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通用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39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通用6篇)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1

一、課堂上的興趣。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需要可分為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然而,興趣主要中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相關。也就是説,興趣關乎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滿足。一個人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他就會熱心於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並注意探索其奧祕。興趣與認知水平和情感相聯繫。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便不會對它產生情感,也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我們認為,興趣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濃厚的好奇心;二、明確的目標;三、同伴的合作。要在課堂上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教師便應該做到這三點。教師抽絲剝繭的分析,深入淺出的講解,饒有趣味的實例,配合以優美的語言藝術,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都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總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有賴於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活動。教師單方面的“滿堂灌”,片面地追求“一言堂”的效率,無疑會扼殺掉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成功之母。能培養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便成功了一大半。

二、課堂後的樂趣。

只要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和極大的興趣,學生便能在課後自覺地積極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漢語裏,有句成語叫“樂此不疲”,意思是説:做自己感覺有樂趣的事情,就不會感覺疲憊和勞累,做事的效率也會成倍提高。學生的課後學習若有樂趣,便會極大地鞏固、拓展和加深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沒有樂此不疲的體驗,人生便會失去很多幸福和快樂。要想讓學生的人生更有意義,教師便應該讓學生得到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對知識的探索若能成為學生在課後的樂趣,會有助於培養出學生的求知慾,而熾熱的求知慾卻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必不可少的動力。

三、生活中的情趣。

只要有時間,我們都可能會去公園。公園最美的地方,不是花海樹林,也不是荷塘幽徑,而是我們都不在意的地方——亭子。亭子的諧音是“停”,即“人亭”。亭子是想告訴我們,人生中不一定得拼命趕路,要懂得停下匆匆腳步,去品味和感受生活。我們佇立在亭中,或騁目望遠,或拍欄吟誦,或小憩談笑,都包含着豐富的生活情趣。

説到從容,朱光潛講過一個故事。阿爾卑斯山上,在一條路的沿線,有着非常美麗的風景。路邊有一個牌子提示遊人説:“慢慢走,欣賞啊!”對此,朱光潛先生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人生路上的風景,需要我們用閒情去慢慢欣賞。那些懂得欣賞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品味的人。

“忙”字,心的偏旁,加上一個亡。簡單地説,就是“心亡”。莊子説:“大智閒閒,小智間間。”就是説,大智需有閒情和情趣,小智只是成天忙碌。愛因斯坦在緊張地思考之餘,最喜歡拉小提琴,從中找到了閒適和情趣。毫不誇張地講,小提琴也為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作出了貢獻。或者説,愛因斯坦是把他的偉大發現從小提琴中“拉”出來的。

學生能執着地追求真理,這固然很好。然而,用生活情趣來調節學生的學習,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只能讀死書或得分數的“單面人”,而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求真精神,懂得學習方法,會享受閒情體驗生活情趣的“全人”。

愛因斯坦曾説,“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在我看來,一個有淵博知識,有文化內涵和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幸福而和諧的人。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2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穫。更具體的説: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是否有進步或是否有發展是衡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其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其核心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能否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等。具體看是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能否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能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勵學生的合作交流。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髮展為本,構築認知衝突,激發求知慾望;構建知識體系,達成教學目標;注重激勵評價,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從而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預設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

(1)解讀教材,定準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教學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血肉和骨幹,只有課前精心的準備,在課堂四十分鐘裏才能經受住學生的考驗,才能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否則,教師會應接不暇,手忙腳亂。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課前要了解到學生對圓有無直接或間接的認識,學生是否會用圓規畫圓。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沒有將用圓規畫圓作為重點,而是適當地把他們引領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畫指定大小的圓。

(2)彈性設計,夯實目標。

課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間。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做到粗中有細,富有彈性。所謂的“粗”是指明確需要實現的三維目標,描述出課堂情景的大體輪廓,在各環節為學生的互動生成留下足夠的空間。所謂的“細”,也就是預想每個環節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學生可能產生哪些不同的思維,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如我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為感悟0.2與0.20大小相等時,出示了一個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紙,其中20格塗了顏色,教師用一個問題“可以用哪個小數來表示?”讓學生在説理中弄清楚0.2=0.20,但它們的意義是不同的。這樣的預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想象、思維獲取新知,這樣的學習不是更有效嗎?

二、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在知識遷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概括。只有經過概括的知識結構,才能準確地辨別出新舊知識間本質上的差異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經過概括的知識結構,才具有穩定的、清晰的.概念。而課堂有效教學的設計在於喚醒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系統,與新知識產生聯繫,激起學生探索規律的心向,進而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教學中,要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樹立全新的課程目標意識,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課程功能,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並在自主建構中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學生對體積這一概念是陌生、模糊的,為了加強學生的切身感受,教師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空着的書包和放進書之後的書包,使得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是佔有一定空間的,再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大小就不同的道理。通過實踐,就把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數學事實,而且創設的情境具有現實性,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素材,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的學習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再如,在教學判斷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個長方形”時,我把這道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足夠的證據。學生在翻閲書本、低聲討論後,自然分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組。爭論開始了,認為正確的同學提出,書上就是這樣説的:“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認為錯誤的同學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也可能是個正方形,練習冊上就有這樣的題。認為正確的同學反駁: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展開後還是長方形。大家的意見開始趨於一致,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時有一個同學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圓柱側面展開後也有可能是個平行四邊形。他同時展示了他用紙做的圓柱側面,果然是個平行四邊形。受他的啟發,有的同學還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可能是個不規則的圖形。

其實,每個同學的判斷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圓柱的側面如果沿着一條高展開,就會成為一個長方形;如果不沿高展開,而是沿着一條斜線或曲線展開,就會是平行四邊形或不規則圖形。我想關於這道題的對錯己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重要的是教學的三維目標已經得到了彰顯。

三、注重激勵評價,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是構建有效課堂的手段

由於傳統教育長期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來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長此以往,在有意無意間泯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壓抑和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多地運用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創新和實踐、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教學中,我們要從多方面進行正確、肯定的評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成功”的感受,從而嚐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樂趣。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探索出圓周長與圓直徑的關係,為計算圓的周長打下基礎。教師激勵道:“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這個關係並計算出圓周率。同學們經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規律,你們真是當代的小祖沖之。”這樣的積極評價,如同助燃劑,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了強勁的推動作用。

再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授課教師在完成新授內容以後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有個工廠想招收一名技術工人,經過層層篩選,有兩名工人進入了最後考核階段。最後的考核結果是:在相同時間內,甲工人共完成零件80個,其中合格的有76個;乙工人共完成零件75個,其中合格的有72個。你能幫助經理做出決定:應招收哪名工人嗎?絕大部分學生通過計算甲、乙兩個工人加工零件的合格率(甲:76÷80×100%=95%,乙:72÷75×100%=96%),確定應招收乙工人。但也有學生是這樣想的:在相同時間內,甲工人加工了80個零件,乙工人加工了75個零件,這説明甲工人的工作效率高,因此也可以招收甲工人。這兩種想法都有道理,當時授課教師靈機一動,馬上説:“那好吧,如果我是老闆,兩位工人都試用一個月再做決定。”這樣的評價,其實就是用數學語言與學生進行了很好的交流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一,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四、關注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思考”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數與形的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數學教材已經從文本上實現了生活化,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向學生揭示周圍世界的數學現象及其特有的規律性(如守恆性、對稱性、變異性)與內在美,學生就會體會到數學這個誘人的王國裏,有許多數學現象需要細微的觀察,有數不清的問題要思考,要操作。同時教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將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課堂中。如“搭配”問題,你怎樣搭配早餐、怎樣搭配衣服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生往往習慣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思考,這時數學教學就需要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引導學生經歷從生活經驗逐步上升到數學思考的過程。這樣,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就能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總之,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的發展,只要我們能準確的把握新課程標準,強化目標意識,積極自覺的促進自己的觀念轉變,就一定能實現構建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3

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常的途徑可以概括為三種。

1.指明——嘗試

指明,是教師主動的指點、提示、説明。

嘗試,是學生照教師指明的那樣去試着做。

學法的掌握,如同知識的獲得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不會到會的發展過程。開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師在教給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明確的指點。諸如怎樣發言答問,怎樣執筆寫字,怎樣拼讀音節,怎樣觀察插圖,怎樣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怎樣讀詞讀句,怎樣組詞造句,怎樣説完整的話等等,都需要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的同時,講明學習的方法。不單對初入學無知少法的學生需要事先指明,就是中高年級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學生,在進入較難的學習內容時,也需要事先指明。如運用中心句作段意的方法;連接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作者寫作目的的基礎上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也都要在第一次接觸這些方法時由教師事先指明。

但只有教者的指明,沒有學生的嘗試和運用也是不行的。只有結合學習實踐,運用指明的學習方法,進行反覆多次的練習,收到預期效果時,才能説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

2.示範——摹仿

示範,是教者用教法為學生的學法做榜樣。

摹仿,是學生領悟到精當之處,並運用它學習新的同類的知識。

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依據兒童善於摹仿的心理特點,無論是入學初期還是進入中高年級,都需要教師有意的、準確而明晰的給學生作出示範。把理解某類課文所採用的方法、步驟,把弄懂某人、某物、某事所設計的一系列思考問題,把突破某一難點、關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從教師教法中得到啟示,領悟教法的精當處,激發摹仿心理,進而用教師示範的方法去學習新的同類的知識,能起到“教法舉一,學法反三”的作用。

從“示範”到“摹仿”,和從“指明”到“嘗試”不同的是,這是一種無形的指導,是學生心理內部從感知到理解的活動過程,是通過看不見摸不着的思維活動來實現的。

3.回顧——概括

回顧,是自我發現,自我體驗,反省自身運用過的學習方法。

概括,是在回顧的基礎上,對學習同類知識運用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加工,納入學法體系的總體結構。

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有的由教師指明後嘗試,有的由教師示範後摹仿,有的則既不指明、嘗試,又不示範摹仿,而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即便是教師指明瞭的,示範過的,有時學生還會修改某些部分,創造適合於自身特點的方法。一個學生,知識的基礎,個性的發展,大腦的功能,不盡相同,應當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不同方法。學有規律而無定法。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往往是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探索的。有的學生學習的效果其所以特別好,除勤奮刻苦外,就是他創造了適合自身特點、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創造和發現的學習方法,比教給的學習方法管用得多。不少的學生,確實創造了許多好的學習方法,應當選擇時機,安排時間,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反思運用過的學習方法,逐一分析、比較,剔除已經證實無效的學習方法,總結符合學習客觀規律的科學方法,經過整理,使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正確方法能夠肯定下來。

從“回顧”到“概括”,同樣是一個掌握學習方法的完整過程。在回顧的基礎上必須及時概括。只“回顧”不“概括”,不能逐步組成結構嚴密的學法體系,零散的方法不能實現有效的遷移。

回顧——概括在教學中一般安排一個環節進行,有時也可運用開學法交流會,辦“學法集萃”專欄等形式進行。用集體活動形式,實行同學間的多向交流,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概括各自的學習方法,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深入的探求學習方法。

從“指明”到“嘗試”從“示範”到“摹仿”,從“回顧”到“概括”,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掌握學習方法的發展過程。它們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指明——嘗試、示範——摹仿、回顧——概括是三個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途徑,是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的。要依據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水平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選用。有時還可以相互滲透,交叉配合。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4

前兩天我收到了一個讓我哭笑不得的小紙條:“老師你知道嗎?我們班主任讓選班裏最愛説話的十個人,我知道肯定有我,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我的好朋友竟然也選了我一票,我們兩個關係很好,雖然我知道我説話不對,但是他這個舉動真的讓我很傷心。”紙條的主人是個坐在最後排的男生,他的特點是上課愛睡覺,自習愛説話。

我試着分析了一下他的心理:他寫這張小紙條説明他應該很相信我,並且不想從我這裏聽到批評,他對他的朋友感到傷心,所以想從我這裏尋求安慰。那我怎樣回覆既能讓他改掉説話的毛病,又能撫慰他被朋友“出賣”的心情呢?

我鋪了一張信紙,首先我讚揚了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告訴他知道了錯了就要改正。其次,我告訴他我可以理解他被朋友出賣的鬱悶,然後我幫他分析了他的這個朋友,因為他沒有透露姓名,所以我也不知道他的朋友是誰,是個怎樣的孩子,但是我試着揣測了他朋友的心理:首先,你要確定是不是因為你的説話影響了你的朋友?如果是,那你不能怪人家選你,畢竟是你錯在先。其次,你的朋友是班幹部嗎?他寫你的名字是站在班級利益上寫的嗎?或者他是那種一本正經、實事求是性格的人嗎?如果符合,這也怪不得你的朋友,性格使然,這也沒有關係。最後,退一萬步講,朋友就算真的是看你不順眼然後寫你的名字,但這種概率太小了,因為你自己也講了你們兩個關係很好,他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出賣你。所以,在生對方的氣的時候,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許現在他也正為寫了你的名字而惴惴不安,那你不妨退一步,繼續像原來那樣對待他,相信你們的關係會更進一步的。

在信的最後,我告訴他真正的友誼的確需要互相幫助,但不是互相包庇,而是促進彼此共同的進步,並且,我表示我一直很關注他,覺得他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只要態度一認真就會進步的。

信給他之後我以為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月考之後他們班進行了調桌,而他正好和他的原來同桌分開了,被分到了靠窗第一桌。然後,我發現了他巨大的改變,其他科我不知道,在語文課上,他不再發呆,搞小動作或者和同桌説話了,而是認真聽講,偶爾還會主動回答問題,他的基礎很差,回答正確的時候很少,但是我從來沒有批評過他,都是幫他分析錯誤的地方,鼓勵他繼續回答問題。後來,他又給我寫了一張小紙條:“老師,我知道我的基礎很差,其他的老師很少關注我,我感覺在他們眼裏我就是一塊廢鐵,所以我一直都是破罐子破摔,您是第一個如此關注我的老師,讓我感覺到我不是那麼的差,我會努力下去不讓您失望的。”

我看完之後很感動,真沒想到我的舉手之勞竟然會在一個孩子心裏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並且我也深深認識到鼓勵比批評更有效,尤其是對待基礎差一些,信心不足的學生,在很多老師眼裏他們要麼是被忽視要麼是總受批評,但是老師一點的關注會讓他們開心好長時間。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鼓勵學生,會選擇相信學生,給予他們改正的機會。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習方面的進步與否,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

我以前總覺得實習時間很長,但是現在感覺時間太短了,短到我可能沒有機會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就要離開,短到我沒有機會看到他們最後修成正果的樣子,但是,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和我短暫的相逢而得到了改變,那就是我的成功。每一個孩子的心像一朵花,只有耐心的傾聽,真誠的陪伴才能聽見花開的聲音。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5

3月15日,在周測和月考來臨之際,我決定專門用一節課給六班和十一班上一節練字課。正好今天下午上完課就放假了,學生們可以在家裏買習字本,練字“大業”也就能順利進展下去了。

英語練字的要求其實我是受益於我的高中英語老師,她真的是一位很優秀很負責的英語老師。她教我們習字時的規則我一直還記得,真的是一套很奏效的方法。

由於日常考試以及高考中英語作文的答題紙給出的都是橫線格,所以我首先提出了練字本的要求,那就是:一律使用橫線格本,不再用四線三格本。這樣做也能讓學生們的練字成果更好的融入考試中,以免造成考試時緊張慌亂而導致書寫被“打回原形”。接下來我又在黑板上依次寫下了七點要求:第一點是“向右傾斜15度”,這指的是每個字母都要統一向右略微傾斜,15度是一個最佳值,畢竟我們做不到那麼精確。我以單詞“world”為例,在黑板上給他們做出了示範。講到這裏,有同學問我為什麼要傾斜15度呢?我解釋到,相同的傾斜度會讓作文整體看起來更整齊,防止寫的歪歪扭扭。第二點是“重心水平”,每個字母都有自己的“重心”,那就是它們最圓潤的部分,比如字母“p”的重心就是它的半圓部分。各個字母要保持重心水平,其實也就是在四線三格中的佔格問題,上中下三格要佔對。第三點是“0.5mm”,學生們都能猜到,這裏指的是筆芯的要求是0.5mm,這同樣是高考的要求。可能更粗一點的寫出來會更好看一些,但是為了保險起見,我先給他們訂了這個標準要求,畢竟有的學生用的是更細一點的0.38mm簽字筆。第四點是“挨線寫”,單詞要貼着下橫線寫。第五點是“三分之一”,單詞的書寫要佔整個格寬度的三分之一。第六點是“圓潤”,字母中含有半圓或者圓圈的要寫飽滿寫圓潤除此之外,帶豎的字母還要寫挺直。最後一點,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之舉,那就是:字母間距和單詞間距。字母之間要分隔開,以不擠為宜。單詞之間則以間隔一個字母為宜。

講完這些要求,接下來就是實操了,我從練習冊中找出了一篇範文,讓他們以這篇作文練字。我下去巡視,發現真的有幾個同學寫的非常好,大多數同學寫的還是有些許欠缺,不夠飽滿,但這正是需要進行日練的理由。希望開學來了之後的考試,我能看見他們在作文上的進步!

規範教學常規有效組織教學心得體會6

為學習者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教學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情感,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學習策略完成學習任務。評價作為英語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課程發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外語課程改革的方面、力度與效果。

一、更新了教學觀念,重視教學評價的目標與功能

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發生根本的變化,而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發生變化。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認真地講,學生靜靜地聽,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現在要求學生聽課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操作和實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英語交際技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歡樂中學到知識;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使學校及時瞭解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髮展與完善。

二、評價的激勵作用,更新了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

新理念猶如春日裏的陽光,給我們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温暖和活力。在傳統的教學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是課堂氣氛的沉悶,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累,學生瞌睡,教學效果極差。經過培訓班的學習,認識新理念的課堂較之傳統課堂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活”,課堂充滿了生命力,呈現出了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英語課,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它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語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讓英語課堂活起來。活教。教無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一格,綜合學生、教材、教法及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語言潛能。教師要充分備課——備學生、備教材、要體現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創新性,永葆英語課的新鮮、有趣,切忌“為法所縛”、“照本宣科”。在教學中要本着用愛心、熱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則,不光要教語言,還要教方法,教做人,要體現出教學的靈活性、多樣性。活學。以活教帶活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改過去死記硬背的機械性學習為合乎語言學習規律和小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特點的自主性學習,使眼、耳、鼻、舌、身、意全員參與,交替互動;開發學生聽、説、讀、寫、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教學評價的實施與運用

學會了創設情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肯定性的激勵評價能夠更好地溝通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係。教師是根據小學生好奇活潑、善於模仿的特點,在備課中根據教材的結構,教師通過認真思考、精心設計對不同的內容創設不同情景進行教學。如:遊戲、對話、表演、歌曲、歌謠、扮演角色和直觀的教具等。為了創設有利英語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對不同的內容創設c不同的情景,注意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如:.及時給予表揚,這時,學生一定會受到鼓舞。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走向成功,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成功,也會增強人的自信心和熱情,激勵人們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英語let’slearn部分,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各種真實自然的情景,並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目的在於分散教學難點,循序漸進,便於表演。符合兒童的特徵就是愛玩、好表現自己。因此,用表演和遊戲的形式來進行交流和學習。在表演中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1、語言的示範性表演,用自制的木偶配以不同的聲音進行,或以邊畫簡筆畫、邊説的方式進行。2、語言的鞏固性表演。可在雙人或四人小組中進行。為了激勵主體學生參與,可將頭飾或名片卡貼在黑板上,以學生集體表演的形式進行。3、發展語言技能的創造性表演。在教學會話中教師充分利用教具、頭飾和各種人物的名片卡的形式進行。表演中鼓勵學生靈活組合,擴展會話。能運用c部分故事中語言的學生加以表揚。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成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為了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在備課中深入鑽研教材、鑽研教法;設計真實自然的情景,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適量的遊戲形式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心中充滿快樂並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使英語教學活動不斷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