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精華】優秀傳統作文彙編5篇

欄目: 傳統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49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優秀傳統作文彙編5篇

優秀傳統作文 篇1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邊吃着香甜的湯圓,一邊看着精彩的電視節目呢?

大家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的歡喜。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眾人寬容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吃完湯圓,大家又來到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我相信,隨着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

優秀傳統作文 篇2

沒有月的夜晚

沒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獨的,因為他沒有了《月下獨酌》的灑脱;沒有月的夜晚,蘇軾是愁苦的,因為他沒有了抒發對亡妻懷念之情的載體;沒有月,中國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為泡影;沒有月,中國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樓閣,沒了根基。

月是中華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沒有了“月”,中華文化又將何去何從,中秋之夜,明月半牆,此等美景已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圓,也勾不起遊子思家的心。“望月懷人,見雲思友”已成舊談,因為現代已無需“思念”。寄去一張照片,打一次電話,上次網見見面,比望月望雲簡捷迅速得多。看來“月”確實沒了用途,中華文化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實社會忘記“月”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然而我獨愛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覺有了歸宿。

李白的“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勾起我對幼時的懷念,對天真幼稚的嚮往;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則是打發無眠之夜的良藥,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開始。遙想東坡當年,獨自一人,觀“缺月掛疏桐”,聽“漏斷人初靜”,與“孤鴻”為伴,與“缺月”為伴,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雖已降臨,卻沒了人靜之夜,雖有缺月掛樹梢,卻沒了鳥的痕跡。此景不僅不能打發愁苦,反會使人更加抑鬱愁困,真羨慕蘇軾的月。在蘇軾人生的低谷,遙望到一輪明月,才使他釋然身輕,由庸俗走向灑脱,由喧囂走向幽靜。懷念蘇軾的月,是“千里共嬋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蘇軾的月,是“明月夜,短鬆崗”的真情之月;渴望蘇軾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無法忘記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牆”,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嚮往。似月光下的一張網,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無處可逃,月已無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無法走出月的輝光。

沒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捕獲我心靈的愁苦,沒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陽的光永遠撕不開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國更需要一輪“明月”照徹前方的道路。

優秀傳統作文 篇3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宵節,聽爺爺説:“正月十五是點燈節。誰家生了男孩必須在臘月十五的宗氏祠點上一盞燈,一直點到正月十五。這表示宗氏又添了一口丁了。”真是重男輕女。現在可不時興這個了。

正月十五,太陽一下山,花燈都亮起來了,漳州立刻變成燈的海洋,夜幕一降臨,到處都是人流了,男女老少,個個滿臉笑容,咱們全家向花燈集中點——中山公園走去。當咱們來到中山公園,看到的是花燈海洋,人山人海,咱們隨波逐流,觀賞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有飛龍噴火;獅子玩球;鯉魚吐珠;龍鳳吉祥……真是千姿百態。

“轟!轟!轟!”啊!人民廣場放煙花開始了,人們往人民廣場的方向望去,看到天邊是五顏六色的煙花,真像仙女撒花,美麗極了,人們無不歡呼雀躍,感到無比快樂,幸福。

花燈,煙火,笑臉,呈現了漳州繁榮、和諧的景象。

優秀傳統作文 篇4

我國曆來是文明之邦,文化歷史厚重,傳統習俗源遠,值此新春佳節,我們一邊熱熱鬧鬧過新年,一邊也可安安心心品文化。

沒有文化的節日不叫節日,沒有故事的傳統也不是傳統。無論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優秀文化、優秀傳統是根、是本,也是源頭,牢記根與本,縱行千里不忘本,河有源頭水才清。

就四川而言,文化豐富多彩,環境優美,物產富饒,享有“天府之國”美譽。在飲食、娛樂、語言和習俗等方面自成一派、獨樹一格,並且影響廣泛,令人傾倒。

四川人對農曆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户户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脱節龍和上川龍之分。

成都年是伴着童謠唱來的。“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麪粉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童謠中的種種為過年做的準備,加上春節到來後持續到十五的遊樂、慶祝:新年撞鐘、燒子時香、大廟會、遊喜神方、人日遊草堂、耍獅子、舞龍燈、元宵觀燈,再加上愛玩的成都人“過厚臉皮年”的正月十六遊百病,這才構成了一個歡歡喜喜、圓圓滿滿的成都年。

元代的成都市雙流縣人費著在《歲華紀麗譜》説:“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遊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固定的遊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遊江,或遊山,或遊寺,或遊郊野,而且往往是羣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整個巴蜀文化而言,又具有很強的輻射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外,還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也與所有百姓切身相關。

我們或應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重大關係,進一步促進“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建設之間的重大關係,進一步用先進文化建設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遺產保護利用之間的重大關係,進一步為社會發展注入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立足當前與面向未來的重大關係,進一步以新的視野謀劃文化發展前景;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大關係,進一步明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任務;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產品生產之間的重大關係,進一步壯大文化產業的物質基礎。

優秀傳統作文 篇5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縷忠魂獨守着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着響徹九天的鼓譟,那熱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歲月裏,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起,夾着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着懷念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髮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樸的民族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鐘,而人們似乎不曉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歎,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什麼“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猛地,望着遠方的迷離茫霧,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捨棄的是否太多,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脣間,那是文化的經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