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有關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

古人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言道出了閲讀的重要性。書籍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雖然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能豐富人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我卻認為書中自有樂趣在,特別是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

孩子的世界,充滿着純真,洋溢着快樂。我們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與孩子做到真正地零距離接觸,親子閲讀是一次次快樂的體驗。深深體會到閲讀是一種能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他們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一種學習方法。作為家長,我們閲讀的過程中,也回味到了童年生活的幸福,同時也能體會孩子們的酸甜苦辣。為了讓孩子儘可能多接觸書籍,擴充她的知識面,營造讀書的家庭氛圍,在學校和老師的“親子閲讀”倡儀下,我特意在繁忙的工作時間外擠出時間和兒子一起讀書。

我認為,陪孩子一起閲讀,應該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書,使他對書產生好感,不宜對孩子的閲讀管得太死。同時,還要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説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閲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閲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這是一個讓他學會觀察和想象力的很好方法,再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告訴他,引導他以後學會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就這樣一個閲讀過程,我們就不知不覺地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裏,一起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久而久之,孩子會愛上了閲讀,也和父母親密無間,我們也在陪孩子閲讀的同時,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

通過親子閲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樂趣。和孩子一起讀書吧,讓我們的家庭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書香,為孩子樹立一個閲讀學習的好榜樣。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2

我是中二班夏梓涵的媽媽。參加繪本閲讀活動已有半個學期多,從剛開始質疑孩子是否可以堅持下來,到現在寶貝漸漸習慣和媽媽一起讀繪本,一起完成閲讀繪畫。這個改變是我沒有想到的。每次讀繪本都是我先讀給他聽,然後他再給我講。你會發現他真的把故事聽了進去,並且試着把它表達出來。儘管表達的不是很準確,有時還會鬧出笑話,但這對他的表達能力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鍛鍊吧!

孩子比較喜歡的繪本有《分享的果子變甜了》和《智慧故事的樹》系列等,有時孩子會要求一邊講一邊進行角色扮演。小傢伙叉着腰誇張的説:“小熊的表現樹開花了,大大的,香香的,五顏六色的花朵開滿了枝頭”。看着小傢伙認真扮演的樣子,可以看出寶貝很開心。

陪伴孩子讀繪本的同時,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在書中感受故事的精彩,詞語的優美,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通過繪本里的一些小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讓他知道一些簡單的社會準則,從小就樹立積極向上健康全面的生活學習觀。與孩子一起閲讀,不僅孩子高興,我自己也感到很快樂,每次拿着書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放鬆起來,感覺很温馨。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裏,一起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親子閲讀活動把孩子與家長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就像是在“娃娃家”做遊戲的好朋友。這個活動讓我認識了閲讀的魅力,更讓寶貝愛上了閲讀!在這裏想對寶貝説聲:“夏梓涵,你真棒,加油!”

親子閲讀不應該只是一次活動,更應該是持之以恆的常規,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激發孩子閲讀的興趣,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所以,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讀書,養成共同熱愛讀書的好習慣。一個好的看書習慣加上興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感謝幼兒園開展這樣的“親子閲讀”活動,您們不止給予了孩子關愛,更為我們家長搭建了育兒知識的平台。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3

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成才的人,那必定是一個博覽羣書的人!書是美好的,書裏充滿了知識。我們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有成就,能成才。那麼現在就應該讓孩子多看書。首先,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先坐下來,用心陪孩子一起去看書,用心去領悟書中的內涵,用心去享受看書的樂趣。讓孩子知道看書多了他的知識面就會很廣,從書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懂得更多道理!

讓孩子看書,剛開始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他喜歡的內容,我們家長不能強迫,孩子不喜歡的內容不要逼他看,不管時間上還是內容上都讓他自己去選擇,尊重他的意願,以後再慢慢的去引導他,讓他看一些對學習有益的,對自己成長有益的書。

我會經常陪兒子一起看書。以前,他還小,不認識字,我會念故事給他聽;現在,他長大了,會認字了,我就讓他念故事給我聽。他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我會告訴他,同時我還會告訴他,只有看書才能認識更多的字。我還會和他討論故事中的情節,他説得好時我會表揚他,他自然也非常高興,因此就會更喜歡看書。經過一段時間,他的理解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這樣,他學習起來也比較輕鬆,對學習也會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在看書時我會讓他拿支筆,並把自己認為好的詞語或者句子劃下來,在寫日記時我會讓他引用,這樣他的寫作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看書多了,他的表達能力也會加強,他放學回家給我講他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就會講得不但很有條理,而且很生動,好像是在講故事書裏看到的故事一樣。經常和兒子一起看書,我覺得和他之間的隔閡少了,心貼得更近了。

讓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天愛看書容易,然而,一輩子愛看書就不容易!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持之以恆,下定決心,甚至要下狠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們家長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培養孩子有看書的習慣。好的習慣養成會受益一輩子。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4

隨着寶寶漸漸長大她的閲讀興趣越來越濃,從撕書到看書,進而愛書,這是寶寶的成長過程,也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倍感高興之處,以下是我們對親子閲讀的一點體會和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貴在堅持。

我們家長每天要為工作和家務奔波勞累,所以沒時間每天都陪孩子共同閲讀,不能做到持之以恆,其實我們家長只要每天能抽半小時陪着孩子閲讀就夠了。

二、興趣。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閲讀心理,不宜對孩子的閲讀過程管得太死,適時地對孩子的閲讀提出要求,保護好孩子閲讀興趣,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輕鬆自由的閲讀環境。

三、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身上會留下深刻影響。為人父母,不僅要對孩子有要求,對自身也要有要求,在給孩子讀書的同時也是加強了自身學習的過程。言教不如身教,要讓孩子有良好的閲讀習慣,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四、教給方法。

孩子在拿到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會被書上五顏六色的畫面所吸引,就會從他們拿到的那一頁開始翻,無論是第一頁還是中間頁,而且翻的速度很快,這樣看書的方法是不起到作用的。我教孩子看書,先要懂得看目錄,讓孩子知道每本書都有封面和封底,閲讀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書的名字,引導孩子從頭開始,逐頁閲讀,並且還同時用手指着文字閲讀,這樣孩子不僅加深了記憶力。

五、學以致用

閲讀中出現的字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復習,如上街看到的廣告牌可以讓她來讀,增強她的成就,以後學習就更帶勁。

涓涓細流匯聚浩瀚,滴滴微水藴成大海。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身教的魅力不可低估。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快樂、共同成長,孔夫子將讀書學習分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個層次,三種境界,這是讀書之道。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成為一個“樂之者”,在讀書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5

近期學校開展了親子閲讀的活動,讓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課外閲讀,調動孩子和家長閲讀好書的積極性,讓閲讀成為孩子的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週末我與女兒一起閲讀了《夏洛的網》這本書。書中講的是蜘蛛夏洛和小豬威爾伯之間的友愛故事,其中藴含着深厚的哲理,是一本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的童話故事書。整個故事圍繞着小豬威爾伯的命運展開,在朱克曼家的穀倉裏充滿了一羣小動物們的喜怒哀樂、歡聲笑語,蜘蛛夏洛和小豬威爾伯建立了最真摯的友誼。可惜好景不長,一個最醜惡的消息打破了穀倉的平靜,威爾伯的命運竟是變成餐桌上的火腿。女兒看到這裏,眉頭緊鎖,長長歎了一口氣,不禁説道:“好可憐的威爾伯呀,誰來救救他呀!”我看着動情的女兒輕輕地撫摸了她的臉。

就在威爾伯徹底絕望時,奇蹟出現了,看似渺小的夏洛説:“我不會讓你死的。”令女兒更為吃驚的是,夏洛在它的網上織出了“王牌豬”、“了不起”、“光彩照人”、“謙卑”這些字,讓人們認為威爾伯是一頭非同尋常的豬。就這樣,威爾伯逃脱了被宰殺的厄運。

當我和女兒共同讀到“最後一天”時,我們的心同時被夏洛和威爾伯之間的深情、忠誠深深地震憾了,他們彼此都願意為對方獻出生命,這是如此的真切啊!最後,夏洛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她的好朋友威爾伯又救了夏洛的孩子們並細心撫養他們長大。威爾伯永遠忘不了夏洛,這樣的朋友不是經常能夠碰到的。在這裏,我也告訴了女兒,世間友情的珍貴,它們雖然不是人類,但是具備了人的種種優良品質。讀完全書,女兒覺得夏洛是一個樂於助人、捨生忘死的好朋友,她也希望能遇到這樣一個忠誠的朋友。

我覺得親子閲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它有很大的好處,我們共同經歷着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我和女兒貼的更近,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與好書交朋友,與孩子共讀好書,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讓書香飄滿我們的家庭。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6

有人曾經這樣説,兒童沒有閲讀,他的人生經歷一定會有欠缺,通過閲讀帶來的啟發,能解決孩子視野和品格的問題。無疑,對於兒童閲讀的重視,現在正是遍佈全世界的一種潮流。

與兒子一起讀書,在親子共讀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親子共讀活動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創造了閲讀的氛圍。和孩子一起讀書時,在母子間親情濃郁的互動氛圍感染下,不經意間我們就會融入到一個充滿新奇的故事海洋中,陶醉之餘,我不得不驚歎,原來陪孩子看書、閲讀、講故事已可以這般生動、趣味而富有寓意!孩子今年上四年級,已讀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楊紅纓的二十多本兒童文學讀物等等,現在讀書的興趣正在增加。幾乎有字的東西都能引想他的興趣:到老師那去學鋼琴,休息之餘,他會拿着《讀者》和《鋼琴藝術》等雜誌在那看,中午吃飯時,他會不自覺地看墊在桌子上的報紙,並給我講他看到的新鮮東西。現在對孩子來講,讀書就是一種像吃飯、玩耍一樣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硬性作業。

暑假到現在我們又讀了許多童話書,有張秋生的,有孫幼軍等人的,他們的書都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寓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

好的讀書習慣養成,是對孩子在以後人生路上獨自探索開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在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間,會一直照亮他腳下的道路。讀書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性情,德潤人心,沿着書籍構成的階梯,學做人,學做事,攀上一個又一個科學的高峯。

希望自己與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道路上一起扶持,一起成長!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7

視竹如命的蘇東坡曾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我自然沒有他那麼愛竹,當然也不會認為竹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我認為生活乃至生命中有這麼一種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書籍與閲讀。在這裏,我想化用蘇軾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無肉使人瘦,無書使人俗。”我的生活是要用書籍與閲讀點綴的,女兒也不例外;因此,與女兒一起閲讀書籍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調味劑”,後來就慢慢地成了一種必需。

書籍是一顆種子,雖小,但當父母把它種在孩子的心田裏,再用耐心去澆灌,小小的種子就會爆發出勃勃生機,長成參天的大樹。親子閲讀,是一種能給我和女兒帶來無限樂趣的娛樂活動;親子閲讀,也是一種拉近我和女兒感情的途徑;親子閲讀,還是一種讓我們一起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有效渠道。我認為,閲讀習慣是每個人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習慣,孩子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媽媽,我深切地體會到閲讀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所以生活工作之餘常常跟周圍同事媽媽們聊一些育兒經驗。我確信:孩子的能力一定比我們大人原想的要超前、巨大的多!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閲讀習慣,並且我們也深知閲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閲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也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礎。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和價值多元的觀念,需要通過閲讀與書不斷對話,逐漸學習獨立思考。因此,閲讀是學習的基礎!

孩子渴望認識世界,圖書使孩子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不僅能豐富他們的'知識,還能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我們家長重點是為孩子創造適合閲讀的良好環境,我一直堅持與孩子一起閲讀課外書,這不僅使孩子得到很大的進步,而且讓我受益非淺。

我發現,通過親子閲讀,孩子在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上很突出。有的時候,女兒的一番講話就像在演講,讓我們大吃一驚,從來沒想到她的話裏能夠迸出一些不常用的語句,問她是從哪裏學來的,她總是很自豪地説是從書裏或是爸爸媽媽的口中。參加園裏的一些比賽,如兒歌朗誦、講故事比賽等,她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她的老師也總這麼評價她:“語言生動、形象,語調抑揚頓挫,表情也很豐富。”生活中這樣的點點滴滴很多,我們為此感到欣慰。我們不強求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目的只是希望養成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看着她慢慢養成的讀書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由此產生的效用,我們由衷地為她感到高興,我知道這些遠比她認了多少字或是會了幾道加減法題要重要的多。

在親子閲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貴在堅持。在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買各種圖書,由於工作忙,真正陪她讀的時間較少。有時女兒拿着她的書要求我講時,身心疲憊的我會拒絕,那時女兒總是很失望地走開。現在想想,挺後悔的,也挺對不住她的。的確,我們家長每日要為生活、工作奔波勞累,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給予我們的孩子!但仔細想想,孩子們也不會剝奪我們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要在飯後、睡前陪她閲讀30分鐘左右就已經足夠了!認識到這些以後,我儘量堅持每天與孩子一起看書,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要要求孩子的爸爸這樣做。現在每天吃飯後、睡覺前的看書,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每當看着女兒聽或看時聚精會神的樣子,我都感到由衷地欣慰。隨着年齡的增長、認字的增多、能力的提升,我們的讀書方式開始由小時候的“我讀她聽”,轉變成“她讀我聽、我讀她聽”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每次,女兒(在我的幫助下)講完一個故事後,都會露出自豪的表情。這種成就感加上我的適時表揚,大大激發了她自主獨立看書的興趣。在選擇看什麼內容書時,我尊重她的選擇,有些書裏的故事都已經看過很多遍了,但女兒還是百看不厭,尤其喜歡看《瑪蒂娜故事書》,因為這套書裏的故事有些是她經歷過的,有些是她正在經歷的,還有些是她沒經歷的,這讓她能叢書中找到歸屬感,與瑪蒂那產生情感上共鳴。

為了女兒更好的閲讀,我從屋子的一角給她開闢了一塊專屬於她的閲讀空間---讀書角,把她的書籍分門別類地放好,以便她隨時取閲。有了讀書角,我發現女兒更喜歡閲讀了;每次放學回家,她不是像現在的很多孩子那樣不是打開電視就是打開電腦,而是跑到她的專屬空間拿書來讀。為了拓展女兒的閲讀視野,每逢週末,我都會和女兒到新華書店去“泡”一段時間,讓她感受書店特有的讀書氛圍,也讓她更加真實的感受書的吸引力,還讓她認識到不論男女老幼在書的世界裏都能找到自己心靈財富。

陪着女兒一起讀書的日子,深感經歷就是財富。如果你做到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天天陪孩子讀書,體會一定比我更深。讀書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應該是一種習慣。薩克雷曾説:“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確實,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使人終身受益。我們相信,喜歡閲讀的孩子擁有一輩子的心靈財富,它必將使我們的孩子一生受用。有好書相伴的孩子,更能感悟生命的真諦。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行動起來吧,陪孩子一起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他們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8

曹謙悦是洪運幼兒園小一班的一名小朋友。因為自己很愛看書,所以在悦悦小時候就注重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從最初的識物卡片、兒歌集到繪本,悦悦一直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她看來,聽媽媽讀故事書,比動畫片要有趣的多。在引導曹謙悦讀書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注重圖書的選擇,培養孩子的興趣

因為孩子年齡偏小,對圖書的選擇還缺少辨識能力,基本上都是我來買書。在書籍的選擇上,我大多選擇適合她年齡的繪本。繪本畫面精美,連續的畫面和故事情節又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想象空間,激發閲讀興趣。每晚到閲讀時間,都會讓她自己在書架上挑選一兩本想讀的書,給孩子小小的自主權,讓她學會去選擇,又能使她興趣盎然。

2、“讀”故事而非“講”故事

在親子閲讀中,有些家長總是擔心,書面語孩子會聽不懂,刻意把它翻譯成生活中的口語,其實這大可不必,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對他來説接收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並且我認為書面語更能讓她感受到語言的優美,豐富她的語言詞彙,對培養孩子的語感很有幫助。在曹謙悦剛開始接觸繪本的時候,爸爸總是愛和她“講”故事,把故事整體口語化,後來,我們家長也進行了溝通調整,約定只准“讀”不準“講”。這樣,同一個故事,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讀出來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沒過多久,曹謙悦也學會了複述。長此以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增強很多,不僅會講聽過的故事,還會自己編些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3、重複閲讀,親子溝通

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會對某個故事“百聽不厭”,要求重複閲讀,對此我們不應拒絕,此時是她記住故事情節、加深人物印象、理解詞句意思的過程。最近,我購買了一套《做內心強大的自己——歪歪兔逆商教育系列圖書》,這套書通過一個個小動物的故事講解了“被忽視,感覺受到冷落”“被誤解,感覺到委屈”“犯了錯誤,不知所措”等等逆境故事,孩子們個個都是家中的寶貝,但在學校和社會中,他就失去了這種中心地位,面對逆境,孩子們怎麼面對,我覺得這樣的圖書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在閲讀過程中,悦悦會對其中的很多情節有疑問,故事讀完總有十萬個為什麼,有時甚至早上一起牀還惦記着昨晚講的那個故事。通過一遍遍的重複閲讀和講解,過了兩天,我看見她自己捧着一本繪本,給身邊的小娃娃講起來。這時,我往往會鼓勵她,有時在閲讀時和她同時講,先是我講兩句她講一句,後是一人一句共同講完一個故事。親子閲讀還需要親子互動,孩子喜歡家長參與到她的活動中來,一起講完一個故事對於孩子來説是件很開心的事。

4、約定閲讀時間,持之以恆

在親子閲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貴在堅持。在曹謙悦很小的時候,家裏就買了很多書,心情好的時候能陪着她閲讀,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曹謙悦對閲讀的興趣很大,一本接一本的讀故事給她聽,有時往往能讀個把小時,説的口乾舌燥,讓人感到很疲憊,讀書也成為了一種負擔。現在,我和悦悦約定,每晚睡覺前讀一至兩本繪本,這樣,親子閲讀有了固定時間,基本保持15—20分鐘左右,更容易讓我堅持下去。

總之,親子閲讀不僅能滿足孩子聽故事的需求,也能讓家長更好的融入孩子的成長中,體會他理解他指導他。在閲讀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完善。 以上是我在陪孩子閲讀過程中一點淺顯的體會,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9

週五傍晚,跟着放學的隊伍,我走出校門,撲進媽媽的懷裏,摟住媽媽的腰,撒嬌地説:“媽媽,你好像胖了!”媽媽的臉上散發着慈愛的光芒,聖潔而美麗。她微笑着對我説:“典典,你很快會有弟弟或者妹妹了。”我瞬間愣住了。我看過的故事中,父母偏愛小兒的情景在我眼前一一閃過,我的心中充滿悽苦無助,瞬間潸然淚下。媽媽心疼地為我拭淚,可是越擦眼淚越洶湧。

回家後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倦極而眠。第二天醒來,窗外陽光明媚,可我的心還是一片陰霾。怎麼辦?要是有了小弟弟,父母再也不會疼愛我了,我所有的玩具都要給弟弟玩,我還會有漂亮的紗裙嗎?我憂愁地盤腿坐在牀上,突然目光觸及牀頭,咦,嶄新的書《愛的教育》。我翻開來,那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的故事吸引了我,我忘記了自己的憂傷。原來,愛是那麼博大與無私,父母的諄諄教誨,老師的默默辛勞和同學的團結互助,都體現了各種不同程度、但卻温暖人心的愛。我融入了故事裏面,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一本書看完,我的心靈彷彿經歷了一次洗禮,我為自己的自私汗顏,為自己的狹隘慚愧。

我躡手躡腳地來到媽媽的房間門外,傾聽裏面的動靜。可是房間裏什麼聲音都沒有,我輕輕地推開門,看到媽媽坐在沙發上看書,神情專注,對我的悄然入侵渾然不覺。我瞟了一眼書的封面《孩子教育(完整版)》,再看看媽媽身邊的茶几上,堆着厚厚一疊書,看書脊,都是有關育兒的,還有生寶寶的。我昨晚的任性一定讓媽媽傷透了心,她一大早去書店,千挑萬選一堆書籍,一定是想讓書來純潔我的心靈,澄澈我的思想。

我輕輕地叫一聲:“媽媽!”然後坐在媽媽前邊的地板上,選出一本早教的書,看着裏面的兒歌,對着媽媽隆起的肚子,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寶寶聽到姐姐清脆悦耳的吟誦,一定會開心的。

感謝媽媽,感謝閲讀,是你們讓我的心從浮躁到沉靜,從膚淺到深刻,從雜亂到純淨。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0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這是《朗讀手冊》緒論開頭的一段話,每每看到都讓我心生感動。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就一起閲讀吧!

一、開始閲讀的時機

兒子從一歲起開始正式的閲讀,一歲之前只是零星地給他看看圖片。正式閲讀是從買了小熊寶寶繪本第三冊《拉巴巴》,那時兒子正好學習自己坐在馬桶上拉巴巴(馬桶有子母蓋,小孩子也能坐在上面),他驚喜地發現,書中小熊寶寶的馬桶和他(家)的一樣!這種新奇和認同讓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本書。隨後,我一氣買全了其他十四本,按照他自己的生活順序挑着給他看。總體來説,抓住了教機。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總是對什麼都新奇,但又總是沒長性,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並且容易被轉移,抓住了教機,在孩子最有興趣的時候講,效果很好。

二、對待閲讀的態度

我個人覺得閲讀最重要的是態度,幾乎是大人對此事的態度決定了閲讀質量。對於孩子來説,親子閲讀就是和媽媽在温暖的被窩裏聽媽媽講好聽的故事,是每天温暖、幸福的時刻。讀什麼、怎麼讀都是次要的。這也是孩子最終喜歡上閲讀最重要的原因。最忌諱買了一堆書,然後往書架上一擺,不陪着孩子讀,或者把給孩子講書的事情推給長輩。哪天孩子對書熟視無睹,全無翻看的好奇心,就壞事了!

大人每天都很忙碌,有時會非常累、心情不好、看到孩子很煩,尤其孩子很鬧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到了上牀講書睡覺的時間了該怎麼辦。我的經驗是最好換另一個人來讀,講一本他從來沒聽過的書。第一,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試圖藏着,因為情緒不好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也藏不住,孩子是能夠感覺到的。所以,索性換個人來講書。第二,換一本新書來讀,能讓孩子感覺新奇,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往往能化解他的不良情緒。第三,出於性別的差異,爸爸講書和媽媽是完全不同的,嘗試接受不同的思維、邏輯本身就是個很好的事情。

閲讀既然是件幸福的事情,那麼一定要每天都和孩子一起閲讀,納入作息安排中,慢慢地形成習慣。這樣不但培養了孩子閲讀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晚八點半,我就會説“快洗漱了,晚了就沒時間講書了哦!”看,按時洗漱、上牀睡覺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吧!

三、有關選書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只有父母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如何選書看孩子的喜好和需要。孩子才是閲讀的主體,家長只不過在他不認識字的時候,幫助他一下。所以,我覺得選書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書的質量好;二孩子喜歡。書的質量好與不好其實是件非常專業的事情。結合經驗,我總結出幾點:

1.圖片精美。為什麼這個是第一條呢?孩子最初是不識字的,這決定了他們從書中獲得的信息大部分靠讀圖(視覺信息),其次靠家長的講述(語言,聽覺信息)。而且,客觀的講,作為家長,往往不能完全準確、生動地傳達大師們的心聲,所以,圖畫不精美的書也自然稱不上是優秀的兒童繪本。精美可以是色彩鮮豔,比如《米奇妙妙屋》;也可以是生動有趣,比如《和甘伯伯去遊河》;還可以是內容豐富,讓孩子老有新發現,比如《再過十分鐘就睡覺》。

2.情節和生活貼近。孩子的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抽象的東西很難接受,所以書的內容一定要接近生活,讓他能夠理解、找到認同。可以結合時間、事件選書,比如快聖誕節了就講有關聖誕節的書,他要上幼兒園了就講有關入園的書。

3.不要輕視字少、重複的書。大人往往不喜歡重複,並且覺得怎麼字兒那麼少(甚至會覺得不值這麼貴,壓根兒就不買)。對於孩子來説,就是要字少、簡單、重複,因為這就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水平啊!你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兩三歲時就喜歡這樣的書,比如《大衞不可以》、《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並且百讀不厭!這個時候,大人也不要厭倦,就陪着他一遍一遍快樂地讀吧!而且保證你每次都有新發現!這是因為成人習慣於通過文字線索去看書,而孩子則會以他們發現的眼睛找到被成人忽視的內容。嘗試和孩子一起在圖畫中讀那些有趣的情節吧(強烈推薦《爺爺一定有辦法》、《再過十分鐘就睡覺》)。

4.幾條經驗

(1)經典圖書(書的年齡比我們大)、獲獎圖書普遍較好;

(2)國外的圖書比國內的好。原因有三:一是國外在兒童發展和學前教育方面的水平比我們高很多;二是出版界從業者水平決定了我國難有好的繪本問世,做的好的幾家出版社多是版權引進。三是家長普遍對兒童繪本的重視不夠,就只知道學知識,比如大量的兒童認物、認字、算術卡片等。中國家長普遍已經習慣於甚至只知道填鴨式教育(接受學習),其實發現學習更適合孩子,也更有樂趣。

(3)不要一次給太多的書,更不要都是同一類的書。

(4)買書前多看評論。覺得好的書可以先放在購物車裏,但不急着買,過些天再去看看,還覺得它好,估計就沒啥問題了。

四、講書的幾個細節問題

1.你精心挑選的書孩子不喜歡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確讓大人有挫敗感,但一定不要生氣。提醒自己孩子才是閲讀的主體,我們只是幫助者。可以暫時將書擱置,過段時間再拿出來讀,也許他就喜歡了。

2.到了講書時間了,如果孩子不想讀書怎麼辦,這個其實本身都不是問題。可能的情況有很多種,一是孩子根本就沒愛上書(這個原因就不用分析了吧);二是孩子被更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比如,有親朋送了孩子一個好玩的玩具,孩子的新鮮勁兒還沒過去,那不講也就不講,沒什麼大不了的。

3.如果孩子只喜歡家裏的某一個人給他講書,孩子小的時候一定是黏媽媽,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希望媽媽陪在身邊。但對於男孩來説,到了兩三歲之後,爸爸應適時出現,“將熱戀中的母子分開”,這對男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一是爸爸多陪孩子玩,尤其是力量型、冒險類的遊戲,讓孩子興奮的同時,對爸爸(是對力量、勇敢等)充滿佩服;二是爸爸多給講書,孩子慢慢會喜歡上男性的思維習慣,也有助於樹立性別認同。當然,主講人可能還是媽媽,但最好不要過分依賴長輩。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1

家長開放日這天,班主任彭老師正在給孩子們進行着快樂閲讀。讀到高興時,看到孩子們動情的面容,情不自禁的動作,聽着孩子“下面呢?下面呢?”的催促聲,心裏感到很滿足。孩子們多麼喜歡閲讀啊!仔細想一想,在孩子這四年半的時間裏,與孩子一起閲讀,真的體會很多。

現在每個家庭裏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又處於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所以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積極,知識豐富,思維活躍。但是,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些呢?單就讀書這一項,我的體會是: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在書中感受故事的精彩,詞語的優美,一起回味歷史的厚重沉澱,體驗自然的美妙天成,探索科學的新奇和不可預知,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因此孩子在上幼兒園前,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快樂書蟲,家庭製造的計劃。我的目標是讓未來的書蟲與書籍親近,品嚐書籍帶來的甜美感受。書蟲是最快樂的,書蟲可以從書中體驗快樂,那裏有前人與今人的故事,美麗的詩行,人類亙古的思考,充滿勇氣和睿智的探索,奇妙動人的幻想,還有神奇的萬千世界。當然除了美麗和歡樂,也有醜陋和悲哀,還有一面面警世的鏡子,照着人世間的醜惡、齷齪與淒涼。合上書,無論曾經歡笑還是哭泣,沉思還是暢懷,憤懣還是激昂,只有一個詞彙能準確描述書蟲的感受,那就是:快樂!

在親子閲讀中,我和孩子形成了一些適合我們家庭的讀書習慣。

一是固定讀書時間。我們把晚上九點作為親子閲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裏,孩子會自己選出喜歡的書,我們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

二是選擇讀書姿勢。我們採取了“依偎”的親子方式,孩子很喜歡這種安全温馨的感覺。在舒適的牀上或沙發上,讓孩子依偎着我,我用手攬着孩子,不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小臉蛋,營造具有濃郁親情的讀書氛圍。

三是注意讀書的語調。我在為孩子讀書時,會故意放慢閲讀節奏,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我很少用平和的語調,而是用誇張的語氣,豐富的表情進行朗讀,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會跟着你一起跟着故事的主人公,時而歡笑,時而悲傷,這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體驗呢?

四是把閲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輕鬆自由的閲讀環境。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閲讀,那註定不會長久。”閲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因此我除了對不健康的讀物進行控制外,沒有對孩子所讀書籍的內容、類型和範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所以每次在書店選擇圖書以及為孩子徵訂各類雜誌時,我都讓孩子自己選擇書本,投其所好。

五是與孩子的互動。在整個閲讀過程中,我偶爾會故意停下來,靜靜地看着孩子,她多數會接着我的情節説下去,這樣也是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吧!有時我也會問個“為什麼”。看到好笑的圖畫時,跟孩子一起做做動作,一起進行角色扮演,我們沉浸在故事樂園裏,不亦樂乎。

六是指讀。就是邊閲讀邊用手指字,無論寶寶是否看得懂都去讓她對這個陌生的方塊體有熟悉感。這個方法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識字,更好地過渡到自主閲讀。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得比較慢,一字一頓地指着字讀,寶寶會第一時間去看我指的字,遇到需要強調的字我也會重複地指一指,這絲毫不影響她去看圖畫。有時我會在讀完後再補充一些,她卻説“不要説別的話,這頁是什麼字?”。這樣一種識字的習慣就形成了。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我們在親子閲讀中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閲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良好的習慣。以後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讀書、求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和孩子一起快樂的讀書吧。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小書蟲!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2

女兒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每當看到她穿上校服,戴上紅領巾,背起書包走進校門的時候,心中總會產生莫名的激動感。是啊,她去學校接受教育,學習新知去了!書籍能帶給孩子們無盡的知識。在他們的世界裏,充滿了純真,洋溢着快樂。我想走進孩子的世界,想要與孩子做到真正零距離的接觸,於是,在家裏的時候,我選擇了親子閲讀,它無疑是一次次快樂的體驗。

學校每天都會佈置閲讀課外書的作業,女兒聽老師的話,每天都會保證閲讀的時間。但在她閲讀的過程中,我會時不時地發現她在閲讀時缺乏語感,閲讀只是為了讀而讀,而並非是喜歡讀。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形成濃厚的閲讀興趣,享受閲讀帶來的快樂呢?我想,在這一點上,家長的引導是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閲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不要求女兒每天能達到多少閲讀量,但卻告訴她對每一篇文章都要用心讀,多讀,要理解閲讀的內容,試着去領悟書本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喜他們所喜,怒他們所怒,儘可能地朗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來,體會閲讀帶來的快樂。每次初讀一篇文章後,我會讓她看看文章中有哪些詞語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懂的,並要求她做下記號,然後告訴她這些詞語的意思。接着,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再讓她重讀。顯然,後一遍的閲讀效果就會比前一遍好得多。很多時候,我也會與她或一起朗讀,或我讀她聽,或她讀我聽,甚至鼓勵她複述故事,共同交流對故事的體會。漸漸地,我發現她在閲讀的時候坐得更端正了,多遍朗讀後,雖説不上有抑揚頓挫之感,但在讀到精彩部分時也不失感情了。對於她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我總不忘記適時表揚,看着她充滿信心的微笑,我的心裏也無比快樂。

在與女兒一起閲讀的同時,我仿拂也回到了孜孜求學的學生時代。我告訴女兒我小時候讀書的經歷,告訴她一些名人勤奮讀書的故事和讀書名言。在閲讀之後,我鼓勵她畫出文中的好詞好句,積極做好讀書筆記,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週末休息的時候,我倆拿來家中訂閲的《寧波晚報》,找到《小記者專刊》中二、三年級小學生寫的習作進行剪報閲讀。小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女兒也不例外,在我的提議下,我們陸續去圖書館借閲了《櫻桃小丸子》全套書籍而取代了看電視。

女兒對於這些頗感興趣,在閲讀的過程中,她也或多或少地收穫了一些課外知識。當外婆給她吃雞蛋時,她問外婆:“外婆,你這個是土雞蛋嗎?土雞蛋的營養好,我在書裏看到的。”當爸爸在用AB膠修補塑料盆上的一個小洞時,她説:“爸爸,你是在‘亡羊補牢’嗎?”當她在《十萬個為什麼》中讀到《百家姓》的第一個姓氏是“趙”的時候,會無奈地感歎:“哎,為什麼當時宋朝的皇帝姓'趙'而不姓我的'徐',要不然,我的姓氏就會排在第一了。”當她讀到小作者筆下的“小蘿蔔頭”時,又會嚷嚷着要我給她講述“小蘿蔔頭的故事”……有時,對於女兒提出的問題,我也不得不去查資料,去學習。陪伴女兒讀書的過程,也是我自身學習的過程。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在親子閲讀的過程中,我們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幸福,收穫了快樂,漸漸地,也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來。今後,我們要不斷改進閲讀的方式方法,讓親子閲讀成為一種習慣,讓不斷的閲讀帶來持續的進步!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3

悦悦可謂打孃胎裏就開始“讀書”了。當時她媽教五年級語文,天天研究五年級的課本外加不少課外讀物,所以啊,悦悦就從那時起就和閲讀打上了交道,跟着媽媽和哥哥姐姐們一起讀書。

悦悦出生四個月左右,媽媽為了發展悦悦的視力,給她買了好多好多黑白色彩的書,然後過渡到更多色彩圖形的書。只要媽媽有空,就會拿着書和悦悦講:“悦悦,你看,這個是黑色,黑色的正方形。這個是白色,白色的三角形。這個紅色,紅色的蘋果……”

然而悦悦真正對閲讀發生興趣,那是在她九個月的時候。那個時候,悦媽給悦悦訂了巧虎。每天晚上,悦媽都陪着悦悦看巧虎繪本,一開始悦悦對繪本不是那麼喜歡,悦媽講,悦悦到處爬。於是悦媽給悦悦播放了巧虎光盤。三天光盤放下來,悦悦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巧虎”。從此,悦悦跟着巧虎笑,跟着巧虎哭,巧虎走進了悦悦的世界。

某天晚上,巧虎時間結束,悦悦又開始爬行。但這次,悦悦似乎有很明確的爬行目標,她爬到了枕頭邊,抓起放在枕邊的巧虎繪本,然後坐正。就在她坐正的那一刻,她的閲讀之路真正開始了。

悦悦低下頭,用她那稚嫩的小手翻開了書本。書本中的巧虎是那麼惹人喜愛,悦悦指着巧虎,嘴裏發出“虎”這個字眼,悦媽欣喜若狂!那一晚,悦悦捧着書,端端正正坐着翻來覆去地看,足足看了半個小時。悦媽簡直不敢相信,九個月的孩子居然會如此專注地去“看”一本書!

悦悦十個月半,悦媽和奶奶都很忙,於是將悦悦送去外婆家暫住。打包行李時,悦媽把家裏所有的巧虎書籍和光盤通通給她帶上了。一個星期後,悦媽去接悦悦。老遠就看見悦悦坐在外婆家門口的小板凳上翻着書。還沒進家門,幾個鄰居就湊上來説:“你家的囡還真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那麼小的孩子就看書了。居然還認識字了!”鄰居的話讓悦媽哭笑不得:“那麼小的孩子,怎麼會認識字呢?她就隨便翻翻,看看圖畫而已!”“哪裏,你看,我已經試過好幾次了,每次都讀對的啦!”鄰居很有把握,拉着悦媽走到悦悦跟前。

鄰居拿過書本,翻開一頁,對悦悦説:“囡囡,這個是什麼啊?”

“啊!”悦悦張大嘴巴,大聲地回答。

“看,一點都沒讀錯!這裏就是個‘啊’字!”鄰居一臉驚歎。

悦媽一看也笑了,那是一個畫面,畫面中有個孩子張着大大的嘴巴在很認真地吃飯,“那是看圖畫的,真的。吃飯張開嘴巴就是‘啊’!”

“不對,不對,她認識字。我再證明給你看。”鄰居又往後翻了一頁,“囡囡,這個是什麼?”

悦悦看了一眼説:“米飯,啊!”

“聽見了沒,這裏就是寫着‘米飯’和‘啊’字!”鄰居繼續驚歎着,“真是神了,那麼小孩子會説普通話,還認識字,了不得!”

看着鄰居那吃驚的樣,悦媽也不想解釋什麼,但悦媽知道,那是孩子最初對畫面的記憶和理解而已,並非文字。但是,對畫面的理解足以使外公、外婆們認為悦悦是個“神童”!

悦悦一週歲,語言能力發展很快。每月一冊的《巧虎》已無法滿足悦悦的閲讀了。於是悦媽又陪同悦悦開始背誦各類古詩和兒歌。在古詩和兒歌的世界裏,悦悦更加快樂了。她可以一邊騎着塑料小馬,一邊背誦“小馬,小馬,搖搖……”;她可以一邊撿着飯桌上的米粒,一邊背誦“誰‘吃’盤中餐,‘膩膩’皆辛苦!”;她可以一邊爬着樓梯,一邊背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悦悦兩週歲,已經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了。悦媽開始給寶貝送上各類小故事。《烏鴉喝水》、《狐狸和葡萄》、《白雪公主》……在故事的陪伴下,悦悦對世界有了更多的嚮往,她的好奇心伴隨着求知慾越發強大。她開始認識了“烏鴉”、“狐狸”、“公主”……這一些列故事中的主人公,她開始理解什麼是“智慧”、“狡猾”、“善良”……她開始拿故事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進行比較!

悦悦三週歲,上幼兒園了。老師教孩子們背誦《三字經》。悦媽打算和悦悦一起背誦,去書店買書。悦媽穿梭在各個書架間,尋找《三字經》的蹤影。忽見悦悦站在一個書架前一動不動,“幹嘛呢?我們要找的書還沒找到呢!”悦媽説。“媽媽,這個是不是啊?”悦悦伸出小手,指着書櫃上的一本書説。悦媽順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啊,是的。你怎麼知道這是《三字經》?你們老師的和這本一樣對不對?”“不是的,我不知道它是《三字經》,我只看見這上面有一個‘三’字和一個‘字’字!”悦悦邊搖頭,邊回答。“哪個是‘三’?哪個是‘字’?”悦媽無法相信,自己的寶貝居然認字了!悦悦的小手顫巍巍地指出了“三”和“字”,悦媽還是感覺自己活在夢中一般,當然這是一個超級甜美的夢!

現在,悦悦已經四周歲了。悦媽只要有空就帶悦悦去圖書館。家裏也給悦悦配置了小書櫃,悦悦的圖書也已經放滿了一個書櫃。當然,悦爸也已經開始走進了悦悦的閲讀世界。爸爸那邊讀邊評論的閲讀方式常常讓悦悦開懷大笑!

我相信,只要有我們的陪伴,悦悦的閲讀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遠,越來越“悦”!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4

本學期,曹福韻小朋友跟着老師們的腳步,從親子共讀,逐漸走向了自己獨立閲讀、自已張口就來的編故事,每天晚上睡前閲讀打卡成了一種習慣,每天都要念叨幾遍:“馬美希幾天了?我幾天了?我還差幾天就超過她了?我今天要自己編個故事給大家聽。”

她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識字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繪畫輸出的方式也明顯提高了,可以對自己的畫講出很多內容來,這與老師們的耐心教導是分不開的。

建議老師們在學校不定期舉行一下小朋友講故事活動,給大家展示自己的機會,鍛鍊孩子們的上台勇氣,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寶寶。如果不只是荔枝閲讀打卡,平時要是也舉行一些短期的口才、舞蹈等才藝展示打卡,我們應該能看到更多寶寶的優秀才藝,對孩子們也是一種促進與鼓勵吧。老師們都很專業,家長們跟隨好,就一定會收穫一個個優秀的小寶貝。

謝謝老師們,感恩遇到你們!

家長親子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5

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情感。

溝通是聯繫情感的橋樑,必須與孩子進行不斷的溝通中磨合中建立起深厚情感和信任。剛開始我的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當考試得了高分或得到老師的表揚回來就馬上向父母報告,想爭取表揚及獎勵,而關於一些負面的信息,她就想方設法去隱瞞實情或者故意忽略。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究底孩子是怕父母批評嘮叨,去否定她。例如,有一次孩子作業沒做被老師罰站了,她並沒有第一時間向我説明原因進行解釋,經過一番“提示”,她終於招架不住向我“招認”了這件糗事。瞭解到由於孩子疏忽沒記錄下作業,誤認為沒作業,而導致被罰的原因後,我對她説:“只要你不是主觀上故意去犯這個錯誤,媽媽可以理解你,但是保證以後要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要做誠實的孩子,只要你認識並及時改正錯誤,媽媽是不會批評你的,以後不可以這樣遮遮掩掩的......

總結後,我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父母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要冷靜,不要粗暴對待,要從中幫她尋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使她明瞭應該如何去做。二是父母要對孩子耐心相待,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從中指出她的問題使她得到啟發改進,在父母面前敢講真話、實話。

二是要用誠信去指導。

現在孩子的好多作業父母不一定都能理解,表述也沒有老師形象。因此作為家長也要與時懼進,經常檢查孩子的作業,對與自己不懂或不會的題目,不要急於解答,要先通過各種渠道理解透徹後。再對孩子進行講解指導,這樣她才會感到學習的興致、味道、覺得受到幫助。

三是用事實來引導。

作為父母一定要逐步採取引導的方法是孩子的思路不受壓迫,壞的引正道,好的引開發,發展孩子的智力是有一定益處的。當孩子回來講時,不管什麼凡是好的我給予表揚,壞的講明道理給予糾正指明改正方向。成績優異給予表揚和適當獎勵,成績不好不指責,要幫孩子找出成績不理想的問題出在哪裏,該注意這麼做,下次注意什麼。這樣長期下去不但開闊孩子的視野,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激發他對學習的渴望,這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好處。

四是培養閲讀愛好。

閲讀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起點。閲讀也是獲得知識的最佳途徑,是一種能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的事情,對培養孩子的閲讀能力對孩子的記憶、語言、知識面有極大的幫助。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培養孩子的閲讀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看的最多的就是彩色連環畫和一些幼兒圖書,我給孩子講連環畫和一些幼兒圖書裏的故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逐漸有了些興趣。第二階段,是識字以後,特別是會漢語拼音以後,閲讀的興趣越來越濃,看的圖書也越來越多,我就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閲讀,有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問父母。第三階段,讓孩子細細品嚐字裏行間的好詞佳句,每看完一本書或一篇好文章,要把書或文章裏面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來,熟練掌握,深刻理解,平時在練筆時能夠靈活運用。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於孩子的書籍進行控制外,我並沒對書的內容、範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並且要儘可能創造多閲讀的機會,因此逛書店是我們母女週末經常要做的事情,在書店看一會兒書,每人都選擇一些需要的書本,讓孩子感覺閲讀是生活中必須的事情。

五是貴在堅持。

説起這點,我其實挺慚愧,因為自己沒有做好這一點。其實孩子很喜歡與家長一起閲讀書籍,以前我總會用一些藉口推辭,比如説,“媽媽忙,你自己看去吧”,“今天太晚了,我們該睡覺了,就不講故事了”。每每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覺得自己真的做得不夠,難道自己就擠不出那一點點時間嗎?反省之後,我認識到必須要做到親子共讀,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閲讀榜樣。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身教的魅力不可低估。因此每天都會堅持自己陪這孩子一起看會兒書。漸漸地孩子也養成了一個習慣,現在每天上牀之後,她總是需要花半小時時間閲讀課外書之後再睡覺。

親子閲讀是一種既能給孩子也能給家庭帶來無限樂趣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一種學習方法。希望我們家長都能堅持陪着我們的孩子共同閲讀,在書的海洋裏得到更多的知識!陪伴着我們的孩子終身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