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精品】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00字(精選10篇)

欄目: 習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00字(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裏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着,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動步子於牀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説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説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裏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DD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説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説法不一。有的人説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説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説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後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後報出父屍。

除了各種傳説,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後,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餵魚,後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乾淨,還要在廚房裏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並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塗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後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説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閒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灑雄黃酒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在門前掛草藥,身上塗藥酒的呢?

沒錯,的確,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要説起來這端午節,還得從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説起。

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上大夫屈原上諫楚王,提出富國之計,可楚王不僅不聽,還將其流放。結果屈原悲憤交加,傷心欲絕,抱一塊石頭,帶着自己的憤憤不平,帶着他的高遠志向,一起永沉淚羅江底。

屈原死後,人們為紀念他,為了使他的屍首不被魚蝦吞食,人們便做了粽子,來餵魚蝦。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這天,滿街都有一股粽葉的清香。要説這做粽子,先得把粽葉洗淨,用粽葉把肉、糯米、豌豆包一起煮,從鍋裏散發出的誘人香味,不禁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想着早點煮熟。終於,冒着熱氣的粽子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那兒一起吃,其樂融融。夾起一塊糯米,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膩。讓我忍不住想把整個粽子吞下去。雖然家附近幾乎天天都有粽子賣,但今天的粽子彷彿有股節日特有的,濃濃的氣息。

吃完粽子,大人們便忙着去灑雄黃酒,據説可以驅鬼辟邪,以保平安。端午這天,滿街都有一股酒味,有些大人還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大大的“王”字,象徵生龍活虎、虎虎生威。

灑完雄黃酒,大人們便在兩邊大門上掛菖蒲等中草藥,菖蒲那股刺鼻的味道可以驅趕鬼魔,使邪魔不敢靠近你家。掛完後,還要在孩子身上塗藥酒,可保以年不生瘡。塗藥酒也可使你百病不入,一生平安。

轉眼間,這年的端午就要過完了,但是,端午給我留下的痕跡是永遠也抹不掉的,又開始期待來年的端午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灶放着幾個大圓盆,裏面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裏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粽,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温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裏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説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着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充滿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説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和五月節。當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用來賽龍舟的船也已準備就緒時,那端午節也隨着他們問來了。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的木舟,上刻鱗甲,船頭裝飾成龍頭,船尾裝飾成龍尾。只要裁判一聲“開始”,雙方的人都努力划龍舟,這邊一下,那邊一下,場面非常壯觀。

端午節不僅要划龍舟,還要包粽子,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會包“中山蘆兜粽”: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別有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鹹的有蛋黃、綠豆……包好的粽子放到一個鍋裏去煮,等粽子煮好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解開外在的包裝,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裏藏着紅紅的棕肉,輕輕咬一口,那味道一定讓你回味無窮,脣齒留香。有的人把“簡棕”投入河中,讓魚不傷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佩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端午節那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以及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為線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琳琅滿奪目。老年人一般喜歡佩菊花、梅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萬事如意。古時候,人們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端午節的習俗非常之多,賽龍舟、包粽子都是其中之一。我覺得端午節藴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我非常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説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粽葉。奶奶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粽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端午節是我們柯橋的一個非常美好的節日,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都會多出一個平常用不着的比賽,這一個特殊的比賽,只有在端午節的時候才會有,那就是賽龍舟了,你們在端午節不只能大飽眼福才可以大飽口福呢,因為説到端午節的時時候,我們其中一個習俗是賽龍舟的,還有一個習俗,名字叫包粽子的。

粽子外面的形狀,像一個平看着的沙漏一般,但是麼,它的漏沙子的地方變得圓了一些,他們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米做的,但是雖然米是差不多的,不過你可以在裏面放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放到粽子裏面,有往裏面放的肉的,這一種粽子,如果燒的.時候火候和時間控制的好,那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眾多的粽子中,也免不了有幾個比肉粽子差一點的,這個粽子叫豆沙粽,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粽子裏面放了豆沙的,這個燒的好,可以嚥下去,但是如果燒的很差,那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難以下嚥了,再有一種中的的在有肉的基礎上還加了蛋黃,那就叫做蛋黃肉粽了,它的口感很好,不過有時候他的蛋黃只有一點點,所以他就有了這麼一個缺點了……

跟粽子最有關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了,屈原這位愛國主義詩人聽到了國家被滅亡的消息,選擇了以身殉國,因為屈原高尚的情感打動了後人,就把屈原投江時的這一天定為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美好的人,美好的物,構成了一道柯橋的美麗的風光,家家吃着粽子,看着龍舟,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節日風光。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説到端午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賽龍舟,懸艾葉,聞香囊,包粽子,忙碌而又開心!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説;惡月惡日驅闢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傳説屈原投江後,漁民們划着漁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後來慢慢演變為今天的賽龍舟。屈原投江後,當地的村民為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龍所食,後來屈原託夢給村民,經過屈原的提醒,村民們才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態。

過端午節,人們喜歡將艾葉掛於門上或用綵線綁在手腳上,意為驅邪辟邪。人們在這一天還會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投江。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鹼,用茭白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我們祖國各地的人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和習俗,共同慶祝着這個傳統的節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濃濃的粽香,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歡聲笑語……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

今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説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綠色衣服、香甜肉餡的小粽子。

我拿起一片又長又綠的竹葉,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小碗”,把洗好的米飯放進去,再放幾片培根,最後用一條又厚又白的“被子”把培根蓋上,把竹葉折起來,用彩繩綁好,一個可愛的小粽子就做好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説:“小粽子,小粽子,你怎麼看起來這麼好看?我不想吃你。罪過是什麼?我把你放進蒸籠煮三個小時再出來。好吧,這就是決定。”我命令母親:“快,打開監獄的門,把小粽子扔進去,煮3個小時再放出來!”媽媽笑了,然後按照我的吩咐,把小粽子放進鍋裏。時間一天天過去,3個小時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趕緊拿起粽子,打開粽葉,咬了一口。竹葉的香味和米飯的粘稠感瀰漫在我的嘴邊,我咬了一口。這一次,我吃了燻肉,這使我有很多回味。吃完粽子,我舔了舔手指,跑到媽媽身邊問:“媽媽,媽媽,粽子還在嗎?我完了“然後,”媽媽説,“桌子上有很多東西。”媽媽還沒吃完,我就衝到桌子邊開始吃

生活的每一點都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