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1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着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於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澱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範,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範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裏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後,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於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週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講究方法,深入研討。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藴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緻的瞭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後並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閒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於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遊於文藝;南渡後,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後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鬱情懷。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後,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隻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於其中,詞中最後不是説“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嗎?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瞭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於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瞭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後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2、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繫,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範以其法賞詩: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這兩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淒涼,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風住塵香”四個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藴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有餘痕,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發為不堪了。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着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3、抓住詩中意象鑑賞詩歌。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説的意境。閲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分類及含義:

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鬆、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

其意象具體含義:

景觀類:如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斜陽,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如: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送別》一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瀉心中憂悶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在瞭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大體,但不是詩詩如此)後,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徵,把握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

4、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對於採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鑑賞。(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等。鑑賞詩歌時,通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一些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採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愁”與“恨”之類,原是一種抽象的情意,看不見,摸不着,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用誇張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創新,在於“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目的無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輕載重之喻,意新語奇,誇張奇特,想像驚人,已達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5、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老師將鑑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後,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鑑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後,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採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着黃狗,右手託着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捲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着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髮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雲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內涵極其豐富,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遊其中吧。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2

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古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古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古詩文既可以瞭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為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古詩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閲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閲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説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古文的學習來説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古詩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裏,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説,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説。當然,這種解説要嚴格限制在課文及其直接相關的範圍內。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準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古詩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讀準、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準,古詩文中生僻字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此為基礎,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範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説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

詞句。課文中的古詩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通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覆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註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古詩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閲讀它的能力。

指導語譯時,一要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比如哪裏是重點譯部分,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之類。二是隻要求譯出詞語句中直接反應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容。

五、讀寫結合

在學完必修課文中的古詩文後,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瞭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3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着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閲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脱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繫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藴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閲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着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

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説,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本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説,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温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閲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閲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閲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閲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