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芻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6W

摘要: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我國進入農業新階段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抓好農業信息服務,關鍵在開展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到企的活動工作。研究和探索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有效模式,對於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和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至關重要。通過對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進行研究,提出黑龍江省應重點建設“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並對用户羣體採取分類服務的策略。

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芻議論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服務模式;三電合一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特徵,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證。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工作在促進傳統農業改造、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中取得了顯着的成績。但如何提高農業信息的利用率,使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惠及全省廣大農民,仍是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加強信息化建設,探索農業信息服務新手段,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就成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課題。研究農業信息服務,能夠為信息化建設發展提供借鑑和幫助。

一、農業信息服務意義

農業信息化是指為全面提高農村經濟運行效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農民生活質量,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各領域不斷推廣和應用計算機、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和其他相關職能技術的動態發展過程。信息是市場的靈魂,市場經濟是由信息引導的經濟。中國農業存在着“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因此,要適應國內國際統一的大市場,必須有成熟的市場信息傳播機制做支撐。農民作為農產品的生產主體,強化對農户的信息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業信息化有利於農民適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也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發展,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農民作為我國農業市場中主要的主體,需要更好地認識並適應市場,發展農業信息化有助於農民獲得市場信息,用市場機制連接農業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並處理好生產、分配和消費間的關係。

2.農業信息化有利於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據東北大學的熊金輝等統計,截至2005年9月底,我國有農科教專業網站385個,農業類其他網站上也有大量農科教信息,互聯網不僅可幫助農民找到“商機”,而且可使農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專家指導,增加生產效益,從而加速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3.農業信息化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障礙主要是勞動力自身素質低和掌握的就業信息少。農業信息化可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提高自身素質,更有利於農民獲得廣泛的尤其是跨地區的就業信息,能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4.農業信息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多媒體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實驗條件等優質教育資源在廣大農村實現共享,極大地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通過互聯網和建設農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統以及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能夠極大地改善農村醫療衞生條件,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二、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

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以政府行政部門為主導、以農業部門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為基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各方面力量作用,多元化、全社會合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信息傳播方式、信息服務手段不斷增強。目前,全省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模式有互聯網、有限電視、廣播節目、三農熱線、信息接收機、電視機頂盒、手機網、公告板、明白紙等。根據傳播介質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傳播模式劃分為傳統模式、現代模式和網絡模式,而這三種傳播模式又各有優勢和不足。

1.傳統模式。如明白紙、公告板等,其特點是傳播面積較廣,傳播效率較高,信息在傳播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對較小。但時效性難以較好地滿足農民的需求。

2.現代模式。如廣播、電視、電話等在農村家庭具有較高的擁有率,信息傳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具有投入低、見效快、傳播廣的特點。但因媒體的特性,無法滿足農民的個性化需要,形成互動式的交流也較為困難。

3.網絡模式。由於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現形式極大豐富,沒有了時間和空間距離,是目前最為便捷的信息傳播模式。具有承載海量信息,時效性強,具有互動特點。但電腦與網絡昂貴的硬件成本以及對操作者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將普通農民阻隔在網絡信息之外,短期內難以成為農村信息服務的主流方式。

從表面上看,全省各地通過運用多種信息傳播手段,使農業信息服務覆蓋率達到94%以上,基本滿足了農民對信息的需求,消除了信息服務“盲區”。但由於受經濟條件限制,各地信息化建設的側重點又各有不同,忽視了農民對信息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往往造成政府“熱”、農民“冷”尷尬局面。因此,如何實現“媒體聯動”,使網絡信息真正落實已成為從事農業信息行業的專家、學者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三電合一”模式建設及其有效服務對象

為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創新農業服務能力,破解農業信息走進農户的“最後一公里”難題,農業部2005年啟動了“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新模式。“三電合一”是目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向性工作。

1.“三電合一”模式。“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是指通過電話、電視、電腦三種信息載體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互聯互動的農業信息服務方式。具體來説,是利用電腦網絡採集信息,豐富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為電話語音系統和電視節目製作提供信息資源;利用電話語音系統,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語音諮詢和專家遠程解答服務;利用電視傳播渠道,針對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熱點問題和電話諮詢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製作、播放生動形象的電視節目,提高信息服務入户率。

2.“三電合一”模式建設內容。構建集電話語音服務、電視節目服務和電腦網絡服務功能於一體的“三電合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

(1)電話語音系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省級“綜合管理中心”、市級“管理中心”和縣級“語音諮詢服務中心”(主要含語音服務平台)建設,通過電話與電腦、網絡的有機結合,為農民提供種植、養殖、營銷、市場、價格信息的直接撥號查詢、語音提示查詢、專家諮詢等服務,將生產技術、市場信息、扶持“三農”政策等信息送進農村,進入農户。同時,提供將農户需求的信息發送至語音服務平台或互聯網的服務,形成連通農户與市場、雙向交流的語音諮詢服務系統,不斷提高信息服務覆蓋率,增強農業信息服務能力。主要建設內容:一是購置安裝系統所需設備和軟件。主要有語音卡、計算機、人工坐席設備、數據庫軟件、語音控制軟件、語音合成軟件等;二是建立支持語音服務的農業實用科技信息數據庫,編印信息電話查詢目錄;三是開通全國統一農業信息服務12316“三農”熱線號碼。

(2)電視節目製作系統。開辦農業信息服務電視節目專欄。充分利用電視普及程度高的優勢,開辦農業電視節目,傳播農業科技、農業新品種、節本增效技術、市場信息等內容,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及時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市場預測、實用科技、價格行情、農村政策等信息,增強農民接受科技、應用科技的感性認識,讓農業市場競爭主體和廣大農民及時瞭解政策、瞭解市場,增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主要建設內容:一是與地方廣電部門協商開通農業電視節目;二是提供或自行製作節目。

(3)計算機網絡系統。結合國家“金農工程”項目,建立省級農業數據中心,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完善縣級信息服務平台和鄉鎮信息服務站,並通過省級農業數據中心收集、整理各類農業信息,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本級網站或應用系統上載和獲取信息,實現省、市、縣聯動,形成相對統一的`農業網站羣。通過強化信息資源建設,增強信息服務能力,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效益的整體提升、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主要建設內容:建立能夠容納多個終端的局域網,並配備相應的電腦和軟件系統,主要有網絡交換機、電腦、服務器、數據庫管理軟件、操作系統、信息採編軟件等。

3.“三電合一”服務對象劃分。農業信息服務主要以農村企業、專業協會、農民組織、農村經紀人、種養大户和農民為對象,因此,農村和農民需要什麼信息,如何獲取信息,能否承擔獲取信息的成本,這些就成為了我們針對不同羣體選擇不同服務模式的依據。

根據黑龍江省農村實際情況來看,“三電合一”模式信息服務客户羣體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周邊地區的或者是“一村一品”的專業村以及種養大户、農業企業、行業協會、農貿市場、經紀人等信息重點用户;另一類是經濟水平一般或欠發達的村以及廣大普通農户。對不同用户採取的具體辦法是:對第一類重點信息用户,倡導網絡向下延伸,讓他們直接上網,同時,基層信息服務站給予一定的信息業務指導和輔助性的信息服務。對第二類普通信息用户,綜合運用數字電視、電話直接獲取信息,也可以與專家對話或者請專家現場指導。

綜上所述,由於各地社會信息化整體水平和經濟實力的差別,這就要求農業信息化的推進方式決不能單純依賴於互聯網技術,要從實際出發,有所側重,注重實效。堅持信息服務手段的多樣化,“土洋結合”、“中西結合”、“網絡與常規媒體相結合”,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網絡體系與傳統信息體系有機結合起來,讓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參考文獻:

[1]林建材,王熙瓊,金鵬.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J].山東農業:農村經濟版,2003,(12):114.

薛亮.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J].中國信息界,2006,(5).

李會萍,劉楷,王眾.基於數字家庭的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7,(10).

呂曉燕.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意義[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2):57-58.

曾曉娟,等.探討實現農業信息化的有效途徑[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