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大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大學》心得體會1

幾年前已經把《大學》背誦得滾瓜爛熟,現在略微有點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誦。雖然背誦完成,但是一直隱隱約約,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譯,直譯明顯是錯誤的。翻看了很多解讀,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緣生老師的《學庸衍義》、雪廬老人的《大學表注》、憨山大師的《大學直指》、南懷瑾老師的《原本大學微言》,有一點感覺貌似懂了。但實則還沒有真正搞懂。

後來,聽了一些課程,明白了一切經典皆在化心。以聖人之心,方能讀懂經典。小人之心,讀出來,只能讀出小人的味道。我非聖人,也非君子,距離聖賢經典還有十萬八千里。好在,雖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點聖賢君子的標準。以聖賢君子的標準去解讀,應該離聖人本意不遠矣,不敢誤人,請君斟酌學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大學開篇第一句,三句話提綱挈領,統領全文。朱子定此三句為三綱。

大學,這裏指的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讀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機構。古時童蒙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行,及禮樂射御書數之業,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民、治國安邦之學。這裏是以年級來劃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愚以為,這個解釋更加貼切。

什麼是大人?但從拆字來看,人得一則為大。一為道,為開悟,為性德。當一個人開悟之後,稱為大人。古代對於做官的人,下級稱呼上級,同級互相稱呼,也是某大人。我覺得本意應該是,開了一定悟之後才有資格做官,當年理想狀態和現實還有很多差距。具體什麼級別才有資格稱為大人,沒有考證,不知道。

大人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裏的大人,指聖賢君子,在位的賢達。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屬於小人的範疇,生活在低層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們指的奸詐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傳中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可見,這裏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位高權重者,而是修行極高的開悟者。

大學之道,道是指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表述。對於道這個字來講,老子的《清靜經》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學之道,這裏這個道,無法按照老子所講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為規律,道路,途徑。大學之道,就是大人之學的通道(途徑)。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是明德?什麼是明明德?

如果直譯,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現代人的思想來理解,顯然行不通,因為人們把道德瞭解片面化和狹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覺得就可以説得下去。

講德講到至高點,不外乎孔夫子。四書的思想皆來源於《易經》。孔夫子真正流傳於世的經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學》《中庸》僅僅是他的思想,後人記錄成文字,《論語》只是夫子日常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記錄。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載。

我背誦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於天資愚鈍,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讀,我覺得依然沒有契入聖人心境,故擱置。

我們一般説,某一個人是很有德行的一個人,其實都是在哄人。沒有經過九變,這九道關口,你根本無法判斷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你説他不貪財,你給他一個億試試,你説他不好色,你放一個絕世美女試試,你説他很淡定,讓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義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達的,不多。達到,即是開悟。

《大學》心得體會2

對不同學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為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數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岳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贏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後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為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覆閲讀《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獲益非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範,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內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説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於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為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後是作為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為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大學》心得體會3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雲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樣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懷着恭敬的心,我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説的古人的學習教育,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陶,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學》作為傳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裏面篇幅最短的一書,僅約略讀上一讀,已經給我如此大的震撼,讓我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的文化生命才剛剛開始,我這些年來的成長只是身體的成長,心靈還牌萌芽的程度。讀《大學》讓我感覺自己站在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殿堂的'門口,裏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華所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今以後,我願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大學》心得體會4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説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着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杆,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後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後鬼樣,披着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閲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嚮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穫。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於何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嗎?

《大學》心得體會5

國學是積澱華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隨着歷史的駱鈴悠悠,開卷輕啟《大學》之扉,收穫良多。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儒學中提倡內修與外治,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抱負。《大學》潛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黃子孫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學》將生命的歷程鋪設在層層階梯之上,進而鼓勵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聯繫大學生活,我們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學款款走來,對於大學生活我們充滿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負、有畏縮,五味雜成鋪面而來,但更重要的應是《大學》中提倡的內修與外治。內修——努力夯實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外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現象有所思有所感,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與擔當。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無不告誡我們整體由部分構成的哲學規律,大學生在利己主義盛行之時,應時時憂國憂民,勇於承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置身於社會民間疾苦,體味人生百態,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尋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學體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學講究"德教",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的確需要明德這盞清茗擊退內心的不安。面對紛繁的誘惑我們需保持內心的道德底線,絕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強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揚善根,而摒棄誘惑。知其所止對於我們當今浮誇的社會風氣猶如一劑鎮靜劑,止即找準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誘惑繁多,機會供需失衡,人們內心迷茫,對自身定位毫無概念,成為精神流浪者。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誘惑重重,我們應明德,堅守內心道德底線,能果斷對誘惑伸出拒絕之手。面對中國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輩常垂首歎息,生活猶如平靜的海面有歷經風浪仍從容歸港的船隻,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理想,為心靈鑄造指路的燈塔,保護我們不至於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成為沉睡於海底的殘骸。

苟日新,日日新,義日新

改革創新四字對中國的歷史命運起了轉折點的重要作用。延伸到個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隨時代的腳步革新。文革這場黑暗的劫難已沉澱在歷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訓值得我們沉思,並痛定思痛。改革創新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是命運的掌舵,對於個人而言是人生的財富。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我們不應墨守成規,甘做井底之蛙,我們應懷着宏偉的志向奔赴遠方,開闊眼見,時時創新,勇做創新之巔的弄潮兒。引用偉人一句話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品國學,思《大學》,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