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有關小學心得體會作文集合七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8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心得體會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小學心得體會作文集合七篇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1

又是一個漫長的寒假……

似乎是人越大就越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每次,面對着長達三個星期的假期,我有的不是可以不上學的興奮,而是陷於無聊的的痛苦。確實,一個百無聊賴的假期是痛苦的,沒作業的壓力,沒家長的嘮叨,沒老師的叮囑,更沒同學的陪伴。於是,電腦、電視成了我們打發時間的唯一方式,而我們,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宅男宅女。

因為我從小就被爸爸媽媽寵愛着,所以非常少做家務,連抹布都沒有碰過。上學時,天天只顧着學;放假時,心裏就只有玩了。

我要改變,這種一沉不變的生活方式,簡直就是在揮霍生命 。讓生活變得充實起來,我決定從做家務做起。

平時看媽媽在忙活,耳濡目染了些,做起來才不至於太生疏。明天爸爸媽媽都有事就只有我一個人在家,我想我大概可以大展身手了。

第二天清晨,我屁顛屁顛的爬了起來,開始我的打掃大作戰。拿着掃帚和垃圾鏟把整間屋子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掃一遍,其實我也曾經草草的進行過,後果是一會拖地會拖出非常多灰塵,都黏在地板上,非常難打掃,得不償失,所以,為了之後可以跟輕鬆,只能先努力嘍;接下來,便是拖地,我家用的還是那種老式的布拖布,所以,每洗一次拖布,便要用手將其擰乾,否則,你會發現,地拖完了,髒水還在那。

現在是我享受一人呆在家裏的自由時間,我可以上上網,看看電視,聽聽歌……

這便是我在家做家務的全過程,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兩端文字,但是這卻是我在家一點一滴摸索出的結果。做任何事情,都有其適合的節奏,按照這種節奏,才能事半功倍的將其完成,否則,只能是徒勞;而這種節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慢慢探尋。做家務亦是如此,打亂任何一個步驟,只能增加你瞎忙活的時間。

做家務確實非常累,但是那也是尋找幸福 的一種途徑,能讓我們在勞動中實踐,體驗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培養我們不怕髒,不怕累的精神。而更多的,只有等到我們確實做過,才能體會各中真諦……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2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為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説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説的話説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説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説才把要説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説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説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小學生來説,顯得尤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説,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小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為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閲讀,需給學生自主閲讀的空間

閲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閲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説:“閲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閲讀得其法,閲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閲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閲讀,我認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説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閲讀才是開放的閲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才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小學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閲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為文的空間

學生為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説:“那是為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才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為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為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為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説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為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説:“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説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才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小學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為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為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為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才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才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3

在新的學期到來的時候大家都要參加軍訓,加強一下對國家的認識,提高了自身的素質,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當我告別了我的小學生涯,便懷着一點點傷感和一點點興奮的感覺升入了中學。我知道,每一名初一的新生,都必須去參加軍訓。

到了軍訓那天,教官立刻給了我們一個恐怖的開始——站軍姿,站軍姿需要抬頭、挺胸、收腹、背挺直。接着我們在太陽的炙烤下站了大概半個小時的軍姿和蹲了10分鐘;把手放在火一樣的水泥地上撐着。在熾熱的陽光下,滿頭的汗水與全身的痠痛時,我終於知道了軍訓的“恐怖”之處。此時我才真正的明白軍訓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輕鬆,反而是那麼的殘酷。當白嫩的膚色變成了黝黑的顏色,我才知道了現實的殘酷。

軍訓本來就是用來磨練嬌生慣養的我們,磨練我們的意志,讓我們養成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性格。在軍訓中我可是吃盡了苦頭,我感覺教官就是變着法子的來折磨我們,有時候我總想趁着教官一不注意,趁機擦一下汗。但是一想到教官嚴厲的眼神,竟然把我控制住了。雖然軍訓是苦了一些,但是我們不是暫時都熬過來了嗎?在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可以這樣來激勵自己永往直前。

在這一次軍訓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命運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這一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我們既然能把那麼多的困難都克服了,也就不會再怕這些坎坷了!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4

平時的家務我都做得非常少,當媽媽做家務時真是看似簡單啊!

“佩瑤,來,幫媽媽洗洗碗。”“哦,來了!”我進廚房後看見的只有一堆碗,又要委屈你了手,必竟媽媽也非常辛苦嘛!洗就洗,要做好。

開始做了,面對一大堆吃過的碗筷,我首先將這些碗放在洗碗池裏,然後打開水龍頭放一些水把碗在水裏浸一會兒,然後,拿出洗碗布弄濕後倒上一點洗潔精,把碗從水裏拿出來,用蘸着洗潔精的洗碗布擦洗碗的內部接着把碗的外部也擦洗了一遍,擦過的碗放到旁邊,直到所有碗都擦遍了,換半盆乾淨的水把所有洗過的碗都放進去,把布上的雜物去掉並擰乾後把盆裏的碗再一個個用水沖洗一遍並撈出來,然後將水龍頭開小,用手把碗一個個在水下衝抹後瀝乾。經過十幾分鐘的時間,我終於把碗給洗乾淨了,真是不容易啊!

想想,媽媽每天都這樣,多累啊,我以後要多幫忙做家務才行。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5

開學了,我又高興又苦惱。高興的是又可以和同學們見面了,苦惱的是學校要我們進行為期三天的軍訓。

軍訓開始了,我們在田徑場集合,等待我們的教官。來了來了,只見他身穿深綠軍裝,步履堅定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教官姓吳,他不胖也不瘦,頭髮像觸了電一般一根根豎起來,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下面有一個碩大的鼻子,嘴巴稜角分明。

軍訓開始了,吳教官教我們立正、稍息。我們剛開始興趣盎然有模有樣地學着,有的慢有的快,但一個個都很認真。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大家似乎都有些沉不住氣了。你看,這個皺起來雙眉,那個撅起了小嘴,還有一個眼睛都迷瞪了起來,是睡着了嗎?

休息了,同學們在這個短暫的幾分鐘裏一個個又精神抖擻。可是休息的時間總是太短,不一會兒教官又開始吆喝着我們這羣頑皮的孩子集合。教我們向左轉、向右轉、敬禮,不滿意就罰我們站軍姿。站了好一會兒,我已經滿頭大汗滿面通紅。

終於,我們等到了軍訓檢閲的美好時光。我們的同學把渾身所有的疲憊和辛苦拋得老遠老遠的.,在教官威嚴的指揮指揮下,踏着堅定的步伐喊着響亮的口號,整齊劃一的隊伍經過主席台的時候,身後傳來雷鳴般的掌聲。我們班獲得了最佳方陣獎,我們多麼高興啊!

這是一次多麼有意義的軍訓啊!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6

一、從內容入手,指導學生“寫什麼”

《課標》明確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小學作文培訓心得。小學生作文最苦惱的是“無米之炊”,即沒有內容寫。究其原因,並不是生活中無“米”,主要是由於小學生觀察能力差,不善於通過觀察獲取或積累作文素材。王香蘭的“生活化作文”正是針對這一問題而研究的,她的“生活化作文”除了告訴我們學生生活中哪些可以作為素材外,還注意把寫作同他們的生活結合起來,把寫作訓練和集體活動統一起來,每次作文都有意創設情境,讓他們眼見為實,先看後寫。就像今天這一堂觀摩課,王老師先是帶領學生們在課堂上製作了豆漿,讓孩子們親身經歷製作豆漿的全過程,並在製作過程中,引導孩子們觀察交流,直到最後嚐嚐香甜可口的果蔬豆漿。然後才讓孩子們動手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這就很好的解決了孩子們“寫什麼”的問題。

二、“賞評”是最好的教法

諸城市枳溝小學的呂映紅老師做了題為《“賞評”是最好的教法,“學生”是最好的老師》的報告,在報告中,呂老師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利用“賞評”來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她重點介紹了賞評的流程:互相賞讀(主要解決“哪裏好”的問題)、共同賞議(重點解決“為什麼好”的問題)、書寫賞語(從而提高孩子們的鑑賞能力、評判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賞語(互讀賞語,提出意見)、修改賞語(思考吸納,共同進步)。是啊,哪個孩子不願意得到老師的賞評呢?賞評更能提高孩子作文的積極性,不要總盯着孩子的那一點點兒毛病,我們更要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一有進步就讚賞他,這樣,學生會越來越好。

三、接力日記讓孩子們在習作的道路上快樂前行

濰坊外國語學校的李秀紅老師總結了自己在班內舉行接力日記的經驗。的確,接力日記是一種好的寫日記的方式。這種方式既不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負擔,還利用孩子們的團體意識給他們造成一定的責任感,讓孩子們不得不認真對待,再加上老師採用一些評比手段,又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李老師還交給孩子們觀察方法和一些寫作方法,這樣,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想不提高都很難。另外,這也是一種簡單易做的方法,妙!

四、“掰殼子”教學法讓孩子不再害怕作文

青州市夏莊小學的王春愛老師做了“掰殼子”教學法的經驗介紹。她主要用三種方法掰掉了束縛孩子們寫作的殼子:一是喚醒感知,拓開思路,掰除困惑恐懼之殼。二是時時激勵,發展興趣,掰除懶惰懈怠之殼。三是走進經典,廣讀日誦,掰除表達障礙之殼,心得體會《小學作文培訓心得》。從而讓孩子們喜歡寫作,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那支筆的主人就是兩年前的我。

讓小鳥多摔幾回的目的只是為了湊齊那短短的六百字,就為了多佔一百個格,就塑造出了歷史上最倒黴的一隻鳥,看圖作文是命題作文的基矗寫好看圖作文,同命題作文一樣,首先要學會審題,搞清楚題目的性質。是記事的,還是寫人的。是寫景的,還是狀物的。因為只有弄清文題的性質,才能確定採用什麼樣的表達方法。例如,《同桌》,主要寫人;《師生情》,主要記事……看清了文題,把握住題意,就不會跑題了。。

寫作不正是這樣嗎?有許多人為了湊字而將作文培訓寫成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讓讀者的好奇心大大降低,失去了文章本來的意義,這樣的作文就是徹徹底底失敗的文章。

那麼,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呢?

首先就是要有新意、有特點。正所謂“一枝紅杏出牆來”,從作文的寫作時限來分 從作文的寫作時限來分,作文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限時作文又可以分為課堂作文和考試作文兩類。,寫要寫那支紅杏,而不是一園的春色。要寫出自己的風格。

光有新意是不行的,對於複雜的作文題目,要學會從語法結構上進行分析。比如《我所經歷過的一段有意義的生活》,這個題目比較複雜,它包括四個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內容應以“我”為主;

②要求寫“所經歷過的”一段生活,不能單純寫感想;

③要求寫“一段生活”,不能只寫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寫的這段生活應當是有意義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還要有真情實感。那樣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真實感人的文章永遠是最有吸引力的文章。

第三是要有優美精練的文字。讓讀者陶醉於你的文字中,需要過渡的情況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在內容轉換時,一是在表達方式改變時。照應是前有所呼、後有所應的結構手段。常見的照應情況有三種:開頭與結尾照應(又可分為點題照應與解題照應兩種),引文中互相照應(又可分為遠照應和近照應兩種)。照應是使結構嚴謹而又活潑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靈活緻密,文脈貫通,強化關鍵內容。,進入自己的一片天空,與自己的感情發生共鳴,實現讀者的閲讀需求。寫作就像説話,少了,説不清楚;多了,又顯得?嗦,作文六要素歌你拍一,我拍一,寫清時間記在心;你拍二,我拍二,要寫地點莫忘記;你拍三,我拍三,寫活人物是關鍵;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經過寫具體;你拍五,我拍五,開頭原因要寫清;你拍六,我拍六,結果一定不能丟;好詞好句多積累,寫作文時好運用;記牢作文六要素。。文字是寫作中比較難把握的方面,要符合表現主題的需要。選材為表現主題服務,不可與主題相遊離、相悖謬。

2、要真實、確鑿。材料的真實,一是指嚴格意義上的真實性,一是指本質上反映事物的真實。材料的確鑿指材料既準確無誤,又用得恰當貼切。

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個性與共性統一、具體性與普遍性統一的材料。它是具體的、個別的、又能體現同類事物的本質特徵與普遍意義。

4、要新穎、生動。材料力求具體形象,富有親切感與懸念性,是鮮為人知的新發現,並適應文體的特點(記敍文材料具體形象、感染力較強;議論文材料概括性強,具有邏輯説服力;説明文材料要揭示對象的特徵。,關鍵是學會用最簡潔的語言,順敍:按人物的經歷或事件發生、發展的先後順序進行的敍述。

2、倒敍:把事件的結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斷提在前面,然後再按時間順度敍述事件的發展過程的敍述。

3、插敍:在敍事過程中插。進另一有關事件的敍述,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主線寫下去的敍述。

4、補敍:對前面事件作某些補充而不發展原來情節的敍述。

5、平敍:對同時發生的兩件以上的事進行分列、平列的敍述。,把事情説清楚。

時至今日,比如你想記一場精彩的足球賽,而文章的題目卻叫《小球迷×××》,以記事為主變成以寫人為主,這就叫“題不對文”,轉移了“中心”。,每當我拿起那篇學飛的小鳥的文章時,還總是對它充滿歉意。

小學心得體會作文 篇7

在沙河小學參加了由區教研室組織的隨筆化作文課題的聽課活動,共四節課,每一節課都很精彩。四名老師都是來自實驗小學的老師們,一是丁洪芳老師執教的《插上思維的翅膀》,一是劉美老師執教的《我是小作家》,一是崔全霞老師執教的《老師的尾巴》,一是劉宗順老師的《蘋果、香蕉、大鴨梨》。四節課都是特色鮮明,風格突出,對於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作文有很大的意義。聽後感觸良多,讓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能夠拋去以往説到作文就談文色變的情況,而是興趣昂然地與老師沉浸在快樂作文的樂園中,收穫很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動筆。作文是學生人語言能力、知識水平、思想素質、思維習慣等的綜合反映。怎樣才能使學生愛上作文呢?在小學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把激發動機放在首位,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直接動力,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實踐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正如第二節課劉美老師的課,抓住了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運用了故事的形式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上,看到學生睜的大眼睛就知道,他們多麼的喜歡聽故事,有了好的開頭,這堂課能上不好嗎?聽過故事後,老師趁熱打鐵,聽了不少的故事,自己想不想成為小作家,自己來編一個故事呢?孩子們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確定好自己的故事人物後,孩子們便動筆寫了起來時間過的飛快,時間到了。該是學生展示作品的時候了,孩子們伸高了小手,爭着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學生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劉老師還不時的給學生做着評價,並修改着。寫的不通順的地方,為什麼要刪,要刪這句而不是那句?這些都要給學生講清楚的。作文指導課的關鍵在於你的作文指導如何確實讓學生掌握了,而不是流於表面,流於膚淺,僅僅告訴學生一個方法,那是沒有用的。

聽課回來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在準備課的時間沒有用到多媒體呢?也許在聽覺、視覺、或者是説在觸覺方面讓孩子多一點的感受,會不會更好一些呢!在第一節課上丁老師的課,學生們或多或少的有些生分,孩子快樂的氣氛並沒有真正的調動起來,如果孩子們把自己釋放開了,也許他們筆下的文章會更加的精彩。每一個材料都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舉例提到了細節的真實性問題,不是為了追求效果去編造一個細節。真正能夠感動人的,不是技巧性的東西,而是真情實感。一個學生只要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即使沒有一點技巧性的東西,也是能打動聽眾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即便教案上沒有。利用學生寫的東西大做文章,就能生成相當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