鍾;石,馨;絲,琴;竹,管。

(30)〔時人〕當時的人。

(31)〔隸古定〕用隸書的筆劃寫古文。

(32)〔摩滅〕消失,湮滅。摩通磨。

【譯文】

我的祖先孔子生在周代末年,看到史籍中的一些煩瑣不必要的文字,擔心閲讀它們的人不專一,於是就修定《禮》、《樂》,使舊有的篇章更加顯明,削減《詩》為三百篇,按照歷史事實的記載去整理《春秋》,幫助完善《易》的道理而廢棄了“八索”,闡述了職方的職責而排除了“九丘”。整理三墳五典,斷代從堯舜以後,到周代為止。刪掉煩瑣雜亂的文字,削減虛浮不實的言辭,提出宏大的綱領,摘取精義和要點,足以流傳後世,給人制定法式施行教育的典、謨、訓、誥、誓、命各類文章共一百篇,用來發揚最深刻的道理,讓國君看到楷模。帝主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實行,三千學生都接受了其中正確的道義。

到秦始皇消滅先代的典籍、焚書坑儒的時侯,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的先人因此把家裏的書收藏在住宅的牆璧中。漢朝興起,開設學校,廣泛尋求博學的儒士,以便闡釋先代的典籍。濟南伏生,年齡已超過了九十,失掉了原有的經書,用口傳授,只有二十多篇。由於是上古時侯的書,就稱為《尚書》,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沒有誰能夠聽説。到魯共王時,喜歡修築宮室毀壞孔子的舊屋用來擴大自己的住房,在孔子舊屋的牆壁中發現了先人所收藏的、用古文寫的虞夏商周的書及傳、《論語》、《孝經》,都是蝌蚪文字。魯共王又登上孔子的廟堂,聽到了金石絲竹奏出的音樂,於是不再繼續毀壞孔子的舊居,於是不再繼續毀壞孔子的舊居,並將書全部還給孔家。用蝌蚪文字寫的書很早以前就已經廢除了,當時的人沒有能看懂的,用從伏生那裏聽到的書考察討論文中的意義,定下其中可以認識的寫成隸書,再用竹簡寫下,比伏生的今文《尚書》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併在《堯典》中,《益稷》合併在《皋陶謨》中,《盤庚》三篇合為一篇,《康王之誥》合併在《顧命》中,再分出這些篇,連同序一共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書庫中,等候能夠讀懂它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