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關於屈原的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7W

一個屈原,可以看出人格的堅守、家國的選擇、傳統思想的弊病等多個問題,以下的關於屈原的議論文,可供閲讀參考。

關於屈原的議論文

關於屈原的議論文1

屈原是個薄臉皮的人。

不得不承認,有的人是受不了一點世俗的沾染的,同時他希望受到命運的青睞,與同樣的高潔之士結朋交友。當以上兩條願望一條都不能實現時,清高的屈原也就決絕地離開了他認為的骯髒世界。

姑且不論這死是否值得,單是這勇氣就足以讓後人尊敬。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揀枝而棲的鳳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應該是極度悲涼的,應該是冷靜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慮的,絕不是一時之衝動。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那麼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國的大好河山吧,這是我的先人開闢的地方。秋風蕭瑟,西風漸緊,遠處的蘆葦與近處的蘆葦攜起手撐開了一張秋天的網,把整個人的愁苦攢緊,濃縮成一顆異常柔軟的`心,這心一旦溶於汩羅,便把整條江水都染得苦澀,而水又是一脈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國江山,想起不可攙回的結局,涕泗橫流。

事情已經過去兩千年了,代代傳,傳代代,再加上喜歡“盲目愛國主義”的統治階級的宣傳,於是屈原就成了所謂愛國的典範。

人們不會指責屈原的愛國,雖然那是更重視個人而不是更注重國家的時代,那是一個哪裏有幸福哪裏成就哪裏就是家國的朝代。“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像屈原這樣為出生之國而死的不多。

接下來我要談談屈原的觀點問題,在屈原看來,只有鳳凰之類的高潔鳥類才能發表言論,庸鳥安分守己便是;駿馬是不必繩子拴的,跛驢當然是要幹活的。讀到這裏,我不禁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給天才以自由發展的空間,但同時也應該尊重庸者,其實對庸者、對弱者的關注與尊重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人性美。中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説是精英文化,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食盡人間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説的彷彿都是陽春白雪不能與下里巴人來往交心。

從一個屈原,其實可以看出人格的堅守、家國的選擇、傳統思想的弊病等多個問題,不同於司馬遷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開朗了。

關於屈原的議論文2

在我印象裏我一直都知道屈原這個人,和他的《離騷》,也僅此而已,從來沒讀過。不過,其實我還知道端午節吃粽子也是因為他。我到了學《離騷》(節選)的時候才真正對他有所瞭解,但也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愛國如何志向高潔。但這些也只是從書上或聽説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來的。讀《離騷》時我唯一的感覺就是他很自戀。

但到了最近學的《屈原列傳》,我覺得我瞭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還是不夠深刻。最起碼我現在瞭解了他的才華非同凡人,人家自戀點也是有資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為他自戀,而是極力表達自身還保持的高潔的情操,不願與世俗同列。最讓我敬佩的其實是他最後的投江自殺。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對氣節十分看重,對於原則不會做出一點讓步,當現實與自己所堅持的某些東西衝突而又無力改變時,他們往往選擇死而不是妥協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當自己不被信任,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國家一步步衰弱,他沒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對它的熱愛。有些人認為這樣太不值,也太固執,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更適合這樣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頭就跳進去了。

可是我個人覺得他的選擇更加令人佩服。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自己的信念,對於有些人來説這一個信念是他們活着的唯一支持力。當我不能堅持我的原則,我的信念時,生活於我已不再有意義了。這讓我想到原來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對他們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會妥協。信念已變成信仰,為它而活或為此而死都在所不辭。

屈原也是如此。他堅持自己的高潔,對楚國的熱愛。當小人當道,懷王不再信任他時,他依舊忠心耿耿。當楚國拋棄了他時,他卻沒有放棄楚國,仍日日心繫懷王,心繫楚國人民。當已無力迴天,他選擇用死來表達自己的痛和對楚國的愛。你當他是固執吧,可正是他的固執成就了他。他的高潔孤傲傳誦至今,他的愛國之情讓歷代人所贊誦。

世人皆濁,我只有以死來保守我的原則。這是一種氣節。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這種氣節。似乎在讀古文或瞭解歷史的時候總能遇到這樣的或相似的人。他們的這種品質吸引我想要了解他們,並敬佩他們。似乎這樣的氣節在如今不再有,這也是他們的時代更加令人神往。這應該就是我們不斷探尋、追隨古人事蹟的原因吧,正如屈原,總能有讓我們的心為之震顫的地方。屈原用死捍衞了自己的氣節,自己的原則。我們因而敬佩他,緬懷他。

因為人,總要有原則。

關於屈原的議論文3

擺在屈原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與世推移,另一條則是堅守節操。屈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二條。

走到這一步,他需要極大的勇氣:他需要拋棄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國家。他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曾封他祖上為“屈”的那個家族血脈已經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敗。曾經侍奉的那個又蠢又荒誕的王最終竟要死在他國;新立的王又變本加厲,不但不再詔用他,反而加他貶得越遠越好。作為一名忠心為國的臣子,還有什麼好説的呢?不再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個世界中。按照禮來説,臣子未盡忠,這是大罪,屈原也心懷這種想法,即使在自己創造的那片淨土中,也不會掩蓋自己內疚與罪責之感。這就是堅定地一心為國的代價。堅守着那個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誰又能知呢?

而放棄卻只在一念之間。漁父與屈原對話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雖無法考證歷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卻又從側面表現出,當時的“聖人”們經常是與世推移的。“聖人”們飄然於世,過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隨心所欲,內心中空空如也,無慾無求,也能成為一方“聖人”,此樂何及!放棄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簡單,一轉眼,心中都被沖走,毫無保留。這在屈原看來,是永遠不能接受的。“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多麼有氣勢對理想告白!內心被這樣的想法包圍,又怎麼會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呢!寧願在絕望中保全自我,也不會去做一名放棄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這一切看得如此透徹。“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忠賢之士也會生不逢時。既然自己無法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沉入那不再會絕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內疚地存於世更有意義。對未來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會選擇堅守的。

在他之後的幾百年,諸侯混戰,不再太平。直到司馬遷所處的漢朝建立,局勢才穩定下來。而與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馬遷也與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受了宮刑的他,堅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棄此時卻變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這麼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前人屈原正是因為覺得飄然於世無法實現人生價值才自沉汨羅,此時司馬遷只是以一個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恥辱之罪,人皆輕之如鴻毛,又怎能輕飄飄一句“不想活了”就斷送寶貴人生呢?這樣的人生是堅守還是放棄,便一目瞭然。面對災禍,司馬遷最終明瞭生死之義,堅守住他作為一個史官的價值。

更遠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魯諾。直到被燒死的那一刻,當狂風捲起烈火,一句“火併不能把我征服!未來世界會了解我的價值的!”使頑固者們戰慄。堅持真理,堅定自己的原則,放棄一切向教會低頭的機會,他在歷史中的功績永世傳誦。

這就是人類偉大的先人們所做的一切。面對現實的衝擊,堅持自我,永遠不放棄,才能走得更遠。

Tags:議論文 屈原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