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節日民俗作文錦集7篇

欄目: 民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96K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日民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節日民俗作文錦集7篇

節日民俗作文 篇1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着風而來了。

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榮幸地來到新會司前大範親眼目睹一次久違的賽龍舟。

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青年橈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束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塘江上來去如飛。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江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們新會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體積最大、用料最豐富、做法最講究的。鹹粽內餡有鹹肉、蛋黃、燒雞、燒鴨、叉燒、栗子、香菇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等;更有廣東鹼水棕、竹葉粽等。

然而這一天還得戴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為其中含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

節日民俗作文 篇2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個個都笑容滿面,他們沒有憂愁,沒有悲傷,他們的內心只有一股説不盡的歡樂。春節的來臨,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開始,俗話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是的,要想在新的一年裏有所收穫,就必須在新年之時制定好新一年裏的計劃、目標。新的一年,新的世界,將帶給你新的生活與成就,我們要以一個嶄新的自我去勇敢面對那些機遇與挑戰,闖出屬於自己的新的一片天地,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清明的腳步臨近了。每當我回憶起這句詩,我就想起在地下的“熟睡”了的祖先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讓我們與我們的祖先的一次聚會,在那一天,我們一行成羣結伴地邁向山坡上,帶着那一縷縷的懷念到祖先的面前祭拜,希望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健康,永遠快樂。

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為的是紀念我們的民族英雄——屈原。屈原為人正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但當時的社會環境卻使他難以在社會立足,他遭到了身旁那些奸臣小人的`排擠,懷才不遇,一心只想為國家做貢獻,卻無處施展,最終只能懷着悲痛的心情隨江水漂流。兩千多年後,人們還在懷念他,紀念他的忠貞愛國,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作為他的紀念日。

中秋節,代表着團圓,每年的八月十五,每個人都將團聚在一起,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節日,無論有多遠,他們的心都永遠地、緊緊的在一起;晚上,他們就在那明亮的月光下共同欣賞那圓圓的月亮,許下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願望。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這些傳統節日伴隨着它一路走來,讓它更有明顯的中華民族色彩。

節日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是九江,在過年的時候,可有很多特別的習俗呢!

過年前夕,家家户户掛滿了臘肉、臘魚和臘腸,像是在為人們提前宣告了新年的來臨,又像是在爭鬥誰更有喜氣。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訂年貨,有的還在打掃衞生,還有的正在分配紅包,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我們臉上的喜悦卻是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來臨,街道上空無一人,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絡繹不絕,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團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愜意地吃着由“頂級廚師”婆婆親自現做的可口飯菜。可為什麼大家並沒有“大飽口福”呢?嘿!這你都不知道?當然是為了大吃幾碗“壓軸菜”——八寶飯啦!八寶飯俗稱我國的年夜飯,是由甜糯米和幾種乾果拌成的飯,據説吃了這一年就萬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飯後,便到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了,那就是——發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獻殷勤,逗得爸爸媽媽直樂,大人們才給了我們“小費”,可“小費”也不是白拿的,還要幫大人們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這對聯也是我國過年時的著名傳統習俗之一,紅運來臨的象徵。

初一初二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來人往,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有句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説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咱們九江人也同樣好拜年這口。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都要去別人家拜個年,説上幾句祝福,以示祝別人在新的一年裏家道興旺。

怎麼樣?你想不想也來體驗體驗九江過年時的習俗?

節日民俗作文 篇4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着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説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説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着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着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節日民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在福清。那兒山清水秀,人們生活美滿。而家鄉的習俗和小吃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讚不絕口:清明節吃光餅、冬至吃番薯丸、春節吃海蠣餅……其中我最喜歡的當屬春節時吃的海蠣餅了。

海蠣餅由麪粉、海蠣、胡蘿蔔絲、瘦肉、紫菜做成。入鍋炸完之後,外皮金燦奪目、香脆可口。裏面的餡料呈金字塔狀,上層的海蠣、瘦肉,柔嫩多汁;下層的胡蘿蔔絲、紫菜清爽美味。一口下去葷素搭配、海陸俱全。那味道,神仙走過都要停下嘗一嘗。

春節期間,福清很多人家都會炸海蠣餅,這成了福清特有的習俗。春節期間,你若去福清鄉下,便能聽見那不絕於耳的噼噼啪啪的炸海蠣餅聲和煙花爆竹聲。我們家也不例外。只見外婆將油倒滿了鍋,拿出了一個鐵製帶柄小圓鏟,將麪糊均勻地塗抹在上面。然後又將紅寶石一般的胡蘿蔔絲放於底下,再將褐色的紫菜放在上面,接着將海蠣和肉放在上面。這海蠣可是整個海蠣餅的點睛之筆,沒了它,海蠣餅定會失掉一半的美味。這海蠣必須用剛剛撈上來的新鮮海蠣,只有這樣,海蠣餅才會那麼鮮、那麼香。最後再塗上一層面糊,入鍋用中火炸10分鐘左右便好了。可10分鐘對我來説卻很漫長,我像只饞貓似的不停地在油鍋旁轉悠,等着做第一個吃海蠣餅的人。海蠣餅終於出鍋了,我一口咬下去,香軟的海蠣在口裏慢慢融化,再加上香脆的皮,美味至極,一股香氣直沁心田,簡直比山珍海味還好吃呀!

説起海蠣餅,還有一個傳説呢!當年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海蠣、番薯粉混合加水然後炸成餅吃。這便是海蠣餅的起源。可見我們福清的海餅還是小吃界的“長老”呢!

我愛我的家鄉,愛那可口誘人的海蠣餅。

節日民俗作文 篇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唱起這首歌,便想起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傳説,這一天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為了紀念他,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據説,那是的老百姓十分愛戴屈原,為了不讓河裏的魚蝦把屈原的遺體吃掉,就把裹的粽子投入河中。這也就是粽子的由來了。

每逢端午,人們把房子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滋生。又是還把雄黃酒帶在身上,這樣外出遇到蛇就不怕了。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練習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還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的花環、配飾,美麗芬芳,婦女們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些神祕。作為每個炎黃子孫,我們都應該繼承傳統,愛護傳統節日,因為只是一種文化,需要我們來保護它!

我愛重陽節!温馨的一天!

節日民俗作文 篇7

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子、雙江等30多個縣區。根據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傣族人口有114.21萬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 “百夷”、 “伯夷”等。

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傣”有兩個含義:一是“穀倉”,古時候傣族自稱“滾傣”,意為“穀倉人”,見面則以“毫丁傣”(意為谷滿倉)相問候祝福;另一種解釋是,“傣”即傣語中的“犁”的諧音,傣族自稱“滾傣”,意即“犁田的人”。兩種解釋都説明傣族的族稱與水稻有密切關係,是一個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屬傣泐支系,講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傣族屬傣那支系,講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雙江、耿馬等地區的傣族,是傣泐與傣那兩個支系的結合部,故通用兩種方言。傣文屬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兩種。西傣文又稱傣泐文,主要通用於西雙版納地區;德傣文又稱傣那文,主要通用於德宏地區。

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傣族語“臘跺”,這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先用曬乾的春茶放入剛砍回的香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烘烤,6—7分鐘後,竹筒內茶葉軟化,用木樟將竹筒內茶葉舂壓後再裝進茶葉,這樣邊裝、邊烤、邊舂,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舂緊為止,待茶烤乾後,削開竹筒取出圓柱型的茶葉,掰少許茶葉放人碗中,沖人沸水約五分鐘即可飲用。這種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